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精品课程整体规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精品课程整体规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精品课程整体规划
一、教材内容及作用:
“认识图形(一)”是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是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中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儿童的形状知觉就逐步发展。

上小学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知觉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教材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学情分析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
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
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且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等。

研究
表明,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儿童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
体的形状,他们对形状等外部特征明显的物体,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不久,就产生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有重要意义。

再加上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我校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六左右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

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
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
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认识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
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要学习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
时间学习内容
第一册认识图形(一)认识立体图形及拼
第二册认识图形(二)认识平面图形及拼组
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册图形与变换
第五册四边形
第六册面积
第七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册三角形
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
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十一册圆
第十二册圆柱与圆锥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时,要通过立体图形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并能对众多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辨认、拼搭,从而概括出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运用,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1)知识的引入层次。

教材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吧形状相
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4种立体图形,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知识的教学层次。

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4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

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形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
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排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示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3)知识的应用层次。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
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

同时,每个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答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二)第二课时:有趣的拼搭
拼、搭活动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编写。

(1)若干个相同几何体的拼摆。

通过把2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4个同样的小长方体拼成另一个长方体或者其他几何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

(2)通过“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深化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内容,而且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材以“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看谁搭得高”突出了波利亚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摸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

从而梳理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活动的基本经验。

五、教学措施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立体图形有一些
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不要提高要求。

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那些物体的形状形同等。

(结合老师帮学生准备的学具袋里的物体观察)
2.给学生提供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滚
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5.重视对“成长小档案”中内容的研究,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个课时进行教学。

《认识立体图形》和《有趣的拼搭》各1课时。

五、总体教学目标
(一)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辨认和区分
这些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在摆、拼、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
图形的显著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第二课时:《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拼、搭活动中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简单几何
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