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街区中的城市设计浅析

传统街区中的城市设计浅析

77摘 要: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

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街区;保护;城市设计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otectionurban design study of the street blocks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 characteristics to revive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blocks. Through theory summarizing and example analyzing, this article gives urban design theory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traditional street blocks.Keywords:commercial street blocks,protection, urban design.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77-021 引言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

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

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2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2.1目标制定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意志,也可指目的或对象。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计划和行动着的人们所争取的将来状况”。

一般来说,分为理想目标和具体目标。

2.1.1传统街区肌理的延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很多新的文化理念诞生,然而,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是蕴含了世代工匠和主人的心血,虽然外观己经衰败不堪,但是内在的精神依然常在,我们应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再思考在现代城市中如何将传统空间秩序延续。

2.1.2传统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协调作者简介:赵锋(197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

传统街区中的城市设计浅析Discussion on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 Blocks赵 锋Zhao Feng很多古城花大笔的资金做旅游开发,实际是在造假古董,树伪文化。

这不符合保护本身的内涵。

风貌特征最直接地体现了传统街区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与传统建筑相连的建筑物,或新建、或改建,屋顶或墙面的粉刷补修,窗格及招牌的设计等,都相继应该遵守与传统风貌协调的模式。

在保护发展中,要避免大拆大建的消极开发模式,提倡小规模、循序渐进式的模式,从而避免历史文化信息在“破坏性”建设中被浪费。

发展是消费,保护同样也是消费,是更高层次——精神的消费。

因此,合理地保护能够有效地促进风貌区的未来发展。

城市设计的进行中无法避免的一个担忧就是,现在的技术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设计经由长久岁月形成的历史环境?这点令许多专家学者也感到十分不安。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水准是在逐步提高的过程,新的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历史环境中给我们的信息,这个责任重大。

2.1.3街区公共生活与街区空间的结合在老街区,并不是要花多少钱去建造各种设施、设备,而是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地使街区变得更美,即使在落魄的街区,百姓还是追求美的。

从现状图片看,百姓会在公共空间放置花盘,墙体上也会蔓延各种植物,这些公共空间的营造反映的是对于美的追求和贫困的家境并无本质联系。

百姓创造出来的真实而朴素的美,正是我们这个浮华的社会所欠缺的。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如何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如何参与邻里的公共生活。

2.1.4传统文脉的传承国内有很多优秀的案例,街区的改建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大多还处在谋求更好地保护措施阶段。

每当改建之际,木造建筑物涂上灰泥,或改为钢筋混凝土,让人搞不懂是哪一国风格的建筑物便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制定非常有效的规章措施,整个地方秩序就会渐渐地被破坏,好像热气扩散一样,谈不上传统文脉的继承。

因此,应该有相应的景观风貌导则来规定街区风貌的发展。

3 空间秩序设计3.1空间格局的完善作为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应该深入调查现场,笔者在翻阅照片的时候,发现一些旧巷的照片经常遗漏,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前提来做城市设计功能整合,画一个圈,不代表就定死了一个功能,而是有很多可能性。

比如南京翘步街的整治说明:打造一条休闲步行街,作为中山路与街区内部的一个场地过度,在翘步街头的节点要进行公共空间设计。

此街巷至今发生着与布相关的故事,从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这里的场所精神用于新的城市设计是设计的宗旨,因此,商店街的再生,可使住在此地的人们感受到充满人性的商业空间和历史文化,这种感动将会使人们愿意再度光临此地。

至于要如何造成如此舒适和令人感动的街道,则是生在此时此地的我们共同的课题。

鼓励:传统手工艺作坊、艺术品制作、茶座等休闲配套服务;不鼓励:旅馆、酒吧。

不允许:大尺度公共建筑或住宅。

①通过设置个性化的展示家具、色彩、灯光、材质等设计语汇建立与品牌形象和个性一致的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而在体验中心中,将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与个性的新陈列方式并置、拼贴。

②在专卖店中设置大量多功能空间,既为各种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提供场所,实现专卖店建筑的广告功能,又为商品展示和消费者个体展示提供共同的舞台,不断沟通品牌的形象与消费者的个人形象。

③在专卖店中应用科技系统,不仅实现建筑的多媒体化,增加传播途径,也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各种感官刺激与体验,此外,建筑中的科技含量也是象征尖端、品质、强大实力的符号。

3.2步行交通组织连成网络的步行系统在街区内部体现了传统特色格局,穿越休闲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的街巷,如果现有的尺度是可以通车的,可以允许特殊情况下进入车辆,平时都以步行为主。

