浅谈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新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呼吁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精心地备好一堂课是优秀的课堂教学的必要前奏。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仅仅是教师在传授着知识的结果,然而获取知识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完全被忽视了,这无异于“授之以鱼”。
所以我就此引荐“不备课式的课堂教学”,和同行商榷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改授之以渔
一、一堂优质的化学课并非都需源于课前精心地准备和设计
在课堂上很多优秀的老师总能以很完美且近乎没有任何差错的
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似乎老师拿到一个问题很快就能准确无误地解决。
什么“举一反三”,什么“触类旁通”简直让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老师就是神。
当老师以一种非常完美的形象展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的时候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让班上大部分同学(特别是“学困生”)带有学习心理压力,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很笨呢?”“我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捷径像老师这样神通广大呢”,于是他们会产生心理阴影。
按发展心理学的说法,孩子早期的意识状态里不但没有比较或羡慕的成分,甚至是带着一种孤立式自恋倾向。
但随着与外在世界的频繁互动,孩子们才逐渐学会了自他有别的界分意识,并且产生了好坏、美丑、高低等等的比较之心,于是不满足、低自尊、匮乏与欠缺感之类的负面情绪,这就歪曲了
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难道老师真的是这样神通广大吗?我们老师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就没有遇到棘手的问题吗?在解答习题的
时候思维方式就没有出过差错吗?事实上,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同样会遇到很多疑问,同样会出错。
只是这些环节存在于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学生没有见到而已。
换言之,学生只看到了老师传授给他们知识的结果却没有目睹老师处理这些知识点所采取的方法和
策略。
这无异于“授之以鱼”。
有时候,我们会见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如果出现了“突发事件”——学生提出老师事先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老师要么会很紧张,要么会搪塞学生“这是大学里才学的知识”,而很少有老师愿意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笔者在教学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胶体”的时候,发生了一次“突发事件”:“我给他们分析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进而减小了胶粒间因布朗运动而产生的碰撞冲击力,所以胶粒不会因相互碰撞而聚成,胶体具有一定的介稳定性。
然后我又接着说:“常见胶粒的带电情况为:金属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非金属的氧化物及金属的硫化物的胶粒带负电,天然胶体蛋白质、淀粉的胶粒不带电”。
马上就有一位同学马上举手提问,说“蛋白质、淀粉的胶粒不带电,那么他们的胶体应该不存在啊!因为它们的胶粒之间没有排斥力而会相互碰撞而聚成啊”,我一想“这个推理对啊,但是蛋白质的胶体为什么又能够稳定存在了?它的的胶粒不带电啊!那么蛋白质的胶体具有介稳定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当时我冷静地对同学们说:“这个
老师也不知道,大家下去在网上查阅一下。
”我们下课网上一搜,原来在蛋白质胶粒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水化膜,缓冲了胶粒之间的撞击作用。
”由此可知,教师再好的课前教学设计也只是向学生展示成果,它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只知道其然,而不了解其所以然。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不相符合,有待改进和升华。
二、教师不备课也能和学生很好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不备课,上课的时候对所讲内容也是毫无准备的。
那么上课时,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处理方法,采用的策略和手段等,学生都会历历在目。
更重要的是当老师遇到棘手的难题时,所表现出的应对策略和心理素质也会深刻的影响着学生。
那么老师就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结果,还要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应对突发事件,疑难问题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优秀品质,这不正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吗?又如:我在上高三实验课硫酸亚铁制备后,“鉴别fe2+和fe3+”的时候,有同学往亚铁离子中加入硫氰化钾后没有明显现象,他又随手把实验架上的稀硝酸加了几滴进去,当时他也只是没有预料到就在这一刻有奇怪的现象产生:没有明显现象的溶液变成血红色了,况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这位同学急忙找到我,又重复了他刚刚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同样奇怪的现象。
围观的同学猜想说:“硝酸也许也会和硫氰化铁发生显色反应,但是产生的红棕色气体是什么
呢?有同学又猜想这个红棕色的气体会不会是溶液中的血红色的物质挥发出来的呢?”当时我一句话都没有说,站在学生的包围中惊讶他们的如此不羁的想象力。
最后我把这个问题布置为课后探究实验,让他们上网、查阅相关书籍、讨论等途径获得正确的答案。
三、“不备课式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并学会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老师要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厚度。
知识的储备是老师教学的基础,也是老师教学创新的根本。
21世纪是知识点高速更新,知识量剧烈爆炸的信息时代,老师不但要经常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原有的知识库和态度。
其次,老师要不断地探究,总结和创新。
应用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知识探索出适合于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我们老师是学生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元认知结构构建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模范者。
所以老师不仅要知识要渊博,心理更要健康。
最后,教师也要随着时代潮流“潮起来”。
现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代沟,老师对一些新的东西不了解,也不能体会。
导致了老师和一些“另类”的孩子之间存在认知分歧,严重的会相互讨厌。
鲁迅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学生与老师的这种矛盾就是教学和学习质量提高的最大障碍。
所以,我认为:老师不但要学识渊博,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勤于接触新的事物,勇于认可新的思想。
这样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出版社:罗小卫,2006年9月.
2、张庆林。
赵玉芳.心理发展于教育{m}.重庆出版社:罗小卫.2006年9月
3、为什么要羡慕别人《心理月刊》2007年第7期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