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t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
第二章╲t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
裂纹的形成
表面裂纹:一个硬质粒子(如研磨粒子)受到力P的作用 而穿入脆性固体的表面,可能引起局部屈服,塑性形变造 成的残余应力将激发出表面裂纹。
形成于表面加工(切割、研磨、抛光)或粒子冲刷过程。
残余应力 工艺缺陷
侧向裂纹 径向裂纹
材料表面受 研磨粒子损 伤后形成的 裂纹
工艺缺陷包括大孔洞、大晶粒、夹杂物等,形成于材料制 备过程中。与原料的纯度、颗粒尺寸、粒度的分布、颗粒 形貌等有关。
•c) 应力场强度因子是裂纹顶端应力场大小 的比例因子,因为应力分量正比于应力强 度因子。
求 K 的关键在于求Y:
大而薄的板,中心穿透裂纹, Y 大而薄的板,边缘穿透裂纹, Y 1.12 三点弯曲切口梁: s/w=4 时
Y
1.933.07c / w14.5
c/
w
2
25.07
说明,断裂应力受现有的裂纹长度制约
二. 裂纹尖端应力场分布
1957 年 lrwin 欧 文 应 用弹性力学的 应力场理论对 裂纹尖端附近 的应力场进行 了分析,对Ⅰ 型裂纹得到如 下结果(图 2.6)。
K xy
2r
cos
2
1
sin
2
sin
3
2
K yy
2r
cos
2
1
sin
2
sin
断裂力学的分类: 断裂力学根据裂纹尖端塑性区域的范围,分为两大类: (1)线弹性断裂力学---当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尺寸远小于 裂纹长度,可根据线弹性理论来分析裂纹扩展行为。 (2)弹塑性断裂力学---当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不限于小 范围屈服,而是呈现适量的塑性,以弹塑性理论来处理。
裂纹的三种扩展方式或类型 Ⅰ型(掰开型)张开或拉伸型:裂纹表面直 接分开。 Ⅱ型(错开型)滑开或面内剪切型:两个裂 纹表面在垂直于裂纹前缘的方向上相对滑动。 Ⅲ型(撕开型)外剪切型:两个裂纹表面在
够的外部能量,裂纹扩展将会停止。
因此,在讨论能量平衡时,必须考虑 裂纹在扩展过程中由于塑性变形所引起的 能量消耗,有时这种能量消耗要比所需要 的表面能大很多(几个数量级)。
(4) 控制强度的三个参数
弹性模量E:取决于材料的组分、晶体的结构、 气孔。对其他显微结构较不敏感。
断裂能 f :不仅取决于组分、结构,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微观缺陷、显微结构的影响,是一 种织构敏感参数,起着断裂过程的阻力作用。 裂纹半长度c:材料中最危险的缺陷,其作用 在于导致材料内部的局部应力集中,是断裂的 动力因素。
:
K K
c
,所设计的
构件才是安全的,这一判据考虑了裂纹尺寸。
经典强度理论与断裂力学强度理论的比较 ★
经典强度理论 断裂强度理论
断裂准则: f/n
K1 = ( c )½ K1c
有一构件,实际使用应力为1.30GPa,有下列两种钢供 选:
甲钢: f =1.95GPa,
K1c =45Mpa·m 1\2
一. 弹、粘、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畸变):正应力、剪应力作用下可以恢
复的形变。(一般固体材料) ➢塑性形变:晶粒内部的位错滑移不可恢复的
永久形变(晶体材料)
➢粘性形变:―――不可恢复永久形变(无机材料中非
晶相、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
➢蠕
变:―――在高温条件,上述的塑性形变和
粘性形变将随时间而具有不同的速率。最后发生蠕
设分开单位面积原子平面所作的功为 V ,则
V
2 0
th
sin
2x
dx
th 2
cos
2x 2 0
th
设材料形成新表面的表面能为 (这里是断裂表面 能,不是自由表面能),则 V 2 , 即
th 2
th
2
在接近平衡位置O的区域,曲线可以用直线代替(弹 性形变),服从虎克定律:
ws 4c
式中 为单位面积上的断裂表面能,单位为 J m2。
临界条件的分析: 欲使裂纹扩展,应变能降低的数量应等能
量(应变能的释放率)为 d we; 形成新的单
位表面积所需的表面能为2dcd ws ,因此:
2dc
当 d we < d ws 时,为稳定状态,
三. 突发性断裂与裂纹缓慢生长
裂纹的存在及其扩展行为决定了材料抵抗断裂的 能力。
在临界状态下,当断裂源处裂纹尖端的横向拉应力 =结合强度→裂纹扩展→引起周围应力再分配→裂 纹的加速扩展→突发性断裂。
当裂纹尖端处的横向拉应力尚不足以引起扩展,但在 长期受力情况下(周围高温或腐蚀性气体),会出现 裂纹的缓慢生长。
到结论:孔洞两个端部的应力几乎取决于孔洞的长度
和端部的曲率半径,而与孔洞的形状无关。
Griffith根据弹性理论求得孔洞端部的应力 A
A 1 2 c , a2
a
c
A 1 2
c
式中, 为外加应力。
如果 c ,即为扁平的锐裂纹,则 c 很大,这
时可略去式中括号内的1,得:
2 c
E x E
a
