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
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
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
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
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
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
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
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
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
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 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
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 、223 ”。

如:
孤帆 / 远影/碧空 /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 / 在,城春/草木 / 深。

”“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 / 绝顶,一览/众山/ 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 / 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

今日/ 听君/歌 / 一曲,暂凭 / 杯酒/长 / 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 / 拨弦/三两声,未成/ 曲调/先有情。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 式的。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 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 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 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 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 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 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

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

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

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参考答案: C
a.天门 / 中断 / 楚江 / 开.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 / 青山 / 相对 / 出.d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抑扬对比。

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 轻重对比。

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

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
数茎须”之说。

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句中
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诗歌
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

“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
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
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 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

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并背诵《将进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