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诚信【摘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将诚信作为重要部分之一,充分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市场日趋激烈的今天,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塑会计诚信已成为会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重塑会计诚信,有力地遏制会计行业的造假行为已经越来越紧迫。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启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内涵;意义;缺失;重塑一会计诚信的含义“会计诚信”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
会计诚信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会计诚信本质是内在要求会计客观的、真实的来反映经济活动,对外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会计产品,取信于会计产品的使用者;二是会计诚信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尊重会计、忠诚于会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并具有精湛的会计技术、技能,进而能提供一流的会计服务;三是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一)现行企业业绩评价机制是会计诚信缺失的诱因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业绩评价仅局限于企业的总产值、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企业价值等几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管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采取哪些过程取得这些结果的。
只有在考核这些结果的时候才发现指标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这时才回过头来去关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过程。
正是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导致了企业的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行为的发生。
(二)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一般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多数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出现违反诚信原则,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违犯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三)会计制度与准则存在的漏洞为会计诚信缺失创造条件我国的经济立法相对滞后,现有法律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为,使信用活动缺乏法律支撑。
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
监督组织不完善,监督内容不完备,致使法律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监督机制。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四)会计造假成本低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目前的法律环境对参与会计造假者来说,造假所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所获得的收益。
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
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
”对造假者来说由于打击力度不够,惩处不到位,使得造假成本太低,更为严重的是,当一家企业通过会计造假行为获益却没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时,其他企业就会跟着效仿。
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形成了普遍不守信用和造假行为泛滥的现象,从而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
(五)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导致监管机制失灵是导致会计失信的直接原因1、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地位。
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
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当中,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
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账册,账外设账。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除了无奈之外,已别无选择。
2、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
然而,审计人员却需要与企业管理层密切合作,以便对其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完成任务,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具有商业性的企业一样希望与客户保持建设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而损害其独立性。
这样,注册会计师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变成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工具,使得会计诚信进一步缺失。
(六)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獗,屡禁不止,是因为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动力。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
为迎合领导或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坚持原则,违反财经纪律,往往做假账、编假报表,甚至搞权钱交易。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目前正处于买方市场,为了占有一席之地,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报告。
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
三如何重塑会计诚信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要更好地建设会计诚信,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培育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一是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
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会计诚信的关键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因此他们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三是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
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2、加强以会计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不做假账”,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的细化和延伸。
可见要确保不做假账就必须加强会计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使会计人员从思想上树立诚信观念,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使每一名会计人员形成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习惯。
二是选贤任能,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财政部门应当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会计管理组织。
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对经济单位实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用制度去保障这种道德规范的履行。
3.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使其造假的预期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
同时应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会计造假愈演愈烈的势头。
推进审计、会计事务所体制改革。
推广有限责任合伙事务所,通过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其依法职业,规范操作。
4、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
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的分析,使会计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
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不能由上市公司自愿选择;尽快制定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纲要和实施细则,为会计的诚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5.强化注册会计、审计的监督作用一是加快审计立法的进程,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为。
加强法律和行政的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消除会计诚信缺失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是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完善审计委托制度。
可以探讨审计费用由公司事先解缴到当地监管部门,然后由监管部门统一向各会计师事务所结算,让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其次注册会计师在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不能同时为客户提供内部控制设计、代理记账、代理纳税或其他影响独立性的服务。
三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改进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变制度基础审计为风险导向审计,把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和分析性测试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综上所述,加强会计诚信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维护我国经济建设秩序大局出发,从根本上加强教育和治理,来确保会计行业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所以说,重建会计诚信不仅是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城信教育》课题组。
“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
[2]卢振基。
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2003,(12)。
[3]杨雄胜。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4]蒋玉娟,刘斌。
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3)。
[5]王广明,张奇峰。
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
[6]郝向荣,赵莹。
重塑会计诚信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