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2)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第3章(2)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其他——反胶束萃取复性法
反胶束萃取复性与稀释复性相比较
提高复性率的策略
1、二硫键的形成 拥有多重二硫键的蛋白,需要更复杂的再折叠过程, 要求氧化剂和还原剂都在最佳的浓度下,以便于二硫 键的形成。 2、小分子添加物
降低蛋白聚集的策略是使用小分子添加剂,如丙酮、乙 酰、尿素、去污剂、蔗糖、短链醇、DMSO和PEG等。 最常用的是L-精氨酸、低浓度(1-2M)尿素或盐 酸胍以及去污剂(SDS)。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复性中最重要的是抑制复性过程的聚集反应。
最常用的是使用聚集反应的抑制剂,其原理:
• 稳定正确折叠蛋白质的天然结构, • 降低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稳定性, • 增加折叠复性中间体的溶解度, • 增加非折叠蛋白质的溶解度, • 减少复性中间体接触发生聚集反应。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第二节 蛋白质变性与 复性
Unfolding and Refolding
变性与复性
• 1931年吴宪教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 若溶液中存在变性剂(酸、碱、盐酸胍、 尿素、重金属、某些有机试剂等)能引起蛋白 质变性。 弱变性条件下,蛋白质部分变性,肽链保 持一定构型;强变性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变性 肽链伸展成无序随机状态。
包涵体
在E.coli细胞质内高水平表达的外源蛋白质, 尤其是来自真核生物的蛋白质聚集,会形成不溶 性、无生物活性的聚合物---包涵体。
E.coli包涵体
大肠杆菌中的胰乳酶原包含体电镜照片
包涵体
包涵体形成原因:
• 使用高计量基因和强启动子;
• 大肠杆菌细胞质环境条件,如pH、离子强度、高还原 电位,不同于外源蛋白质正确折叠为最终构象条件;
亲合色谱复性
分子伴侣亲合色谱,又称为“折叠色谱”。 为变性蛋白质提供一个中空环状的疏水腔,当 变性蛋白质进入空腔后,可部分避免或完全消 除变性蛋白质分子间的聚集作用,使蛋白质在 疏水环境中进行“结合-释放-再结合”的循环 过程,直到恢复其天然的构象状态。
离子交换色谱复性
原理:变性蛋白质、变性剂及变性液中的其 他组分与离子交换介质间的电荷作用,使它 们吸附在离子交换固定相表面,由于这些组 分与离子交换介质的吸附能力的差别,在洗 脱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吸附-解吸-再吸附的过程, 使变性蛋白质与变性剂逐渐分离,并在吸附解吸的过程中进行复性过程。
操作方式:
1、一次性稀释:
2、分段稀释:一般采用两步法,先将变性 剂浓度降低到一中间浓度,最后再完全除去。 3、连续稀释:变性蛋白质溶液与复性溶液 按一定比例连续混合,复性。 分段和连续稀释法复性回收率高于一次性 稀释
稀释复性法
稀释复性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 复性缓冲液量大,体积大,设备利用率低; • 蛋白质浓度低,产物回收困难; 稀释复性法是其他复性法的基础。 对一个新的包涵体蛋白质复性时,首选的方 法是稀释复性法。
聚集反应抑制剂的种类:
• 可促进蛋白质折叠的小分子添加剂,如盐酸胍 或尿素。在非变性浓度下,是有效的促进剂。 • Zn2+ 和Cu2+可稳定折叠中间体。
• PEG促进折叠复性,PEG与复性中间体特异形 成非聚集的复合物,阻止复性时疏水中间体的 聚集,复合物折叠形成第二个中间体,并不再 与PEG结合。
作用,可有效降低低聚体的形成。
稀释法复性的缺点与改进的方案
稀释法的缺点: 浓度低(ng/ml) 改进的方案: 膜透析复性
体积大(增大20-40倍) 反胶束复性
复性率低(常常<20%)
固相辅助复性
透析复性法
原理:变性剂均为小分子物质,在透析或 超滤时可逐渐透过多孔膜,使变性蛋白质溶液 的变性剂浓度逐渐降低,最后除去变性剂,使 变性蛋白质折叠复性。 包括借助超滤实现复性的透滤复性法。
促进与维系蛋白质折叠和天然构象的作用力
• 盐键
多肽链上的众多带正负电荷的侧链基团之间或与环境
中的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对蛋白质的稳定性有较 大影响,在蛋白质构象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二硫键 是侧链基团之间唯一的共价键,对蛋白质天然构
象及折叠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具有很强的稳定作用,
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a)直接表达产物: 1,细胞裂解,包含体 分离; 2,变性;3,再折叠。 图中代表具有二硫键的 情形,R代表—H或SO3-;(b)融合蛋白:1, 2同(a),3,释放重 组肽链;4,再折叠。
蛋白质的复性
目前发展滤复性
• 色谱法复性:
凝胶过滤色谱复性、
离子交换色谱复性 、
• 破碎细胞,可耐受较高温度和破碎条件;
• 离心沉淀包涵体,离心力较低,除去碎片;
• 洗涤包涵体,包涵体的目的蛋白质含量为80% 左右, 含有酯类,蛋白,可用含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 盐酸胍、Triton X-100反复洗涤,黏度高时可用溶菌 酶、稀NaOH溶液洗涤,获得较纯的包涵体。
• 目标产物的复原