这些街巷应以组织主要的商业活动为主线,适宜布置安静氛围的功能。

入口广场可临时停放一些车辆,大部分车辆停于地下空间。

3.3空间肌理的延续3.3.1重要历史地块和周边再利用地块保护及整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使之成为集中反映民俗民风的区域,成为观赏、旅游、78休憩的地域空间。

保护传统民居街区,以传统的居住形态为范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些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内部结构,恢复“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深宅大院”、“寻常人家”的传统居住空间格局,成为真实留存传统居住空间的传统居住地域。

恢复部分历史元素,重建部分传统商号。

塑造街区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分界点。

完善入口序列,力求形成老街区的精神氛围。

对拆除建筑的地块进行重新建设,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利用。

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有两种使用功能,地下一层规划商业用途,地下二层规划为停车场车库和仓储空间。

地下商业设施可有地下通道进行连接。

在设想将来老建筑该如何使用的问题时,可以尝试将外围的仓库改为餐馆,以便保存活用,或是为了确保停车空间而兴建的围墙改为传统的样式等,从而摸索寻找出一个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再利用方法。

3.3.2再开发地块如何将每个人所想的整合到一起,是最重要的,再开发的力度和模式应该妥善地控制,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挖掘场所精神,建造最适宜这个空间的建筑,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①保护更新应处理好传统商业街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问题。

鼓励使用自行车、电瓶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禁止大货车及大型客运车辆进入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为方便居民出行,“建设控制地带”局部街道可以考虑少量私家车进入,但应严格限制,“环境协调区”应安排好居民的私家车使用需要,组织好进出路线并安排停车场地。

②为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建议从区域上考虑整个传统商业街的交通出行,如保护区外围交通节点的公交驳接、静态停车场的合理分布,在保护好古街街巷肌理的同时,从区域上解决保护区内交通出行问题。

4 街巷空间对于一个城市的街道来说,两边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随着建筑的老化,任何年代久远的东西,任何衰老的东西看上去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老街的空间品质一点也不会随着建筑的老化而改变,反而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自身的调节和发展,一直将文脉延续了下来。

空间在这里具有了相对的永恒性。

场所精神的挖掘对于老街区的城市更新设计尤为重要。

4.1街巷空间设计示意(图1-2)4.2街道边缘空间设计空间的存在离不开环境,街巷的边缘空间就是由街巷两边的建筑、构件以及材质围合成的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与过渡性,不同类型的边缘空间担负着不同的空间媒介作用和非常强的融合邻里空间关系的作用。

4.2.1“屋顶”设计街巷边界空间常见形式有提供给人们活动场所的廊架、骑楼等。

当然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要确保屋顶的形态连续完整,富有韵律感,并且屋顶应该尽可能保持当地的特色风貌。

4.2.2街巷边界的阴角与阳角处理在庐原义信的《外部空间》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关于街道的阴角与阳角的特征,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不同营造手法,通过积极的阴角空间设计,可以营造出具有良好围合感的私密性或半私密性空间。

4.2.3街巷地面的处理现状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建筑的住户反映,当年该巷宅前是有室内外高差的。

一楼由商业变成了家居室之后,住户在一楼居住已久,但是,为扩宽街道通行宽度,这一简单粗犷的改造手法,不只是带来了混杂的交通关系,还本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他们无奈地因为不能忍受一层的潮湿搬到了破败不堪的二楼居住。

5 景观风貌控制5.1建筑外貌的控制含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地块应严格参照传统外观形式,建筑平而空间布局采用当地传统院落方式,门窗墙体、尾顶等立面特征应呼应整个保护区的风貌特色,从材料到构造均采用当地做法。

创造出美好而古朴的生活环境,重要地块周边和再开发地块允许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鼓励建筑师探讨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契合点,使得新老建筑共生存,共发展,求同存异,现代建筑中有传统建筑的内涵,传统建筑中具有现代建筑的精神。

街道的公共界面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现状调查部分可知,应适当拆除连续的传统立面中突兀地矗立着一个很不和谐的现代盒子式住宅建筑。

5.2街巷空间感示意以及建筑高度控制为保护传统街区的街巷空间感的舒适度和完整度,有必要对街巷两旁的建筑高度进行梳理。

建筑高度应控制在三层以下,10m 以内,建筑风貌保持相对完整。

适当可以缩小街道宽度,增加一个室内外高差。

使得街巷空间层次更为丰富,沿街建筑也更实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