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一、生平与创作
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
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
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
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才能使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走出没落与衰败。
艺术作品并非性本能的升华,即性本能遭到压抑之后的白日梦,而是展示人类自然本性的伟力。
作品中的性已不再是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性,劳伦
斯已赋予它严肃而深邃的寓意。
劳伦斯认为科学、机械败坏了文明,戕害了人性。
他反对理性,赞美性爱,他认为:“性与美是同一个事物,正如火与焰是同一个事物一样。
”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是作为人的自然的天性、作为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而展现的,他认为“性本身并不肮脏,只有当对待性的人自己堕落时,性才变得肮脏了。
因此性不等于色情,更有异于淫秽,一定的性的吸引是人类生活中的无价之宝。
”劳伦斯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将两性关系描写得神圣、自然、纯洁,顺理成章、浑然天成。
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性爱题材小说创作,他在赞美人间性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在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中描绘两性之间炽烈的性爱体验,展开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他的性爱描写与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并伴随着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劳伦斯对女性的态度。
劳伦斯对女性有着一种恐惧的态度,他作品中的女性都比男性更强势,而且女性身上的那种生殖力让劳伦斯产生神秘的崇拜。
而其作品中的男性则在女性这种神秘力量面前败
下阵来。
劳伦斯作品对男性的态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所转变。
早期的作品更多地是写男性的野蛮和堕落,二战后则在延续以往主题时候,转向表现“男性的柔情”。
由此可见,劳伦斯在战争之前把男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丧失人性本能视为社会矛盾的根源,战争之后却把男性具有旺盛生命力、充满阳刚之气的爱看作拯救社会、引导人类走向新生的原始生命动力。
劳伦斯对女性的态度非常复杂,害怕女人、迷恋女人并且为女人的美和魅力所征服的多重情绪交织在其作品中。
三、主要作品:
(1)《儿子与情人》
通常人们把《儿子与情人》看做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其中的保罗、玛丽安与其母亲都可以在劳伦斯早年生活中找到原型。
本书主题:1、抗议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两性关系的破坏;2、受到由于社会地位带来的强烈自卑感与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生活的矛盾的苦闷的双重困扰。
(2)《虹》
《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作者揭示了19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性的和谐遭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破坏,并展现汤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勾勒出人们对完美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追寻。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布兰温。
通过他娶一个波兰妻子莉迪娅,带着对遥远的异国气息的憧憬,开始了他的家庭生活。
这种家庭成员的变化揭示工业化后的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长期生活在古老宁静的农村里的农民处在激烈变动时期的复杂心态。
但是布兰温与其妻之间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濡以沫的两性关系。
这个家族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安娜,她几乎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
她和丈夫威尔有着肉体接触而无心灵交流的关系,并非劳伦斯理想的两性关系。
这个家族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厄秀拉。
她算是现代女性,坚决要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她要跟男人一样,为社会,为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她更独立,
更要强,中学毕业时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参加了工作。
厄秀拉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但这理想却被冷酷的现实一次次毁灭。
小学教师的经历是她理想的第一次破灭,大学校园生活是她理想的第二次破灭,与男友的分手是她理想的第三次破灭。
经过这三次曲折,她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刻了,成熟了。
厄秀拉对爱情的追求不是单纯感官肉体的满足,而是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的统一。
但她的这一追求并没有实现。
(3)《恋爱中的女人》(1920)
《恋爱中的女人》的名字延续了《虹》的布兰温家族第三代的故事,但二者并无内在联系,而是独自成篇。
《恋爱中的女人》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
姐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娟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
古娟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
厄秀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4)《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康妮(康斯坦斯的爱称)嫁给了贵族地主克利福德查泰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
在老家中,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但却死气沉沉。
庄园里的猎场守猎人梅勒斯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她经常悄悄来到他的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原始的、充满激情的性生活。
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
这时守猎人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私情。
巨大的社会差距迫使康妮为生下孩子先下嫁他人,只能让守猎人默默地等待孩子的降生。
四、艺术特色
(1)抛弃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集中于对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生平经历的叙述性描写,其作品并不以塑造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重在对人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聚焦于主人公的心理探索。
有人评论说,劳伦斯是最早把现代心理学引入到小说的作家之一。
(2)作品情节淡化,却以丰富而充满激情的生活体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作品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炽热的性爱描写与对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水乳交融。
自然环境的神秘化与隐微含蓄却升腾着生命活力的人物的心理描写相互映衬。
(3)作品的叙述性特征减弱,包含着诗化论说和诗的意象。
作品大量地运用象征、比喻和意象描写的手法,语言充满了激情,深刻、含蓄,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