复性:就是脱除变性剂使溶解的包涵体蛋 白质的伸展肽链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 • 在复性过程中,处于伸展状态的肽链,因暴 露在外面的疏水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 使这些分子很容易发生聚集反应,形成沉淀, 这是大多数蛋白质复性率低的主要原因。
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的折叠复性过程及聚集体的产生
图3-15 大肠杆菌胞质中 蛋白复性的一般过程
• 抗剪切和较高温度,对破碎细胞方法和条件要求低;
• 包涵体密度大,易分离;
• 包涵体的蛋白质纯度较高;
• 后续蛋白质分离纯化较容易。 不利方面: • 需变性复性; • 活性蛋白质收率低。
包涵体的分离
• 要分离具有活性的蛋白质,要经历下列步骤: • 破碎细胞——分离出包含体——溶解包含体——目
标产物的构型复原。
各种色谱复性方法的比较
• 凝胶过滤色谱(SEC)复性法:复性分离过程中, 变性蛋白质分子逐渐变小,柱负荷小,产物 浓度低,复性分离时间长,效率较低。
• 离子交换色谱(IEC)复性法:柱负荷大,分离 效果尚好,最常用的变性剂盐酸胍在柱保留, 影响柱容量,且往往与蛋白质一起洗脱,使 盐酸胍的使用受到限制。
亲合色谱复性
原理:是利用配体与目标蛋白质之间的特异亲 合作用,使变性蛋白质分子保留在柱的顶端与 变性剂分离,而后在洗脱过程中进行复性。 依使用的配体,用于复性的亲合色谱有: 抗体亲合色谱、金属亲合色谱(IMAC)、 脂质体亲合色谱和分子伴侣亲合色谱等。
亲合色谱复性
以金属离子为配体的亲合色谱复性法
谷胱甘肽等使S- S键断裂。
包涵体的溶解
温度一般25℃~30℃,以促进溶解。
在细胞质内形成的包涵体,可采用原位溶 解法。即在发酵结束时向培养基中加入变性剂 和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包涵体原位溶解 (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包涵体溶解出来), 再采用双水相萃取除去细胞碎片,获得包涵体 溶解液。
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促进与维系蛋白质折叠和天然构象的作用力
作用力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 疏水相互作用
多肽链处于水环境时,其非极性侧链基团为避开
极性分子而形成疏水核心,是“疏水折叠”。
• 氢键
蛋白质内有非常多的氢键,不同氢键对蛋白质构
象的影响大小也不同,至少在二级结构,如α-螺旋 和β-折叠的形成与维系起重要作用。
稀释复性法

伸展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反应是两个分子或多 个分子之间的反应,属于二级以上动力学反应, 而正确折叠反应是单个蛋白质分子的自我组装 过程,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 聚集反应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更大。在低浓 度进行复性有利于控制聚集反应。

• 通常,复性的蛋白质浓度为10~50μg/mL。
稀释复性法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 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离子型或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 Triton X-100、磷脂、十二烷基麦芽糖苷、磺酸甜 菜碱等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 • 多离子化合物,如肝素,可促进蛋白质的折叠复性, 且有稳定蛋白质天然构型的作用。
• 短链醇类、高渗物,如乙醇、甘油等对蛋白质有稳定
各种色谱复性方法的比较
• 亲合色谱(AFC)复性法:因蛋白质与介质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变性蛋白质分子间聚集反应少, 使原不可逆折叠的蛋白质变成可逆。但使用范 围窄,分子伴侣昂贵,时间长。 色谱复性方法的问题:
• 在复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聚集形成沉淀, 使色谱柱的阻塞,柱压很快升高,报废。 • 放大困难。
如以Ni2+为亲合配体,可与末端标记有组 氨酸的蛋白质分子有特异的亲合作用,而这种 作用又不受强变性剂的影响,可用于重组蛋白 质的复性。
亲合色谱复性
脂质体亲合色谱复性
脂质体作为配体用于蛋白质复性的原理是: 局部变形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类似于融球状态,与 具有天然蛋白质相似的二级结构,此时,蛋白质 分子仍然具有强的疏水表面,可同脂质体的脂质 双层作用,以帮助蛋白质进行复性。
变性蛋白质在脱离变性剂的环境发生聚集,产生沉淀。
• 在蛋白质复性的同时可使目的蛋白质与杂蛋白质分离,
层析(色谱)复性的一般操作
洗涤液 洗脱液
色谱法复性过程的示意图
凝胶过滤复性
凝胶过滤色谱是以溶液中分子的流体力学 体积大小进行混合物分离的技术。物料在色谱 柱中的保留体积不会超出色谱柱中的溶剂的总 体积,保留时间短,溶质峰相对较窄,容易检 出,灵敏度高。能够把握间隔进料的时间,进 行色谱柱的连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蛋白质分子大,先从柱子上洗脱,变性剂分子 小,最后流出色谱柱。达到复性目的。
• ②机械破碎——膜分离除可溶性蛋白——变 性剂溶解包含体——除变性剂复性;
• 路线②应用膜分离技术,用微孔膜除去可溶 性蛋白质,但细胞碎片和包含体一起被膜挡 住,难以分开;而且膜的堵塞和浓差极化常 常导致可溶性蛋白质的滞留。优点:封闭式 操作,不污染环境也不受环境污染,能量消 耗也比离心法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