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

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

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氨化的方法与步骤一、氨化的基本原理氨化处理的原理是:当氨与秸秆中的有机物相遇发生氨解反应,破坏木质素与纤维素、半纤维素链间的酯键的结合,并形成铵盐。

铵盐是一种非蛋白氮化合物,同时,氨水中的氢氧化氨离解出的氢氧根离子对秸秆又有碱化作用。

秸秆经氨化处理中的氨化与碱化双重作用,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1倍左右,纤维素含量降低10%,有机物消化率提高20%以上二、氨化设施设计氨化处理可用氨化壕、氨化池、平地堆垛氨化法,窖氨化法,农村小户可以用塑料袋氨化法、缸氨化法等多种氨化方法,可根据当地条件任意选择。

氨化池的设计,重点要考虑容积和形状。

容积主要根据牛羊的养殖数量、氨化时间、氨化饲料的周转数量等因素,确定每次氨化秸秆量的大小来确定。

可按1m³净容积氨化秸秆140~150kg设计所建池的容积。

氨化池的形状,主要根据使用对象和地址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选择确定。

目前常见池形,按形状分类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和窖形等。

按修建形式分类有:单池、双联池和多联池。

按相对位置分类有:地上池、半地上池和地下池。

选择哪一种池形合适,需视具体情况决定。

三、加工方法步骤氨化秸秆的主要氨源:有液氨、尿素、碳铵和氨水,其中以液氨和尿素处理效果好。

液氨处理需一定的设备,宜在集约化饲养或有氨化站为千家万户服务的条件下推广。

国内目前多用尿素处理,并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尿素氨化法是我国农村使用最广的氨化处理法。

它简单易行,原料来源广,尿素可以方便地在常温下运输,氨化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对健康无害。

用尿素溶液处理秸秆,对密封条件的要求也不像液氨那样严格,处理效果好,仅次于液氨。

秸秆中存有尿素酶,加进尿素,用塑料膜覆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尿素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氨对秸秆进行氨化。

(1)将麦秸、稻草铡碎,一般铡成3cm以下短节。

玉米秸要铡短,以易于压实,增加氨化原料与氨源的接触面,增强氨化作用。

(2)按秸秆重的3%~5%加尿素,首先将尿素按1:(10~20)的比例溶解在水中,均匀的喷洒在秸秆上,喷洒时要尽力设法使每根麦秸都喷洒上尿素溶液。

这样就要用喷壶一层一层地喷匀,使溶液与秸秆充分接触,边喷洒溶液,边搅拌,边装入氨化设施。

要分层,一层秸秆喷洒一层尿素溶液,均匀地浇遍、浇透。

千万不要一下子从上全倒下来,以免影响氨化效果。

每层的厚度不应超过30~45cm。

每100kg秸秆用3~5kg尿素,加30~60kg水,逐层添加堆放。

(3)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

用尿素氨化处理秸秆要有一个分解成氨的过程,一般较液氨和氨水处理要求时间稍长一些,在寒冷地区要想尿素分解快,在氨化过程中最好加些脲酶丰富的东西,如新鲜的生大豆粉等。

密封时间大体上是:日间气温在30℃以上时,需10~15天;日间气温在20~30℃时,需12~21天;日间气温在10~20℃,需19~35天;日间气温在0~10℃时,需33~65天。

应该注意,在华北、华中一带夏季温超过35℃时,塑料薄膜内的温度可增到50~80℃,这时由于温度过高,不利于细菌分泌脲酶,脲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不仅不利于尿素的分解,而且造成喜高温的腐败菌大量活动,引起酪酸发酵,发出恶臭味。

因此,在夏季日间温度超过35℃时,应用尿素溶液氨化时不宜在露天用堆贮法氨化,应在蔽阴的条件下氨化。

青绿饲料青贮加工调制技术、品质鉴定青贮饲料相关知识一、概念青贮饲料是牧草、饲料作物或农副产物等在一定水分含量时,铡碎装入密闭的容器(塔、壕、窑、袋、堆)内,通过原料含有的糖和乳酸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乳酸发酵的一种贮藏饲料。

