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故宫博物院

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故宫博物院

78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以《春游女几山图》为例文\侯关银画理唐寅 《春游女几山图》 65cm×122cm 绢本立轴明正德年间79唐寅生平考证唐寅(1470-1524),苏州吴县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代表作有《蜀国宫妓图》《事茗图》《骑驴思归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天资聪颖,16岁便中秀才;29岁参加乡试,中“解元”,30岁进京赴考,功成名就指日可待之时,受同去考试的徐经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

自此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行为放荡不羁。

其同时期好友文徵明曾作《简子畏》:“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

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

”唐寅不拘于封建礼法,在明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不顾世俗,以风流才子的形象示人。

之后,在祝允明的规劝之下,唐寅重新发奋,以诗书画文为生。

画史对唐寅有较高的评价。

祝允明在《唐寅墓志铭》中写道:“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

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

其诗初喜秾丽。

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

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

”①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写道:“唐寅山水……既秀润又饶气韵……一段萧疏清旷之气,出于烟波柳岸间。

”②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唐寅笔墨灵逸,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洗其勾斫,焕然神明。

”③王樨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写道:“唐寅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嵫,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也。

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

”④毛大伦在《增绘宝鉴》中写道:“唐寅山水,人物无不臻妙,虽得刘松年、李晞古之皴法,其笔姿秀雅,青出于蓝也。

”⑤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写道:“唐寅如贾浪仙,身则诗人,犹有僧骨,宛在黄叶长廊之下。

”⑥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道:“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蒙)黄(公望)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

”⑦徐祯卿在《新倩集》中开篇即写道:“唐寅,字伯虎,雅姿疏朗,任逸不羁。

喜玩古书,不为章句。

”……唐寅宗法南宋名家李唐笔法,气势磅礴,与同为吴门四家的文人画代表沈周、文徵明交好;山水、人物画作俱佳,气度不凡。

这样的一位画家,同仇英一起长时间被划分到职业画家群体当中,未免抹杀了他的才情和在绘画方面独到的见解与认知。

《春游女几山图》的画面语言分析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游女几山图》,是唐寅创作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品,是唐寅职业文人画画风形成的历史关键。

唐寅在明以来的画史中常被冠以风流才子的称号,这一称谓让人过多瞩目他随性的处世态度,似乎掩盖了其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踌躇和郁郁不得的寂寥。

与其存世名作诸如《蜀国宫妓图》《秋风纨扇图》所呈现的工整之至和色彩艳丽不同,《春游女几山图》无论从画面题诗,还是笔墨章法上都更加贴合“唐家样”。

既不迎合市场的需要,也并不完全是文人心意的表达,突破明中期画坛的商品化气息,直追宋元。

在技法上复古,在意趣上启新,展现① 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第2页。

② 杭春晓、张燕飞,《明四家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③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

④ 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⑤ 邵洛羊,《洛羊画谭》,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⑥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⑦ 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

图一 周臣《春山游骑图》 64cm×185 cm 绢本80画理出亦行亦利的职业文人化倾向。

(一)自题诗与书斋画《春游女几山图》上端正中有唐寅为女几山所作的一首诗:“女几山头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

心期此日同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

”唐寅注重诗画的结合,在现有的唐寅诸多作品中,均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春游女几山图》之外,《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等也是采用了一贯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艺术主张。

在目前研究唐寅绘画风格转向的很多文章当中,都把唐寅的这首诗作为唐寅注重写生、走出书斋的证据,笔者认为不然。

女几山位于河南洛阳,又名花果山,是晋唐以来中原地区的圣地,被古人喻为仙山。

古地理书上更将它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嵩山并称为七十二福地。

唐代白居易、韩愈、刘禹锡、裴度、李贺,宋代司马光,金朝元好问等历代文人墨客都为女几山的自然风光倾倒,题诗作画、赋词吟唱。

女几山更是由于明皇的登顶,引得历代骚客留下诗篇颂赞。

边塞诗人岑参诗云:“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

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

”宋代蔡襄《云中不见女几山》云:“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

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否在尘寰?”《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七中唐二十一的《羊士谔》篇中有诗一首,名为《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

羊士谔在这首诗里是这样描述早春女几山的:“女几山头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

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上野桥。

”唐寅与羊士谔,一位是中唐时期受谗言所贬的饱学之士,一位是朱明王朝被科举所累的青年才俊,仕途的坎坷,让唐寅从羊士谔的诗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

只是,这位倜傥的才子后生与前人不同的是,他用了更加积极的人生观来渡人渡己。

他将羊士谔的“知何日”改为“此日”,把“惆怅回车”变成“载酒携琴”,体现了他淡然恬适的心境。

唐寅既然是风流才子,改他人之诗肯定不是因为他才思枯竭。

其实,这首女几山的自题诗并不是唐寅为女几山所撰唯一的诗文。

根据明万历刻本的《唐伯虎先生集》外编卷一中的记录,该诗出自题画四首之一,是春、夏、秋、冬中的“春”。

其他几首如下:树合泉头围绿荫,屋横涧上结黄茅。

日长来此消闲兴,一局楸棋对手敲。

(夏)网上西风得四腮,清斋准拟捣齑开。

诗肠忽作干枯崇,又使溪丁换酒来。

(秋)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

酒深尚觉冰生脚,何事溪桥有客踪。

(冬)在唐寅的诸多题画诗中,对于女几山的热爱,多有流露。

《唐伯虎先生集》外编续刻卷六的《题自画山水诗》有“仙杏柔条映小寰,柴门流水自潺湲。

心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几山”。

暂且不论唐寅是否真的到过河南洛阳,在上述各处的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几山对于唐寅而言,是梦幻的仙境,是可以给予他精神寄托的地方。

