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美国为什么会拼命提倡全球化?
全球化就是资源能在全球畅通无阻的自由 配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 通。
美国极力倡导全球化,实质是要为过剩的 资本找出路,也就是为滞胀找出路。
在资本市场:较早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达 国家,都有一个特点,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 越庞大,且利润平均化,利润趋于下降,资本 在本国再投资意念不强,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出 路,全球化则为这些资本找到了出口。
1970年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的 起始点,1973年石油危机是导火索。
在通货膨胀的情形下,人们被迫缴纳“通货膨 胀税”,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都可能会相对 减弱,这就有可能引起生产停滞,经济增长放 缓,甚至止步不前。从这点来看,通货膨胀和 经济停滞相结合并不奇怪。就滞胀本身而言, 它事实上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结合体。
从而形成了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 上涨率并存的滞涨局面。
各国的滞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则代表了 发达国家的滞胀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根源
以美国为例阐述滞涨
在六十年代以前,美国就有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当时的通货膨胀问题尚处于慢性且轻 度的阶段,因此没有对美国社会带来严重 的不利影响。
1974年-1979年的美国财政政策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1979年-1980年的美国财政政 (吉米·卡特)
尼克松、福特、卡特所采取的宏观干预, 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凯恩斯主义的相 机抉择制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反而成为 了制造问题和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主要是因为每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会推动 物价飞涨,从而带动通货膨胀,这时的 物价明显脱离了产品市场的供需曲线, 构成能源时代的新问题。
直到1981年,里根总统入主白宫,跳 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并使美国摆脱 了经济滞胀。
基金利率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
从货币政策层面,为通货膨胀率的持续 高烧不退找到原因:
(1)在高速通胀的1973至1980年, 美国的通货膨胀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其联 邦基金利率增加的速度。
(2)只到1980年代,强调紧缩货币 政策的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并 一再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甚至一度达到 前所未有的16.4%),高速通货膨胀才 得以逐步消退。
经济滞胀
滞涨的历史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滞涨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 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 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 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 级大国。
经济滞胀
——石油危机是滞涨的导火索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高通货膨胀率
经济高涨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什么是滞胀?
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经济停滞、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同 时出现物价持续上涨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 这就是西策
全球化策略
(无论是从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化热播、麦当劳和肯德基的 全球化影响,还是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一度流行,不 难看出,美国除了利用战争的手段抢占能源—石油,以 保证经济机制正常运转,降低通货膨胀;还从经济的各 个层面实施着全球化策略,实现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开始实行)
在劳动力市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劳动力 成本不断提高,靠商品输出获利空间越来越受 到挤压,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本 缺乏,在这些国家直接投资能获得高额利润, 资本输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全球化的调控效果
短期的成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 国际分工,不平等的贸易,及泡沫化的金 融,直接间接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 才使发达国家的滞胀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的 缓和。
也就是说,全球化不过是把美国等发达 国家的滞胀引向了全球。
中国的滞涨预期
参考资料:
曾国安, 关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思考[ J ] . 经济评论, 2002
刘力, 章彰. 经济全球化---福兮、 祸兮 [ M] .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王文龙,经济滞涨预期1982年,七国(美英日德法意加) 国民经济增长普遍处于停滞状态。
各国货币供给价格增长速度却以更大幅度超过 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 加剧了60年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主要有通货膨 胀引起的持续性物价上涨,使温和的物价上涨 发展成为严重的实质恶性的物价上涨。
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以高就业率作为宏观经 济的首要目标。这是不同于中国的。
从尼克松到卡特,1970年代的历届美国总统, 都是虔诚的凯恩斯主义信徒,他们一直把充分
就业看作施政的重点。(宏观财政政策是凯
恩斯“需求管理”理念的主要实施途径。它强
调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进行干预。)
1969年-1973年的美国财政政策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长期的后果:美国在高科技、金融的幌子 下,贸易赤字却越来越大,有数据统计, 美近年的贸易赤字每年达8000亿美元。 印美钞存在信誉问题,于是大量发行国债。 随后次贷危机的出现,引发全球性的金融 危机,让全球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全球化的隐患
美国为治理滞胀倡导全球化,但以美国 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滞胀并没有得到根治, 不过滞胀暂时转移了,外推给了发展中 国家。
滞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经济停滞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达 到饱和 生产率增速下降
2.过多追求在世界上其他国家 的资本扩张 国内传统工 业受到打击 经济增长率 下降
通货膨胀原因:
1.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推动其他领域价格 上涨(主要能源-石油)
2.军事开支
对内: 美国政府应对“滞胀”的调控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危机引发的美 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美国世界地位的保持。
美国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指数
可以看出从70年 代,特别是1972, 1973年开始,美 国的消费者价格 指数和生产者价 格指数开始迅速 上涨。
美国经济滞涨产生的原因
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即当私人 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 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 减税来进行干预。
为了刺激有效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开支不断扩大,1950 年—1982年,西方7国国内信贷总额增长情况是:美国15.3倍, 日本16.7倍(1953年-1982年),联邦德国35.5倍(1952 年—1982年),法国71.8倍,英国12.3倍(1953年—1982 年),意大利164倍,加拿大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