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液
本品为降血糖药。
胰岛素的主要药效为降血糖,同时影响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包括以下多方面的作用:
1.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作用,减少肝输出葡萄糖;
2.促使肝摄取葡萄糖及肝糖原的合成;
3.促使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氨基酸,促使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贮存;
4.促使肝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并激活脂蛋白脂酶,促使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
5.抑制脂肪及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抑制酮体的生成并促进周围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适应症
1.Ⅰ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有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以及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肾脏或视网膜病变等;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4.长病程Ⅱ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水平确实较低,经合理饮食、体力活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满意者,Ⅱ型糖尿病具有口服降糖药禁忌时,如妊娠、哺乳等;
5.成年或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病急、体重显著减轻伴明显消瘦;
6.妊娠糖尿病;
7.继发于严重胰腺疾病的糖尿病;
8.对严重营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肝硬变初期可同时静脉滴注葡萄糖和小剂量胰岛素,以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
用法用量
1.皮下注射一般每日三次,餐前15-30分钟注射,必要时睡前加注一次小量。
剂量根据病情、血糖、尿糖由小剂量(视体重等因素每次2-4单位)开始,逐步调整。
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胰岛素需用总量多介于每公斤体重0.5-1单位,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
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总量变化较大,在无急性并发症情况下,敏感者每日仅需5-10单位,一般约20单位,肥胖、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者需要量可明显增加。
在有急性并发症(感染、创伤、手术等)情况下,对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4-6小时注射一次,剂量根据病情变化及血糖监测结果调整。
2.静脉注射主要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治疗。
可静脉持续滴入每小时成人4-6单位,小儿按每小时体重0.1单位/kg,根据血糖变化调整剂量;也可首次静注10单位加肌内注射4-6单位,根据血糖变化调整。
病情较重者,可先静脉注射10单位,继之以静脉滴注,当血糖下降到1
3.9mmol/L(250mg/ml)以下时,胰岛素剂量及注射频率随之减少。
在用胰岛素的同时,还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并注意机体对热量的需要。
不能进食的糖尿病患者,在静脉输含葡萄糖液的同时应滴注胰岛素。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瘙痒、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1.低血糖反应,出汗、心悸、乏力,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心动过速甚至昏迷。
2.胰岛素抵抗,日剂量需超过200单位以上。
3.注射部位脂肪萎缩、脂肪增生。
4.眼屈光失调。
注意事项
1.低血糖反应,严重者低血糖昏迷,在有严重肝、肾病变等患者应密切观察血糖。
2.病人伴有下列情况,胰岛素需要量减少:肝功能不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恶心呕吐,肾功能不正常,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10-50ml,胰岛素的剂量减少到95-75%;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到每分钟10ml以下,胰岛素剂量减少到50%。
3.病人伴有下列情况,胰岛素需要量增加: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等。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尿常规、肝肾功能、视力、眼底视网膜血管、血压及心电图等,以了解病情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需特别注意饮食、体力活动的适量。
药物相互作用
1.糖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升血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素、苯妥英钠、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素等可不同程度地升高血糖浓度,同用时应调整这些药或胰岛素的剂量。
2.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降血糖作用。
3.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及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竞争和血浆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水平增高。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增强胰岛素降血糖作用。
4.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反应,干扰肌体调节血糖功能,与胰岛素同用可增加低血糖的危险,而且可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延长低血糖时间。
