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运用QC方法,提高注灰一次成功率
运用QC方法,提高注灰一次成功率
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 漏失常常会直接导致注灰失败 使用化验合格的清水确保水泥浆质量 应充分洗井脱气 压井达到液柱平衡是注灰的前提 延长洗井时间可以解决 水泥质量是关键 延长洗井时间可以解决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地面认真丈量计算 地面认真丈量 关紧闸门 管材和井口质量是关键
是 是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环 1、 注灰前未充分洗井降低井内 温度及脱气; 2、 注灰前未压井合格; 3、 洗井时间不够。
2、确定要因 推演分析出末端因素
漏失严重
对地层认识不够,注灰设计不符合井况实际 配水泥浆没能充分搅拌,水泥浆量不够 泵车上水管线堵死 注灰过程中设备故障 注灰后反洗,上提管柱根数太少 注灰施工时超过水泥浆在井温的初凝时间 洗井时没有落实地层是否漏失 配水泥浆时未使用清水 注灰前未充分洗井降低井内温度及脱气 注灰前未压井合格 反洗井时未洗净井内残余灰浆 地层油气比大,发生气侵 深井、高温注水泥塞前没有取样做水泥性能化验 洗井时没有落实地层是否漏失 注灰前未充分洗井降低井内温度及脱气
另外,有限的水泥浆类型不可能满足各种复杂情况的不同要求, 解决的方法是在水泥中加入一种或多种添加剂。 七、效果 通过我们 QC 小组的活动,我们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注灰作 业方法,干部工人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提高。在活动开展之后我小队的 注灰一次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并获得了甲方的好评也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保证了我们的试油作业质量。其中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自己从中也取得很多宝贵的经验。 八、今后打算 在井下作业现场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逐 步加以解决。
2、针对注灰失败的原因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周密的应 对措施; 3、全队干部职工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信心完成这一目标。 五、原因分析 1、分析影响注灰成功率的因素,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 面列出因果分析图;
人 1、 对地层产能液性没有充分的认 识,注灰设计不符合现场实际; 2、 配水泥浆没能充分搅拌, 水泥浆 量不够; 3、 灰浆比重不能达到要求; 4、 注灰施工速度慢, 超过水泥浆在 井温条件初凝时间; 5、 洗井时没有落实地层是否漏失;
并做明显标记,作为计量基准点; 3)向井内以 500L/min 的排量正替顶替液,同时用钢板尺计量; 4)顶替过程中,液面下降高度与预先计量好的实际测量高度还 差 1-2cm 时, 改为小排量 (300L/min 以下) , 便于顶替达到设计要求; 5)顶替时可以稍微少顶替一些,使得油管内水泥面稍高于油套 环空,防止顶替过量; 6)顶替完后,拆完井口旋塞、水龙带,缓慢起管柱,充分利用 U 型管效应,使油管内外灰浆达到大致平衡; 7)一般注水泥塞多用紊流来提高水泥顶替效率。实验证明,层 流时泥浆附壁残留量为 6-9%,而在紊流状态时只有 3%左右。因此应 在不降低水泥浆粘度的情况下增大排量(500L/min) ,以实现紊流状 态下的顶替; 8)从配水泥到反洗井开始所经历的作业时间不能超过初凝时间 的 50%,常用的 G 级水泥最小稠化时间为 90min,最大稠化时间为 120min,因此现场施工作业时间应在 45-60min; 6、替水泥浆时,当插在拌灰池内水泥车上水管口即将露出时, 组织施工人员将拌灰池一方倾斜,直至把全部水泥浆替入井内; 7、若压井液为泥浆,替水泥浆前应正替入前水垫(100m 油套环 空容积的清水) , 再向井内正替配好的水泥浆, 之后再向井内替入 100 米油管容积的后置清水隔离液。 8、上提管柱离开水泥浆过程中速度要慢,如果起钻速度快,则 会造成抽空现象,易形成中空水泥塞;
运用 QC 管理方法,提高注灰一次成功率
发布人:
队 2017 年 9 月
运用 QC 管理方法,提高注灰一次成功率
一、小组概况 我们试油队 QC 小组成立于 2015 年 1 月,主要成员均为生产骨 干,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现将小组成员列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文化程度 职务 小组职务
二、选题依据 1、注灰工序在试油过程中是一项常规、频繁并且成本低的施工 工序; 2、提高了注灰一次成功率,就提高了施工井的质量,从而增强 了甲方的信任,为小队增加荣誉,争取更多工作量; 3、注灰一次成功率的提高也降低了单井的成本消耗,提高了队 伍经济效益; 所以我们小组的活动课题定为《运用 QC 管理方法,提高注灰一次成 功率》 。 三、现状调查 我队调查了去年共完成试油、作业 18 层次,其中注灰 15 次,一 次成功 11 次,注灰一次成功率 73%。 在返工的 2 次注灰施工中,其中因漏失严重失败 2 次,地层气侵
及洗井脱气不充分失败 1 次,顶替量不准确失败 1 次。对以上出现返 工的工序统计如下:
序号 1 2 3
