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综述国外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或研究,最早是从对作为人类空间活动组织形式的集聚的重要性开始的。
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完成,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一部分工厂和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进行集中生产、采购和经营的现象。
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并在该领域提出与发展了一系列产业集群理论。
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理论。
而我国学者对集聚或产业集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此前国内学者很少重视或研究集聚现象。
一、 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国外对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视与研究,主要体现在工业区位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面。
1、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的基础是厂商以最低成本作为确定工厂区位的目标。
他认为,决定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有运输费用、工资成本和集聚因素。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的理想位置,就是使得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里程和货物运量为最低的地方。
劳动力费用形成对由运输费用决定的工业区位的“第一次修正或改变”,即与旧址(运费较低的地区)相比,如果迁至新址(工资较低的地区),每吨成品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大于所节省的工资成本,则不应迁移;反之,则应把厂址迁至工资较低的地区。
集聚因素形成对工业区位的“第二次修正或改变”,同样只有当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由于工厂迁移而增加的运输费用和工资成本时,工厂才能迁移;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集聚不经济。
二十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工业区位论进一步充实。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弗兰克·费特尔(Frank·A·Fetter)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德国地理学家 W·克利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高效市场网络理论(即中地论)。
以此为基础德国经济学家A·劳施(A·Kosch)创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论。
劳施假定,一个工业中心的周围是农业城区,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的偏好相同,具有相同的个人需求曲线;工厂规定其产品价格;产品到消费者所在地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
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每个工业中心都垄断一个圆形市场区,竞争不会发生在圆形市场区的核心区域,只能发生在边缘区域。
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一些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前苏联学者的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所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按照它们与综合体内的主导专门化企业的关系可分为:①经营类,即体现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方向的专门化企业,是综合体的核心;②关联类,即与专门化企业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③依附类,即利用专门化企业的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④基础设施,即为各类企业提供一般性生产条件的多种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及结构性设施。
科洛索夫斯基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的)安置各类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体就成为“生产综合体”。
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3、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
一个区域内已有资源的集聚会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也会给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外部经济。
区域间的外部经济不同,会造成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优势差异。
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指区域之间各种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及其相对价格的差异,不同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也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效益,具有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优势的区域与不具有这些要素优势的区域相比,其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效益显然为高。
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原理。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Vernon)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论以空间维度。
他假设,任何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比市场外的生产者更清楚向市场引进新产品的可能性,一旦新产品被引进市场,就表明市场需求较为充分,同时新产品也能够反映市场特性。
他着力解释了新产品在何处生产制造的问题。
借助外部经济即集聚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新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及其不成熟的生产技术要求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其最佳实现办法是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在地理上靠近,即集聚。
当产品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生产基地逐步向主要市场区域转移。
90 年代瑞典的地理学者重新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了产业集聚问题。
根据瑞典学者的分析,企业对某一地区的依赖程度,按照企业所属部门的不同,以及企业大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地方资源与环境,答案也不尽相同。
他们提出,成长部门与衰退部门对地方环境的依赖很大。
成长部门需要两个优先的地区条件,即企业网络的建立与高级劳动的供给,前者指具有相似技术要求和相似劳动需求的企业之间建立水平的网络关系,后者指地区具有相当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熟练劳动力供给;对于衰退部门来说,能够提供低成本生产机会的地区才是优先选择的地区,因此更注重基础设施的优良、交通通讯的便利以及廉价劳动市场的存在。
成长部门与衰退部门对地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有可能造成在某一地区的集聚,但由于两部门所依赖的环境与资源不同,在某一地区不大可能同时形成两个部门的集聚。
5、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这是研究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
马歇尔举出了一些例子,如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生产、贝德弗德郡的草帽生产、白金汉郡的椅子生产。
他认为这些专门行业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除了自然条件和宫廷的奖赏外,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根本原因。
他将产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上归结为六个方面:①协同创新的环境。
“……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制造以及企业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得到迅速的研究。
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 ②辅助性工业的存在。
辅助性工业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机械,为集中在一起的众多企业进行辅助性产品的生产,比起各个企业使用高价机械,自行生产这些辅助性产品来,更为经济和专业。
③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雇主们往往到他们能找到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秀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也自然会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技能的地方去……”可见,对专门劳动的大量供求促使了产业的集聚。
④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
在某些工业中,对劳动力的性别要求比较单一,例如钢铁业,就业者绝大多数是身强力壮的男子,而纺织业的工人又无一例外地以女性为主,在两个产业不相互靠近的情况下,每个产业的劳动成本都很高,但家庭的平均收入却很低,如果将这些具有补充性的产业集聚起来,则可以或降低劳动成本,或增加家庭收入,或两者兼得。
⑤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个区域内必须发展多种工业,只依靠一种工业的区域,在该工业原料供给和产品需求骤减的情况下,会发生严重的萧条。
因此,一个区域内必须发展多种工业,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⑥顾客的便利。
“顾客为了购买零碎东西会到最近的商店;但要购买重要的东西,他就会不怕麻烦,到他认为达到目的最好的商店去。
因此,经营高价和上等物品的商店,就会集中在一起,而供应日常家庭必需品的商店则不必如此。
”以上诸多原因促使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6、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某些发展相当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内涵:①发展相当成功的特定产业大规模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域;②在特定的业界里,具有互动关系的企业、政府、教育机构呈现出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状态。
产业集群理论主要是从《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提及的钻石构架理论衍生而来的。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企业策略与组织结构及其竞争环境”、“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四点,是一个国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要素,同时,这四点要素还受政府及机会的影响。
另外,人才和知识等无形资产对竞争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波特还将研究焦点由钻石模型理论中的国家缩小至地域的产业集群。
波特认为,若能在特定的地域达成钻石模型中所提及的多数条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及许多企业将在该地域构成水平型或垂直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而形成集群。
这突出了以往在国际战略理论中不受重视的“择址”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讲,在信息技术和运输工具高效化的今天,在“选址”上,以往旨在获得生产原料、市场、廉价劳动力等的传统地理性因素的作用已逐渐减弱,而其他因素如“知识”、“关系”及“机制”等与地域特有的文化或价值观有很大关联性的因素,其重要性在增加。
7、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空间结构。
尽管学者们对于新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看法不统一,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弹性专精观点。
持弹性专精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是皮埃尔和赛伯。
他们认为,第三意大利的产业区形成,是源于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地域范围内的集聚,而区域发展的动力则是产业区内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Piore and Sabel,1984)。
企业与企业间在竞争基础上的分工协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促进了区内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直至整个弹性生产综合体的创新和发展。
新产业区内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弹性劳动力,可以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
新产业区中网络结构的产业组织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利于形成区域文化,促进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