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5.中等量至大量的酒精可增强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的作用,可引起严重、持续的低血糖,在空腹或肝糖原贮备较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6.氯喹、奎尼丁、奎宁等可延缓胰岛素的降解,在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7.升血糖药物如某些钙通道阻滞剂、可乐定、丹那唑、二氮嗪、生长激素、肝素、H2受体拮抗剂、大麻、吗啡、尼古丁、磺吡酮等可改变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因此胰岛素同上述药物合用时应适当加量。
8.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溴隐亭、氯贝特、酮康唑、锂、甲苯咪唑、吡多辛、茶碱等可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致血糖降低,胰岛素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适当减量。
9.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并使胃排空延迟及胃肠道蠕动减缓,引起食物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在开始用奥曲肽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以后再根据血糖调整。
10.吸烟: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而拮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吸烟还能减少皮肤对胰岛素的吸收,所以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吸烟患者突然戒烟时,应观察血糖变化,考虑是否需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药物过量
对糖尿病患者,如用量过大或未按规定进食,均可引起血糖过低甚至产生低血糖性昏迷,有先兆症状时应口服葡萄糖、进食糕饼或糖水,如病人失去知觉,应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神志清醒后,口服糖类物质。
对胰高血糖素无反应者,须静注葡萄糖溶液。
药物规格
(1)10ml:400单位
(2)10ml:800单位
根据您自己的病情结合临床选,有专科大夫来定胰岛素的种类及用量;然后选择注射胰岛素的工具,一般注射胰岛素的工具有专用的胰岛素笔和注射器,使用这些工具,注射操作简单,剂量准确,,再次提醒您无论是注射器或胰岛素笔均为一次性使用,如果长期反复使用会有感染或者断针的危险;
还有要正确的选择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常用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不同部位的胰岛素吸收又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可以选择腹部附件,吃饭推迟,可以选择在臀部注射;这样可以根据不同部位胰岛素的吸收不同,而避免血糖大幅度的波动,每次的注射部位要换,可以按左右轮替的方法注射;同时还要注意胰岛素的
注射胰岛素应是皮下注射,这样可以确保胰岛素的吸收稳定.针头若插入过深,药物到达肌肉,会增加注射的疼痛感,而且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导致体内血糖控制不稳.注射过浅,药物仅达到表皮层,会导致胰岛素渗出,还可能带来疼痛或免疫反应.
注射胰岛素时,应尽量使药物的温度接近室温.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应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注射,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捏起皮肤,将针头以90°或45°角快速地插入皮下层,然后缓慢推注.注射完成后,应将针头留在皮下6秒钟以上,继续按
住推键,然后将针头完全拔出.这样可以确保剂量准确,同时避免药液回流入针头或笔芯内.在使用混合型胰岛素前,应将药物上下颠倒摇晃,使药液充分混匀,然后马上注射.
重复多次在身体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易导致局部反应,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因此应选择适宜的部位轮流注射.注射胰岛素最合适的部位包括:一,腹部,在肚脐两侧的一个手掌的距离内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二,大腿前外侧,只能从大
腿前面或外侧面进行注射,因为大腿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三,手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四,臀部.
专家建议,最好将身体上可注射的部位划为许多线条,每条线上可注射4~7次,注射点与注射点之间距离约1指宽(2cm),沿注射线顺序皮下注射.这样每一点都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再接受第二次注射,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身体部位不同,药物吸收速度也不同.由快到慢的次序是:腹壁,前臂外侧,大腿前外侧.
注射前的准备:
1,确定吃饭时间,肯定在30-45分钟内吃饭.
2,准备好酒精棉球,注射装置和胰岛素.
3,再一次核对胰岛素的剂型.
4,仔细检查胰岛素的外观.
中效,长效胰岛素50/50,70/30或超长效胰岛素均为外观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如牛奶状,但若出现下列情况不应使用:
1,轻轻摇晃后瓶底有沉淀物.
2,轻摇后,在瓶底或液体内有小的块状物体沉淀或悬浮.
3,有一层"冰霜"样的物体粘附在瓶壁上.
4,短效胰岛素为清亮,无色,透明液体.
注射部位的选择:
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
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臂部
以2平方厘米为一个注射区,而每一个注射部位可分为若干个注射区,注射区的意思是每次注射应在一区域.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而不应在一个注射区几次注射.注射的轮换
可按照以下原则:
1,选左右对称的部位注射,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换另外左右对称的部位;
2,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等轮完后,换左右腹部.这样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的血糖波动.
3,同一注射部位内注射区的轮换要有规律,以免混淆.
4,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及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
5,如果偶尔吃饭时间可能提前,则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