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 四辩稿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 四辩稿

大家好!
刚才精彩的辩论实在是一场听觉盛宴,对方辩友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但再华丽的语言也掩饰不了错误的言论,再动情的解释也遮蔽不了真理的光辉,经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其中的逻辑如同渔网一般漏洞百出。

那么接下来请允许我一一指出:
(可能作出的反驳)
一、对方屡次曲解辩题,既然题目是理想人才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那么首先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德才兼备。

对方举出xxx这样极端的例子,不免有些离题。

就算我们暂且不论这个错误,让我们将错就错,对方辩友所举的所谓有德无智之人,为何就不是人才?人才是指拥有专业技能较高素养而能做出贡献的人,难道贡献就仅仅限于发明创造,或者身居高位权倾天下?孔子孔圣人也不曾发明飞机火炮,也不曾治水开荒,谁能说他不是人才呢?
第二,对方辩友说智使人拥有判别是非的能力,这就可以代替仁来作为行为标准。

然而你们却忘记了,所谓是非的标准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仁,即是一种标准,一种和谐,一种利人利己的态度,因为有仁,才有了是非对错,而有了仁的标准,才能让智发挥判断作用。

仁为基石,自然是更重要的。

第三,对方辩友多次曲解我方仁的定义,有明显的逻辑混乱问题。

我方多次重申,我们所说的仁是爱人,是面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忱,是社会的一种和谐观。

然而对方辩友却坚持将我们的仁解释为狭隘的道德观,对我方观点以偏概全,不知是没有听见还是没有听懂。

第四,混淆视听,
对方辩友的错误先让我们慢慢思考,接下来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
首先,仁是智的基石,是精神的支柱。

上了战场,如果智是利剑,那么仁则是心中不灭的信念,如果没有足够的仁的支撑,智只能是一把双刃剑,害人而害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君子小人的差别,在此也不必多说。

其次,理想的人才需要高尚的仁心。

仁是爱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因为有仁,才有家庭和谐,社会公正和国家安宁,而新一代的人才,只有心中有一个大大的仁字,才能保持心中信念永存,才能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去开拓,为社会去贡献,谭嗣同说,“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为国而战的文天祥,舍己为人的董存瑞,举旗革命的孙中山,因为有仁,所以无所畏惧。

第三,以仁为重的人才更能推进社会发展。

建国初期,钱学森,朱光亚等仁人志士毅然回国,为祖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外科学家,因为心中的仁甘愿为人类奉献,而创造历史上的奇迹。

礼记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人才重仁,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国家才是有气度的大国。

有超常的智慧,创造出的往往是冰冷的科技,有一颗仁心,人类才拥有了展望未来的视野和必胜的决心。

对方辩友,走出心中的迷雾,和我们一起看清真理吧!智慧者是人才,仁德者却是更理想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治世之才。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才能创造人类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