按照国际饲料分类依据划分为第三类饲料。

二、青贮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作用青贮发酵过程与多种微生物活动相关,要取的青贮发酵成功,就要创造有益于乳酸菌活动的最适宜环境,促进乳酸菌正常大量繁殖,并有效地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1.乳酸菌乳酸菌种类较多,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球菌和杆菌,按其葡萄糖的发酵形式可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

同质型乳酸菌发酵后只产生乳酸,异质型乳酸菌发酵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醋酸,甘油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对青贮有益的主要有乳酸球菌和德氏乳酸杆菌,均属于同质型乳酸菌,乳酸链球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繁殖,耐酸能力较低,在青贮饲料中酸量达0.5%~0.8%,PH值为4.2时停止活动。

乳酸杆菌为厌氧菌,耐酸能力强,在青贮饲料中酸量可达1.5%~2.4%,PH值为3时停止活动。

各类乳酸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繁殖得很快,使糖类物质(主要是单糖、双糖)分解产生大量乳酸。

C6H12O6→2CH3CHOHCOOHC12H22O11+H2O→4CH3CHOHCOOH乳酸的大量产生,为乳酸菌本身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抑制并促使酪酸菌、腐败菌等其他微生物死亡。

随着乳酸浓度逐渐增大,酸度增强,乳酸自身活动也受到抑制而停止。

在质量良好的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一般占1%~2%,当PH值下降到4.2以下时,只有少量的乳酸菌存在。

2.酪酸菌酪酸菌又称梭状芽孢杆菌,简称梭菌,主要有丁酸梭菌、蚀果胶梭菌、巴氏固氮梭菌等。

酪酸菌是一种厌氧菌,耐高温而不耐酸,当PH值为4.7以下时不能繁殖。

酪酸菌活动的结果促使葡萄糖和乳酸菌分解产生丁酸,丁酸具有挥发性臭味。

C6H12O6→CH3CH2CH2COOH+2H2↑+2CO↑2CH3CHOHCOOH→CH3CH2CH2COOH+2H2↑+2CO2↑酪酸菌还能分解蛋白质,最终可形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等产物,降低青贮饲料的品质。

若青贮原料幼嫩,含水量高,可溶性糖量低,高温贮藏,都会促使酪酸菌的活动和增值。

因此,在青贮过程中药注意消除酪酸菌增值因素,尽量创造适宜乳酸菌活动的条件,使酪酸菌活动受到抑制而死亡。

3.腐败菌腐败菌的种类很多,有好氧的如枯草杆菌,马铃薯杆菌,有厌氧的如腐败梭菌,也有兼性厌氧的如普通变形杆菌。

这些细菌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当空气较多,密封不严,温度适宜时都能大量繁殖,分解青贮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等,使青贮原料中的营养物质变成这些简单物质,养分流失,并且具有不良气味。

在正常青贮条件下,乳酸菌很快生长繁殖,使乳酸浓度迅速增大,PH值下降,氧气耗尽时,腐败菌的活动受到抑制,以至死亡。

4.酵母菌酵母菌是好氧性菌,不耐酸,在青贮时,附于青贮原料表层生长繁殖,可分解可溶性糖,产生乙醇、正丙醇、异丁醇及其他物质。

产生的少量乙醇等物质,使青贮饲料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当青贮作业完毕封窖后,随着氧气的逐渐减少,酸性逐渐增强,酵母菌的活动减弱以至停止。

5.醋酸菌醋酸菌属于好氧性菌,青贮初期,有空气时附于青贮原料表面的醋酸菌迅速繁殖。

醋酸菌发酵能将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乙醇变为乙酸,增强青贮饲料的酸性,有助于抑制不耐酸的微生物如酪酸菌、腐败菌、霉菌的活动与繁殖。

如青贮方法不当,青贮窖内氧气残存过多,醋酸发酵产生的过多乙酸,会使青贮饲料有过强的乙酸气味而影响饲料的品质和饲用价值。

6.霉菌霉菌是导致青贮饲料变质的主要好氧性微生物,青贮时如果踩压不紧,封闭不严,原料水分含量不适当,附于青贮饲料表层或边缘部分的霉菌就会生长繁殖,分解蛋白质产生氨,出现白色或黄色丝状结块,使青贮饲料发霉变质并有不良气味,降低青贮饲料品质,甚至不能利用。

