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使经济达到快速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
事实证明了这个计划的正确性: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实现了居民生活水平从满足基本生活向宽裕生活的转变。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实际经济总量增长了4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出口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从1968年开始扭转国际收支的逆差状态,出现越来越大的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也越来越多。
在此期间还出现过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奥运景气、伊奘诺景气。
2.不稳定增长阶段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
在实施列岛改造项目时,引起了土地价格暴涨,土地投机盛行。
日本物价也随之加速上涨,通货膨胀较严重。
与此同时,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从每桶2.5美元涨到10美元左右,给当时石油依存度为99.7%的日本一次非常大的打击,日本迎来了战后空前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75)。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减量经营、严格节约能源消耗等措施应对危机,使得许多产品的能耗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低。
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1979-1980),日本反而以其低能耗的产品,增加了国际竞争力,在对外贸易中取得增长。
“石油冲击”后,日本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概述为:全民节能和调整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自此,从1973年到1991年,在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下,日本仍保持了年均4%的经济增长率。
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日本经济的空前繁荣,1991年,人均GNP高达27326美元,超过美国(2255O美元),出口额为3145.25亿美元,占世界出口额的9.02%,贸易顺差高达上千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巨人。
二、日本经济的衰落近30年的经济高增长率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酝酿了经济泡沫,最终到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和萧条状态。
2.1泡沫经济的形成1985年9月的纽约广场饭店会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资产大幅膨胀,到1988年底日本的国外资产达14693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净债权国。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股市持续加速上涨。
从1985年12月到1989年12月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日经指数从13113点上涨到38915点,股价总额上涨到630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5倍。
日本的城市地价从1975年到1990年间上涨了16倍,从1985年到1990年在低价已经很高的水平上又上涨了4倍。
1990年末土地资产总额达2389万日元,比1985年末增大了1.4倍,所增加的138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GDP的三倍。
地价和股价相互推动,循环上涨。
地价的上涨,企业和家庭资产价值上涨,企业股价随之上升,土地担保价值升高,从银行获得贷款增多。
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预期上升,实际利率和风险折扣下降,居民消费、房地产投资、企业设备投资热情高涨,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互推上涨,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
2.2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1.经济结构的日趋老化在日本经济崛起的这一时期,它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其制造业,充分利用世界廉价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其经济结构的滞后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步入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主导产业不仅都已接近成熟,而且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追赶下,已难以继续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
同时,由于日本确立的“贸易立国”和“出口主导型”的战略方针过度的依赖了国外的资源和市场。
使得当国际市场上能源丰富、原料低廉的时代结束;以及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纷纷采取能源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后,日本经济进入了举步维艰的状态。
2.银行体系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二战后,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为把资金优先并低价地分配给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部门,日本建立了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日本银行的统计显示,1975 年至1984 年期间,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平均高达89.7%。
为确保间接金融体系顺利运行,日本金融当局严格限制资本市场发展。
一方面,这保证了银行机构获得垄断性业务和差额利润,使银行机构的安全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生存,日本商业银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一,实体经济已经进入成熟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资金短缺转向缺乏技术创新; 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在全球深入发展,这导致金融创新不断涌现,混业经营金融模式蔚然成风。
原有为经济赶超服务的金融体系已不能胜任新的历史使命。
3.日本国内消费疲软国内消费疲软导致储蓄过高,储蓄过高导致大规模的投资,其中包括由政府主导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的政府投资。
当投资不足以消化储蓄的时候,日本经济出现了对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长期依赖。
其后果,是不断的国际摩擦以及国际经济乃至政治关系的紧张,引致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各种各样的指责,包括汇率升值的压力。
由于消费疲软,储蓄过多,又缺乏好的投资机会,大量资金就涌入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更大的经济泡沫。
2.3泡沫经济的破灭从1990年开始,日本股价持续下跌。
1990年8月30日, 日本银行第五次上调贴现率至6.0% ,对股市更是致命一击,股价在一个月内就跌至20000 点,较年初的39000点下跌了约50% 。
1992 年8月18日日本股价降至14309点,与1989 年最高点相比下降了63% ,成为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大股灾”。
紧接着地价也出现下跌。
l991年全国地价下降4.6% ,六大城市下降了l5-25% ,部分地区甚至降到一半以下。
已竣工的楼房不再有人问津,曾经炙手可热的土地和住宅成为滞销货,房地产公司和在土地投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
股价和不动产价格暴跌后,企业财务运营逐渐陷入困境,纷纷破产,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信誉受损和收益下降。
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影响。
l990 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陷入了零利率和通货紧缩的陷阱,实体经济增长停滞,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与我国经济现状的相似点比较3.1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而一些高端的产品,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我国过去五年GDP年均增长10.6%,2007年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已成为“世界工厂”,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主导产品,但在高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中国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相比比较接近。
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
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内需不足。
3.2汇率升值日本在1971年和1985年经历的两次大幅日元升值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再加上当时日本国内实行的是非常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日本房地产、股票价格继续大幅上升,很多企业也疯狂收购和兼并海外资产,留下一大堆坏帐,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泡沫化。
由于我国外贸长期出超,顺差大,外汇储备多,加大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
自我国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持续小步上扬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09年3月27日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317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约16%。
3.3对美贸易顺差70年代初日本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使日本的外汇储备急剧上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
同时,日美贸易摩擦随之加剧。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美发生过钢铁贸易摩擦、彩电贸易摩擦、汽车贸易摩擦等等,最后在美国的强压之下不得不强行升值日元。
中国和美国的摩擦,自2003年美国财政部长访华,提出人民币汇率浮动的要求以来,频频发生。
美国将巨额的美中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的汇率制度。
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些国家政策逆行,重提贸易保护,对近几年持续贸易顺差的中国十分不利。
3.4金融风险的威胁与日本相似,中国目前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威胁。
主要有:我国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不良债务,可能引起银行兑付风险;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股市泡沫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分配不平等、贫富分化、低收入阶层的最低收入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可能引发经济和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