所以,他会超越地域的界限,写下“梦里江南女几山”的诗句。

同时,《春游女几山图》确是“卧游”的书斋画无疑。

唐寅对于春日邀三五知己同游女几山的想法,是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景。

《庄子》“扶摇直上九万里”和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中,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来比喻上升速度之快。

实际是没有人可以做到“扶摇直上九万里”和“坐地日行八万里”,也正是这种夸张的修辞,丰富了文学的内涵,美术作品亦然。

书斋画通常被认为是“闭门造车”,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自说自画”。

可在传统文人的世界中,创造出可游可居的书斋画,是文人自娱的典型方式。

(二)笔墨意趣唐寅宗法周东村,上可追至李唐一派。

李唐初期山水气势恢宏,画面图四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图三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 图二 周臣 《春山游骑图》 (局部)墨色浓郁,笔力遒劲,是南宋院体的代表。

李唐一生随宋先后经历北南二朝,南渡之后,画风突变为清雅丽质。

一位艺术家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风格的转变是很正常的,唐寅在身份发生转变之后创作心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师法李唐的过程中,李唐的个人魅力也给了唐寅很大的鼓励。

周臣的传世名作中有一幅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山游骑图》(图一)。

同是初春出游的作品,整个画面所传达的笔墨意境,可以明显感受到周臣的繁复和凝重。

这一点较之上海博物馆藏的唐寅《春游女几山图》而言,不免逊色。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真迹日录》卷五对《春游女几山图》有这样的评述:“唐子畏浅绛山水一幅题‘云仙杏花开,女几山道旁。

流水碧潺潺,心期欲到知何日,况是邻逋剩有闲。

’唐寅此画全仿李晞古,略无周东村笔法,真绝品也。

此画今在李氏。

”唐寅将披麻皴和斧劈皴结合,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长线条斧劈。

兼用侧锋和中锋,在塑造林泉意境上脱离了沈周、文徵明从元画而来的单纯的萧索,增添了细致柔和的成分,有了一种宁静、舒缓的空间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以来确定院体画和文人画的重要一点是看创作主体的身份。

李唐是南宋画院的职业画家,李唐的作品被称为院体画无异议。

根据记载,唐寅虽卖过画,且以卖画为生过,但并没有迎合统治阶级趣味,他满足的是市井百姓的审美需求,以商品交易的成功实现为目的,排除了政治性的影响。

(三)章法构图此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近景有在古松掩映之下的一座草堂,曲径连野桥,山间杏树间杂生长,画面最下方中间位置有一位持杖前行的长者,身后有一琴童跟随其后。

近处山石以重墨压脚,平衡了画面远处山顶的重色。

中景是山色湖光,两只渔舟泛舟湖上,平直的湖面线条和蜿蜒曲折的山路形成画面动静的节奏对比。

远处群山高低有致,低处的山体采用淡墨渲染的方法,右侧远处高山用长直线条抒发春日畅游的心情,杂树灌木掩映其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一个唐寅打造出来的内心世界,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无异。

周臣在整个空间的配置和安排上更在意人的存在。

周臣的《春山游骑图》(图二、三、四、五、六),画面五处有人的存在,在画格和气韵上不及《春游女几山图》清幽别致、空旷隐逸。

可见,历史上说唐寅诸多作品皆为周东村代笔是不可信的。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唐寅另外一件山水画作——《春山伴侣图》(图七、八、九、十),是以元人笔法改良宋代院体画风的山水佳作。

图中初春冬气还未完全褪去,透过画面传导出的冷逸似有元画尚意的极简风格。

画面左上角题诗云:“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

好是泉头池上石,软沙堪坐静无尘。

”图七 唐寅《春山伴侣图》(局部)图六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图九 唐寅 《春山伴侣图》(局部)图八 唐寅 《春山伴侣图》(局部)图五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81画理画面上,流泉飞溅的山间大石上端坐两位激烈论道的高士。

构图Array上打破时空限制,仅截取崇山峻岭的一处。

透过画面上零星的几处新枝展现初春时节。

设色清淡,仅用墨色晕染,浓淡干湿、皴擦勾染之间笔笔有情,见韵见形。

人物服饰略用赭石提亮,与朱红的印泥相映成趣,丰富了黑白的画面效果。

山中盘旋处几多云彩,就在这一派云山雾绕之中,元人的景韵在北方山石的崇高中释放,可谓一幅融合南北的佳作。

唐寅的才情亦通过独到的视角和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周臣虽是唐寅的师父,唐寅在前期的笔墨运筹上也几乎完全仿照了东村,但离开技术层面的笔墨来看意趣时,东村和六如之间,伯仲立现。

且唐寅绘画几乎都带题诗,他本人并不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来作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