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灰吟公开课教学PPT

石灰吟公开课教学PPT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手迹《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 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业《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墨梅》的作者是___代_____。 诗人以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 了他________________ ____的高尚情操。 2、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一、了解石灰。 • 轻声读导学单了解石灰 • 边读边想:你读出了石灰 的什么精神?
石灰,前身是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 深山之中。工人们先一锤一锤将石灰石 凿出来,再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 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的主要成分发生 了变化,这是的外形扔像一块块石头。 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石灰放 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 一样。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石灰又变成 了熟石灰,模样也有石头外形变成了粉 末状的白灰。我们的教室的白墙就是石 灰水粉刷出来的。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 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 二.走近于谦 • 轻声读导学单故事一: • 于谦为什么在17岁就写下了 《石灰吟》? • 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太监终于看清了上面的字。
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在 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 做人的高尚情操。
诗人以石灰自喻, 表示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志气。
四、悟诗情
• 作者仅仅在写石灰吗? (小组合作讨论)
托物言志
《石灰吟》的作者是___ 朝的______。题目中的的 “吟”是______________。 全文抒发了诗人____的思 想感情。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都是:咏物诗。 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 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巩固练习
1、写几首梅花的古诗: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2、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竹石(清 郑燮)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二、走进诗人 • 默读导学单故事二 • 从哪里能看出于谦是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的?画下来 • 小组之内交流。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 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 的身上的啊,再读。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 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 治家,诗人。英雄张苍水、 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 尚书。
五日前,京都发生政变,荣智王朱勤检以承 武帝的二十条不知道真假的罪名,统领八千反 叛的禁卫军杀入京城,逼得承武帝禅让皇位于 他,改年号为文德。并将朝中仍支持承武帝的 朝臣以绝对残忍的方式赶尽杀绝,虽比不上朱 棣当年谋得帝位后的狠辣无情,但也足以让人 毛骨悚然。前日,北平传来圣旨,令于谦十五 日之内回京城,而于谦在扬州所办的公事则由 别一个官员代替。这样于谦就没有任何借口可 以停滞在扬州不走了。于谦心知肚明文德帝是 要他表明立场,而自己是不可能就这么站在文 德帝的这一边,来诛杀那些忠义之辈。
京城紫禁城太和殿内,文德帝笑吟吟的看 着甫到的于谦,用七分柔和三分严肃的语气 说:“于尚书,你来谈谈自己站在哪一边 吧?”于谦没想到皇上那么直接地问这个尖 锐的问题。叹了口气,其实刚刚才从皇帝的 龙袍、皇冠和龙椅,他就知道这皇帝成不了 大器,于是便从袖内抽出了一卷纸,呈给了 文德帝。文德帝打开纸卷,笑容立刻就凝固 了,接着脸色发青,“你,你居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于谦毫不留情的 打断了文德帝的话。
【译文】
• 第一二句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开朵朵, 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 第三四句意思: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 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 《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这是一首 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 梅花身上,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色 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清香 弥漫天地间来表达作者鄙视流俗、淡 泊名利、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注释】
• ⑴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 • 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 里 • 化用这个典故。 •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 • 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 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 ⑸乾坤:天地。
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 碎身,石灰畏惧了吗?
生石灰
生石灰与水发生 化学反应,随着 “吱”一声响, 块状的生石灰化 作粉末。
粉骨碎身全不怕
石灰的作用
石灰的作用
要留清白在人间
让我们也用一句诗来赞美石灰
• 坚强不屈为清白 • 从容不迫为清白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 “锤”和“凿”,再一次地感受石 灰石所受的磨难!(指导书写 “锤”和“凿”)
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凿 吗?
烧制石灰
烧制生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6000度啊
烈火焚烧若等闲
理解“若等闲”。(结合长征中的诗句) 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于谦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 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 他的先生便问 他这是何 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 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是谁? 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 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过零丁洋》 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 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墨梅》
王冕
墨梅
• 《墨梅》为题画诗,有三位诗 人作过《墨梅》诗,其中最著 名的是元代诗人王冕的《墨 梅》。
作者简介
• 王冕画像王冕 (1287~1359) 元朝著名画家、 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 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 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 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诸 暨(今属浙江)人。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 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 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诗集》 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 《墨梅图》。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 绝妙。
• 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乾坤:天地 满乾坤(梅花的香气) 弥漫在天地间
陆游(南宋) 陆游《卜算子· 咏梅 》
• • • • • • • •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 节操。
诗意点拨
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 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的,它 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平平常 常的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 了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 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在古诗中,诗人习惯托哪 些“物”,言什么“志”?
• 松树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 • 竹子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竹石》 • 梅花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 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 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 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 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 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 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 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 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 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 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做《石灰吟》练习。 3.预习《墨梅》。 4.改写《石灰吟》。
改写《石灰吟》
扬州石灰山下脚下,于谦沉重的脚步声 在驿站中回响,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看着 这个京城来的三品大员,手里的茶杯也随 着于谦的脚步声微微颤抖,等着平时温文 尔雅的于谦大发脾气……脚步声停了下来, 半个多时辰一言不发的于谦终于发话了: “你们都走吧。”官员们长舒一口气,连 忙告辞,于谦苦笑了一下,摇摇头,招了 招手,算是对官员们的告辞……
文德帝手一松,纸卷掉在了地上,一旁 的小太监好奇的看纸卷中的字,愣住了, 里面竟是一首诗,名字叫《石灰吟》未 看诗的内容,于谦又说话了:“我不想 让世人认为我在与你同流合污。”说罢, 便向外走去,文德帝终于忍不住了,一 个“杀”字,两个侍卫冲过去抓住了于 谦的手臂,直接将于谦在太和殿外斩首。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