a 为原子间距,
x 很小时,
sin 2x 2x
因此,得:
E
th
a
可见,理论结合强度只与弹性模量,表面能和晶
格距离等材料常数有关。 通常, 约为 aE ,这样, 100
E th 10
要得到高强度的固体,就要求 E 和 大,a 小。
第三节 Griffith微裂纹理论
1920年Griffith为了解释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 度的差异,提出了微裂纹理论,后来逐渐成为脆性断 裂的主要理论基础。
c/w
3
25.8
c/
w
4
图2.7列举出几种情况下的Y值:
四 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及断裂韧性
K 反映了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强度,是决
定弹性材料中裂纹行为的重要力学参数。 ✓1.根据经典强度理论,在设计构件时,
断裂准则是 [ ] ,允许应力 f n
或 ys n , f 为断裂强度; ys 为屈服强度;
c
如果是平面应变状态,
2E
c
1 2 c
Griffith采用钠钙玻璃制成的薄壁圆管作
了实验研究(P45),Griffith的微裂纹理论能 说明脆性断裂的本质――微裂纹扩展。
对于塑性材料,Griffith公式不再适用,
因为塑性材料在微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
的局部区域要发生不可忽略的塑性形变,需
要不断消耗能量,如果不能供给所需要的足
裂纹不会扩2d展c ; 2dc
当 d we > d ws时,裂纹失稳,扩展;
2dc
2dc
当
d we
2dc
=
d ws
2dc
时,为临界状态。
w 又因为
d e
2dc
=
d
c2
2dc E
2
c
E
2
d ws d 4c 2
2dc 2dc
因此,临界条件为: 2 c 2 E
临界应力:
2E
c
第二节 理论结合强度
要推导材料的理论强度,应从原子间的结合力入 手,只有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材料才能断裂。
Orowan(奥罗万)提出了以正弦曲线来近似原子间 约束力随原子间的距离X的变化曲线(见图2.1)。
得出:
sin
th
2
式中, th为理论结合强度, 为正弦曲线的波长。
材料断裂时,将产生两个新表面;使单位面积原子平 面分开所做的功等于产生两个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
A
当
A
,th
裂纹扩
展, c 增大 增A
加断裂 。
二. 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
2
c E
ca
a
E c 4c
➢ 1. Inglis只考虑了裂纹端部一点的应力,实际上裂 纹端部的应力状态很复杂。
➢ 2. Griffith从能量的角度研究裂纹扩展的条件:物体 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的降低大于、等于由于开裂
K
xx
yy 2 r
yy是裂纹扩展的主要动力
三. 应力场强度因子及几何形状因子
将 yy 换成 A r c
K 2r 2 2 r c Y c
A
K 是反映裂纹间断应力场强度的强度因子,
Y 为几何形状因子,它和裂纹型式,试件几何
形状有关。
应力场强度因子有如下的特性: •a) 应力场强度因子仅与荷载与裂纹几何尺 寸有关,而与坐标无关。 •b)裂纹顶端附近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完全 由应力场强度因子来确定。
乙钢: f =1.56GPa,
K1c =75Mpa·m 1\2
传统设计:甲钢的安全系数: 1.5, 乙钢的安全系数 1.2
断裂力学观点: 最大裂纹尺寸为1mm, Y=1.5
甲钢的断裂应力为: =1.0GPa
乙钢的断裂应力为: = 1.67GPa
五.裂纹扩展的动力和阻力
1.裂纹扩展的动力
Irwin将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降低的弹性
第二章 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第一节 脆性断裂现象 第二节 理论结合强度 第三节 Griffith微裂纹理论 第四节 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 第五节 裂纹的起源与快速扩展 第六节 材料中裂纹的亚临界生长 第七节 显微结构对材料脆性断裂的影响 第八节 提高无机材料强度改进材料韧性的途径
第一节 脆性断裂现象
(平面应力状态)
K c
2E
2
1
(平面应变状态)
K c 与材料本征参数 E、、 等物理
量有关,它 反映了具有裂纹的材料对外界 作用的一种抵抗能力,也可以说是阻止裂 纹扩展的能力,是材料的固有性质。
3
2
K cos sin cos 3
xy 2r 2 2 2
式中 K 与外加应力,裂纹长度,裂纹种类和受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