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答: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 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3.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答: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性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等的作用,金融交流中文化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4. 区位、区位理论、区位主体、区位因子的含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及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因子:又称为区位因素、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及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5. 生产要素有哪些?答: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和知识依赖程度的增加,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
(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6.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答: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的场所,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如何去衡量一个交通现象?考虑交通因素第一个要素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第二个要素是人和物质的移动。
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第三个要素是地域,交通现象的产生、交通网的存在、交通流的结果都受到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7.交通网密度是什么,如何衡量?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8.通达度和分散指数如何计算?通达度是指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ni ij i D A 1分散指数是指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法: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好,通达性越好。
9.农业区位理论研究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原则。
结论是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10.什么是区位重量,原料指数以及如何利用?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之和。
即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11.行为矩阵强调什么,提出了什么?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提出了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12.什么是中心性?空间分布的原则?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可用下式表示:C=B 1-B 2C 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 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 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空间分布的原则是:市场原则(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13.企业增长的动因有哪些?企业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14.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行和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
15.企业空间扩张的两个基本规律企业的空间扩张(企业销售区的发展、新工厂的建立以及兼并活动)也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规律。
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n i nj ijD D 1111+=+=+=原料指数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区位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原料指数(p m W W M =i16.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有那几种?四种。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反映了众多小公司通过合并而引起空间组织变化的过程;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解释了公司在一国之内的空间扩张过程,还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演变过程的机制;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描述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从本国到海外的扩张过程;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主要揭示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过程 。
17.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8.主导产业是什么?是如何选择的(主要指标有哪些)?p176(1)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其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一般而言,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它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2)一般的,具有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A .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优势系数是以下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a 是某产业的产值;A 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系数大于1,说明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 (x 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 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 是全国的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 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该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m 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 是区域该产品的生产量;n 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 全国该产品的生产量。
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都大于1,其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t 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该系数大于1,说明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 B .高产业关联度:某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可以通过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来算 (a 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 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b 为某产业纵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 为全部产业纵向逆阵系数的平均)C .高生产率上升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BA ba=比较集中率系数Y yX x=比较生产系数N nM m =比较输出率系数Tt =比较利税率系数A a =感应度系数B b =影响力系数D .高产业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新的市场等。
E .高需求收入弹性(x 是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 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19.配第-克拉克定律中,演进理论是什么?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劳动力将增加。
20.怎样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及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21. 区域空间结构有哪些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模式:① 极核式空间结构;②点轴式空间结构;③网络式空间结构;④区域城市对称分布2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把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或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 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这样,就是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像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许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该学说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23.中心-外围理论 书p237-238有时也称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就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