项目 漏失严重 气侵或洗井不充分 顶替量不准确
频数 2 1 1
累积数 2 3 4
累积(%) 50 75 100
将以上表格做成柱状图更能清楚表达:
60 50 40 30 20 10 0 漏失严重 1 气侵或洗井不充分 2 顶替量不准确 3 频数 频率(%)
V V
式中:V 顶——顶替量 L; H1 ——注水泥塞深度 m; V——水泥浆用量 L; V ’ ——每米油套环空与油管内容积之和 L; V o ——每米油管内容积 L; V附 ——地面流程管线容积 L。 顶替注意事项: 1)用钢卷尺准确丈量计量池的长、宽、高,核实实际顶替量, 计算计量池在顶替完全部顶替液时,液面应下降的高度; 2)在顶替计量池边缘上,确定一个便于操作的固定计量位置,
机 1、 水泥车上水管线堵死; 2、 起升系统或水泥车在注灰过程中 发生故障; 3、 注灰后反洗,上提管柱根数太少; 4、 管柱和井口不密封,液体在循环中 出现短路; 5、 注灰后候凝时,防喷器关井不严。
料(水、水泥、添加剂不合格)
注 灰 成 功 率 低
法 1、 配水泥浆没有充分搅拌,水 泥浆量不够; 2、 灰浆比重不能达到要求; 3、 深井、高温注水泥塞前没有 取样做水泥性能化验; 施工准备:注水泥塞前将井压稳,清水正循环一周 以上,彻底脱气降温,方可进行注水泥塞施工。 2、配水泥浆必须用清水,当井深小于 3000m 时,清水氯根应当 低于 1000mg/L, 当井深超过 3000m 时, 清水氯根应当低于 700mg/L; 3、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水泥浆,水泥浆应混合均匀,不得混入 杂物,密度不得低于 1.80g/cm3。若灰浆密度太小,则凝固时间长, 渗透性大,自由水多,易形成“水带”窜漏。 4、配水泥浆时可以接好水龙带刺枪,用水泥车循环配水泥浆。 倒水泥时,不能太急,缓慢倒入一方池内即可,且要避开水泥车上水 管线。 5、顶替量的计算: V 顶= (H1 - ′ )×V o +V附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影响注灰一次成功绿的主要因素有 8 个, 对它 们加以控制并制定对策就能达到提高注灰成功率的目的。 六、制定对策与实施 1、 我小组针对这 7 个重要因素开会研究出了对策并委派负责人: 详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对策 设计由责任技术员负责并经主管 注灰设计不符合要求 生产领导审批 通井机或水泥车在注灰过 加强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必要时 程中不能正常使用 采用双动力 注灰施工速度慢, 超过水泥 加强工人日常培训,提高操作的 浆在井温条件初凝时间 熟练程度 洗井时没有落实地层是否 注意观察漏失量 重要因素 负责人 魏永忠 菅耀泽 魏永忠 魏永忠
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注灰一次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油井漏失严 重。 四、确定目标值 我队去年的注灰一次成功率为 73%, 而我公司的质量管理管理体 系确定的工序一次成功率为 95%以上, 因此我们小组的活动目标定为 95%以上。理由如下: 1、我们队伍有过硬的技术力量,能够保证各类施工井注灰作业 的顺利完成;
气侵或洗井不充分
注灰返工
顶替量不准
顶替量计算不准确 实际顶替不准确,少顶替或多顶替 注灰管柱深度不准 管柱丈量有误差 注灰完后,井筒未灌满压井液 注灰完后,防喷器关井不严 管柱和井口不密封,液体在循环过程中出现短路
其它
将以上影响注灰一次成功率的各末端因素进行要因确认, 以便抓 住问题的实质:
序号 1 2 3 4 5 6 末端因素 注灰设计不符合要求 配水泥浆没能充分搅拌,水 泥浆量不够 泵车上水管线堵死 注灰过程中设备故障 灰浆比重不能达到要求 注灰后反洗,上提管柱根数 太少 要因确认 注灰设计不符合要求直接影响注灰成败 人为因素,完全可以克服 搅拌时出口加大、对上水管线冲洗 能够直接导致注灰失败 用比重计现场测量,直至达到要求 起出根数少导致灰浆被大量洗出 是否要因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灰施工速度慢,超过水泥 浆在井温条件初凝时间 洗井时没有落实地层是否漏 失 配水泥浆未使用清水 注灰前未充分洗井降低井内 温度及脱气 注灰前未压井合格 反洗井时未洗净井内残余灰 浆 深井、高温注水泥塞前没有 取样作水泥性能试验 洗井时间不够 顶替量计算不准 实际顶替时不准确,少顶替 或多顶替 注灰管柱深度不准确 管柱丈量有误差 注灰完后,候凝关井不严 管柱和井口不密封,液体在 循环过程中出现短路
5 6 7
漏失 注灰前未压井合格 深井、 高温注水泥塞前没有 取样作水泥性能试验 管柱和井口不密封, 液体在 循环过程中出现短路
有溢流的井要坚决压井 专人取样作化验
陈民旺 菅耀泽
专人挑选检查,有质量问题坚决 菅 耀 泽 不用 高峰
2、讨论与实施 经过讨论,最后定出注灰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下: 1、洗井 1)洗井液用量要考虑脱气或降温的时间; 2)洗井时落实地层是否漏失,若漏失则计算漏失速度,以 供注灰参考; 2、配灰浆 1)清水和干水泥用量配比准确; 2)搅拌必须充分,使灰浆密度及灰浆量达到要求。 3、顶替 1)顶替量计算准确; 2)顶替时计量准确,以防顶替过量或顶替过少造成失败。 4、反洗井 1)反洗井控制灰面时,要小排量反洗井。 2)反洗井洗出全部残余灰浆。 5、候凝 1)关井候凝,井口必须关严; 2)若井筒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可适当憋压候凝。 经过磋商,小组以配灰和顶替为突破口来提高注灰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