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综合浅谈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安仁县实验学校沙烨摘要:培育小学生完整的人格,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当今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和指导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在分析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价值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原则及其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前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自我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无论是小时候父母叮咛“管好你自己就是乖孩子”,还是老师的教诲“要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里面都包含了自我管理的思想,而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语“君子日三省乎己”,就更是道出了自我管理思想的真谛。

针对现在的小学教育问题,探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关于自我管理,马金海等认为,自我管理是在适应所处的管理环境,建立起清晰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逐步趋向自我完善,从而在管理系统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以便使整个管理系统取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①赵海燕认为,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管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管理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财物,管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方法等的总称。

它是包含了很多亚层次能力的一种特殊能力。

②王益明等认为,自我管理是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境,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

③①马金海,谈焕兴,冯重庆等.自我管理初探[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②赵海燕.我国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③王益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04).以上概念都对自我管理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从中我们可了解到自我管理是在明确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以目标为导向,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控制和调节。

自我管理是一个人建构自我,立身于世的必备能力,自我教育可以看作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而自我控制是自我调控的一部分,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关键环节,没有有效的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就是一句空谈。

我认为“自我管理”,就是要在心里有个“人”──“自我”在管理自己,不要外在的人──父母或老师来管自己。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心里的那个“人”──自我,使他们能逐步学会分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即是自我管理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

二、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价值(一)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教学形式。

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课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

引导全班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在班集体教学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别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发展中的个体来说,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体的自我管理,而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我教育。

对学生进行管理或引导其进行自我管理,目的并不在管理本身,而是要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自我管理是小学生对外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协调,自我教育是小学生的内部思想受到的触动,没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便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有良好自我管理习惯的学生和班级,往往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而只有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独立完善个性的人才算是合格的人才。

“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中,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教师或家长只要学生成绩好,能得高分就好,而学生也懒得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技巧,甚至连基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如“高分低能”、“啃老族”等现象比比皆是。

在教育现实中,我们也不难观察到,越是善于自我管理的儿童,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越强。

三、影响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因素(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7~13岁之间,正处在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小学生进入少年儿童时期后,自我独立意识开始发展,逐渐具有小大人的味道,要求自我表现同时也逐步具有自我克制和自我评价能力,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

所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符合小学生发展的进度和需要,是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的好方法。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

比如做作业时,由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计算出错误或是把方向搞错了。

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情绪性、不精确性向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有组织性方向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3.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4.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长的态度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和执行者,是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

”①每一个人,从做了父母的那一天做起,就自然地担负起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父母不仅是子女的首任教育,也是终生的教师。

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例如家长的人才观,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向;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影响子女道德发展。

其中家长在孩子中威信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把真正的威信与虚假的,建立在人为的原则基础上的,不择手段地迫使孩子顺从的那种威信区别开来。

A.C.马卡连柯曾说:真正的威信的基础是你们的公民活动,你们的公民感情,你们对孩子生活的了解,你们对他的帮助和你们对他的教育承担的责任。

②(三)教师的激励目前大部分小学,长期以来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急近功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小学教学中就开始过分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考,使小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小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管理者的地位,进而在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生没有自觉、主动地参与,导致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得到发展。

在教师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教育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成功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自尊,重塑精神世界的大厦。

从人的精神本性上说,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班主任老师①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36页)②[苏]JI.N.艾达罗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21页)的一句肯定话,可以让学生高兴几天,且充满信心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肯定”,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魅力呢?其实是被“肯定”后的激励因素在起作用。

被肯定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

正是这种激励因素、期待因素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推动他们不断向前。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教育者除了运用必要的班级管理措施外,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渗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培养的相关原则(一)放手——让学生做管理的主人1.赋予学生管理的权力,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做管理的主人。

一是每学期开学之初,采用“竞争上岗”和“轮流上岗”相结合的办法来选拔班干部,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竞争的岗位,竞争上岗,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接受锻炼,展示自己的管理潜力。

二是采用“小组自治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管理者。

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个性特点来编排座位,然后确立“四人自治小组”,小组的四位成员分别担任学习监督员、卫生保洁员、纪律监察员、安全保卫员。

人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2.提供参与管理的空间。

学生有了权力和责任,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好,尽量不干预他们权力范围内的管理事务,敢于让他们尝试处理班级中的一些重大事情,这样他们才会有接受锻炼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总在担心学生小,干不了事,或者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所做的事情,总觉得不如意。

这种做法直接妨碍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我在班上实行的是自主管理制,我尽量把机会让给学生。

如班上同学发生打架事件,我会交给班干部来处理,让他们学会处理矛盾的化解方法。

(二)引导——让学生学会管理的本领1.把握“导”的时机。

教师要把握引导的时机,提高“导”的效果。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和意识有很大局限性,又有很强的可塑性。

班干部“新官上任”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干部分析班级现状,研究班级管理办法和策略,进而详细制订班级管理的学期计划,为有效的班级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群燕还需领头燕。

我把班上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智囊团。

要求他们多观察,多学习,积极为班上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

别看他们年纪小,一个个干劲可大了,他们主持班会及班队会活动,有声有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