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二〇一六年四月目录学院概况 1一、定位与目标 3(一)办学定位3(二)人才培养目标6(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8(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15二、教师队伍 17(一)数量与结构17(二)教育教学水平21(三)教师教学投入24(四)教师发展与服务26(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28三、教学资源 28(一)教学经费28(二)教学设施30(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31(四)课程资源31(五)社会资源34(六)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34四、培养过程 35(一)教学改革35(二)课堂教学39(三)实践教学41(四)第二课堂43(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44五、学生发展 46六、质量保障 46(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6(二)质量监控47(三)质量信息及利用48(四)质量改进48(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49七、特色总结——研究性教学 51(一)研究性教学关键环节51(二)研究性教学的作用53基础医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院概况基础医学院的前身——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1年,1992年改“部”为“院”,2007年与临床医学院整合为“白求恩医学院”,2013年恢复“基础医学院”建制。
学院现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13个学系(教研室)。
2003年病理生物学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12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与我校生物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等共同跻身国家级“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机能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免疫细胞遗传学、形态学等5个综合实验室。
学院教职员工243人,其中教师165人,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0人,实验技术系列6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唐敖庆特聘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10人。
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病理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拥有基础医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覆盖学院所有二级学科。
学院教师获得纵向科研项目131项,合同经费3524.1万元,到款经费3268.62万元,发表SCI索引论文210篇,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
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50人。
近五年来6篇博士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学院是集医学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重要医学教学基地。
目前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医学相关专业所有学院基础医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临床医学(七年制试验班)、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放射医学、预防医学(医事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药学(药学、化学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药物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18个本科专业或方向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等多个层次轨道的教学任务。
现为本科生开设理论课程59门,实验课程45门,同时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及实验班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等,每年约有1000余名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在我院学习,年均教学任务为57万人学时。
学院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把基础医学院建成“基础厚、能力强、具创新精神”高级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定位与目标(一)办学定位1.学院办学定位及确立依据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传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办学定位确立依据的主要依据:(1)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白求恩医科大学创建于1939年,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1年,1992年改“部”为“院”,2007年与临床医学院整合为“白求恩医学院”,2013年恢复“基础医学院”建制。
学院虽几经变迁,但几代人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兴院理念,秉承“求实、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科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优秀人才,教学水平及能力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2)学院的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条件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生物学,并覆盖全部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为吉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一个,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50人。
学院教师获得纵向科研项目131项,合同经费3524.1万元,到款经费3268.62万元,发表SCI索引论文210篇,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
学院现有13个学系(教研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与生物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等联合申报国家级“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教职员工243人,其中教师165人,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0人,实验技术系列6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唐敖庆特聘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10人。
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病理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
(3)学院教学覆盖面学院承担全部医学相关18个本科专业或方向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MBBS)等多个层次轨道的教学任务,基于学院教学面向的不同专业及层次区分,学院确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留学生教育,把学院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办学定位在发展规划中的体现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是以白求恩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大学教学研究型医学院奠定基础。
因此,学院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均把本科教学放在首位,学院教学“十三五”规划中具体表述为: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把基础医学院建成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具创新精神”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白求恩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
办学以教师为中心,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授治学,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办好学院。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注重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院工作第一位,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教师学生主动参与、管理部门积极作为的质量保障机制;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以白求恩精神育人理念,培养白求恩式的卓越医学人才。
而“十三五”期间教学任务及目标为:(1)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配合“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考和梳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核心教育体系,加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拓展本科生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关心培养力度,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一支稳定的、具有白求恩传统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建2-3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2-3部。
(3)突出科研促进教学,构建特色基础医学教学平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力争申报国家级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增强基础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科研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成果力争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吉林大学“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标,将白求恩精神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应医学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医学实践技能、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医药卫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确立依据:(1)基础医学的学科定位我国的医学教育(医学院或医科大学),一般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等众多的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其教学内容共同在大医学的背景下实施,各种专业既有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性及其教育规律。
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是各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基础医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临床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内医学教育改革背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历程,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200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教育要求。
特别是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医学教育,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确立此人才培养目标。
(3)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吉林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于通识教育阶段各学科优势,可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及广泛适应能力,同时可在审美及人文道德方面有所提高。
而基础医学教育又为各专业学生传授了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
(4)医学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随着传染病死亡率降低,以心血管、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最主要杀手,这也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医学模式从以前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注定医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医学教育必须回归精英教育,培养学生坚实的医学知识及技能,同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