三、青贮发酵过程根据青贮条件、微生物种类和青贮饲料物质变化,可将正常的青贮发酵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好氧性菌活动阶段,乳酸菌发酵阶段和发酵稳定阶段。

1.好氧性菌活动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植物呼吸期和好氧性细菌繁殖期。

植物呼吸期的主要活动是:青贮初期,新鲜原料植物细胞并未立即死亡,仍有生命活动,利用原料装窖后残存的氧气,继续进行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残生CO2、H2O和热量,该呼吸作用直到青贮饲料内氧气耗尽而形成厌氧环境时停止。

青贮开始时,由于青贮窖内尚存氧气,附着在原料上的好氧性细菌,如腐败菌、酵母菌、醋酸菌和霉菌等,就会利用青贮原料细胞受机械压榨而排出的富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汁液,迅速活动,进行繁殖,分解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大量气体及其他物质。

如果青贮原料中只有少量氧气,由于植物细胞呼吸和好氧性细菌活动就会很快被耗尽而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如果青贮原料中氧气过多,植物呼吸时间长,而且好氧性细菌活动旺盛,使青贮饲料营养成分损失过多,还会使原料内温度升高,乳酸菌活动能力降低,影响青贮饲料的品质。

因此,青贮时速要快,原料要切短压实,青贮窖要密封好,减少呼吸作用和好氧性细菌繁殖的有害影响,提高青贮饲料的质量。

2.乳酸菌发酵阶段青贮饲料内的氧气被呼吸作用和好氧性微生物耗尽,形成厌氧环境和其他适于乳酸菌活动的条件后,乳酸菌就迅速繁殖,分解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而产生大量乳酸,迅速降低PH值,致使腐败菌、酪酸菌等活动受到抑制、停止,以至死亡。

当PH值下降到4.2以下时,各种有害微生物都不能生存,乳酸链球菌的活动也受到抑制。

当PH值降到3时,乳酸杆菌也停止繁殖,乳酸发酵阶段基本结束。

3.发酵稳定阶段乳酸发酵结束后,青贮饲料内除只有少量乳酸菌存在外,其他各种微生物停止活动,青贮发酵进入稳定状态,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再损失,若密封条件良好,青贮饲料可长期贮藏。

四、制作优质青贮饲料的成功的条件为了保证制作的青贮饲料优质,就要促进乳酸菌快速生长繁殖,增加酸度,使饲料的PH值迅速下降。

有利于乳酸菌生长繁殖得条件是:青贮原料应具有适宜的含糖量、适宜的含水量和厌氧环境。

1.适宜的含糖量为保证乳酸菌生长繁殖,产生足量的乳酸,青贮原料中必须含有足够数量的可溶性糖分。

通常把PH值为4.2时乳酸菌形成乳酸所需要的原料含糖量称为最低需要含糖量,原料中实际含糖量大于最低需要含糖量,称为正青贮糖差;原料实际含糖量小于最低需要含糖量,称为负青贮糖差。

最低需要含糖量(%)根据饲料的缓冲度计算:饲料最低需要含糖量=饲料缓冲度×1.7饲料缓冲度是中和100g全干饲料中的碱性元素,并使PH值降低到4.2时所需要的乳酸克数。

青贮发酵消耗的葡萄糖只有60%变为乳酸,即形成1g乳酸需要葡萄糖1.7g(即得100÷60=1.7的系数)。

例如,玉米秸的实际含糖量为26.80%。

最低需要含糖量为4.95%,青贮糖差21.85%,为正青贮糖差。

一般情况下,禾本科饲料作物和牧草含糖量最高,容易青贮;豆科饲料作物和牧草含糖量低,不易青贮。

所以,要保证青贮饲料质量,最好选用“正青贮糖差”原料。

2.适宜的含水量青贮原料中含有适量水分,是保证乳酸菌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

水分含量过多或过少,都能影响青贮发酵效果和青贮饲料的质量。

如水分过多,易将原料压实结块,利于酪酸菌的活动,植物细胞汁液也被挤压流失,使养分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