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性需要与学校社会工作 PPT

预防性需要与学校社会工作 PPT


1.遗弃。 2.未提供适当的食物、衣着、住所、安全照顾、医疗照顾及成长所需 的教养。 3.利用儿童及少年从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动或欺骗之行为。 4.利用身心障碍或特殊形体儿童及少年供人参观。 5.利用儿童及少年行乞。 6.剥夺或妨碍儿童及少年接受教育之机会。 7.强迫儿童及少年婚嫁。 8.拐骗、绑架、买卖、质押儿童及少年,或以儿童及少年为担保之行 为。 9.供应儿童及少年刀械、枪炮、弹药或其它危险物品。 10.利用儿童及少年拍摄或录制暴力或其它有害儿童及少年身心发展之 出版品、图画、录像带、录音带、影片、光盘、磁盘、电子讯号、游 戏软件、因特网或其它物品。 11.违反媒体分级办法,对儿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发展之出 版品、图画、录像带、影片、光盘、电子讯号、因特网或其它物品。 12.带领或诱使儿童及少年进入有碍其身心健康之场所。 13.其它对儿童及少年或利用儿童及少年犯罪或为不正当之行为。
人的责任:是否应该对人类及社会有所担当 ?对自己承诺的事情是否要负责任?在群体 生活中是不是要遵守规范?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目的性价值:生存的目标
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具性价值:行为方式
何种特质或条件较佳?如何实现生活目标? 道德价值和能力价值
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受害者及儿童 提供家庭关系辅导及法律咨询服务 增强受害者的自信及解决问题能力 协助儿童纾解家庭暴力导致的情绪困扰 辅导施虐者改善个人问题及学习以非武力解
决家庭纠纷 协助家庭重整及建立家庭关系
说过太多,略过
导致学生自杀的许多因素都需要改变:管理 机制、激励机制、压力机制……
4.禁止儿童少年参与正当的社交活动或与他人互动 ,而使儿童少年处于孤立的状态。 5.鼓励儿童少年参与、使用,或未予禁止参与、使 用一些偏差或犯罪行为。 6.利用儿童少年,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利益。 7.拒绝或是忽略儿童少年心理上的需求。
有责任照顾儿童少年者,非 基于意外的行为,本人或准 许他人对儿童少年进行性侵 害或性剥削的行为。
1.强迫、引诱、容留、容认或媒介儿童少年为猥亵 行为或强制行为。
2.利用儿童少年拍摄或录制猥亵或色情之出版品、 图画、录像带、录音带、影片、光盘、磁盘、电子 讯号、游戏软件、因特网或其它物品。 3.供应儿童少年观看、阅读、听闻或使用色情电影 片、录像节目带、照片、出版物、器具或设施。
有责任照顾儿童少年者,不 论有无故意的动机,本人或 准许他人疏忽执行对于十八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应尽的 职责,使儿童、青少年的健 康或幸福受到伤害或威胁的 一种不作为行为。
有责任照顾儿童少年者, 非基于意外的行为,本人 或准许他人持续或严重对 儿童少年排斥或不当对待 ,而影响其身体发育,或 不利于其行为或情绪发展 。
1.拒绝给予儿童少年所需要的关心或帮助。
2.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儿童少年实施体罚或怒骂等 不顾儿童少年颜面的行为。
3.对儿童少年施加恐吓的行为,如:将对其本人, 或是他所喜爱的人或宠物不利等,使其心生害怕。
人性观 价值观 需要 动机 行为
环境影响、 个人经验 (思考)
生命成长 (了解)
刺激物
特定情景 (敏感)
人性观 人生观 交往观
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善、恶?人有没有能力 前进?
人的价值:人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尊严?是 否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平等的有价值 的个体?
人的权利和义务:人有哪些权利,相伴随的 义务又有哪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人与人、人与群体是什么关系? 是要和谐相处,还是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人是互补的还是互斥的? 榜样的作用是激励的还是拿来诋毁的? 满足欲望还是满足需要?
一、何为儿童虐待?
虐待儿童是对未成年人作出危害或损害其身心 健康发展的行为,或者不作出其行为以致儿童 身心健康发展受危害或损害。
包括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侵犯, 对儿童疏忽照顾等多种虐待。

所谓身体虐待是指:“有责任 照顾儿童少年者,非基于意外 的行为,本人或准许他人施加 在儿童少年身体上的伤害,而 造成十八岁以下儿童、青少年 身体上的伤痕、骨折、内伤或 灼伤等伤害、身体器官功能受 损,或是死亡。” 常见的例如:打耳光、推搡、 拳打脚踢、殴打、捆绑、使用 工具袭击等。
预防性需要与学校社会工作 PPT
最初的学校社会工作:强迫教育、协助辍学 学生重返校园,被动工作
将资源用于防止问题与困境发生更有意义和 价值
预防性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指导 下,依据科学理论,通过运用各种专业方法 和技巧,帮助学生增强社会功能,预防问题 行为及不利处境的发生。
预防学生价值观偏差 预防儿童虐待 预防自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