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物质平衡理论
1
瓦尔拉-卡塞尔模型的修正
引入两个新部门:
环境部门和最终消费部门
把R分为资源Rz和服务Rs两部分 :
z 1 z 2 z s 1 s 2 s p z s
R (r ,r , ,rl ,r ,r , ,r ) R , R ) (
l pm
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平衡分析
1)从环境流向其他各部门的物质等于生产投入 的所有原材料:
净效益为:
NB=qZ-vE-δ(Y0-Y)
环境管理机构的最优政策
NB=qZ-vE-δ(Y0-Y)
令上两式为零,环境管理机构的最优政策为:
排污收费价格:q=δF1 环境管理部门治理费用:v=-δF2
环境管理机构应允许污染物倾倒,
直至每多倾倒一单位废弃物所产生 的社会效益与其所需的社会边际成
本相等,同时该机构应治理环境,
2)流入和流出最终部门的物质必须是平衡的:
3)流入和流出中间产品部门的物质是平衡的:
4)流入环境的全部污染物等于中间产品和最 终消费部门流出的污染物
5)来自环境物质流减去连续再循环的产品, 等于来自中间产品部门的污染物流加上最终 消费产出的污染物流 ;
6)来自环境的物质最终将以污染物的形式 回到环境中 。
第七章 物质平衡理论
第五章 物质平衡理论
第一节 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第二节 一般均衡模型和环境管理模型
第三节 物质平衡理论的应用—循环经济
第一节 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仅仅注重市场经
济现象或者商品经济现象,没有考虑资 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商品需求
消费支出 商品供给
E* =
0+K E
如果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积累,即
K=0时,E* = E0
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式返回
环境。在这个物质流动过程中,环境物质投入 的唯一功用就是为人类提供服务(虚线箭头)
如果现实经济中,生产和消费过程都
存在积累,
即K>0时,E* = E0+K
表明: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制造出
处理污染物并不能使污染物消失,而只是改
变了污染物存在的形式;所以提高污染物循 环利用水平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才是更为 有效的办法,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传统经济学家假定环境不论作为 资源还是作为污染物的倾倒场,只 是一种没有价值的公共物品。这种
认识造成经济活动的两种无效率:
一是与“外部性”相关的无效率 二是与“使用者费用”相关的无效
对 环境管理框有: IP+EP+EH=ZE
合并以上式子,得出: M+D=GI+ZP+ZE+ZH 或者 M-(ZP+ZE+ZH)=GI-D=NI(净投资) 由此得出:
来自环境的物质净流出量等于资本存量的净积累。
价值平衡和最优环境管理对策
把价格引入上述物质平衡模型中,赋
予每一物流因子以真实价格,则在价
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和服务,包括原材料、 半成品、动力、其他辅助材料,及支付劳务部门的各种 费用,如运输邮电费、金融服务费、保险费、广告费 等; 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产出指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
量及其分配使用的去向; 中间产出即中间产品,与中间投入相对应, 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 中间产品; 最终产出即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 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式中:R—资源和服务量; V—资源价格; X—总产品或总商品量; P—产品价格; Y—最终需求(最终产品)
2.2瓦尔拉-卡塞尔模型
在n个部门中分配m种资源:
r1= a11 x1 + a12 x2 +…+ a1n xn r2= a21 x1 + a22 x2 +…+ a2n xn
……
r j a jk xk
商品市场
销售收入
家庭
要素收入
厂商
成本支出
要素供给
要素市场
要素需求
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经济学,则将“人
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 的全过程”作为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
物质代谢论 ——物质收支平衡分析方法
1.产生背景:
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 遍面临了深刻的环境公害问题。这种情况下,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Robinson,1971年提出传统的经济理论正面临 着“第二次危机” ,问题在于面对深刻的环境污染引 起的公害问题,有必要对传统经济理论框架的有效性提 出新的疑问。对于这一疑问,最早提出的就是物质收支 平衡(Material Balance)分析方法。
态系统的自然系统的联系的角度进行了重新定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资源是一种多功能的资产,
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 1)提供公共物品 3)接受废弃物 2)提供自然资源 4)位置空间
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看待经济的生
产和消费过程
经济系统中,生产和消费活动就是在进行一系 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R = A × X 式中:A ——资源消耗矩阵; aij——j部门单位产品消耗资源i的量
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 = 商品生产
CX
其中:
+ Y X= BY
=
X
C:列昂惕夫系数矩阵;
1 I:单位矩阵 In
CX:中间产品;
1
B=(I-C)-1,投入产出逆阵,也称列昂惕夫逆矩阵;
Eij:第j个消除污 染部门在消除污 染过程中消耗的 第i部门产品的数 量
Fij:第i个消除 污染部门本身 产生的第i种污 染物的数量 ˉ:第 j个消 dj 除污染部门 产生的固定 资产折旧
yi:生产 xi:生 部门i的 产部门i 最终产出的总产 出 Ri最终需 Qi第i种 求领域产 污染物 生的第i种 的总量 污染物数 量 ˉ:第j个消 vj 除污染部门 的劳动报酬 ˉ:第j个消除 mj 污染部门创造 Sj:第j个消 的社会纯收入 除污染部门 消除污染物 的总消除量
格的调节下,整个物流系统的资源配 置将会是有效率的,避免了“市场失 灵”或是“政策失效”;
通过引入价格参数,可实现由物质平
衡向价值平衡的转变 ;
三部门的利润
生产πp =pC+ pKGI +qHRH +qDD +pEIP -wLH1-pMM-πK-qZP-vEP 资本积累πK =πK-pKD-qDD
2.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
三个守恒: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守恒
∑M(反应物)=∑M(生成物)
3. 基 本 思 想
物质收支平衡分析法超出了原来经济分析对象,
即市场系统的范围,将人类的经济活动从包括生 独立分析各种物质的流程和收支平衡的结构。
结 论
模型表明,当环境(公共财产)资源
变得稀缺时,与生产消费和环境之间 的作用关系相关的外部性是“普遍存 在”的,且通常表现为非市场的;
原则上,通过引入一些影子价格,市
场影响可以模拟到基本近似的程度。
2.3环境管理模型
模型分析与结论
对生产框有:M+RH+D=C+GI+IP+ZP+EP
对消费框有: C=RH+ZH+EH
无论商品是被“生产”还是被“消费”,实际
上只是提供了某些效用、功能和服务。其物质实 体仍然存在,最终或者被重新利用,或者被排入 自然环境中。
考察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关系
设E为环境的物质储量,E*为环境对经
济系统的物质投入,E0为经济系统向环
境排放的污染物,K表示经济系统的物
质沉淀(积累),物质平衡模型可表示 为:
环境资源∶状态资源=空气、水、土壤、空间 产出不仅只考虑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还要考虑生产、
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所产生的、最终以各种形式排入环 境的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
环境污染与治理投入产出表
Xij:第j个部 门消耗的第i部 门产品的数量 Pij:第j部门 产生的第i种 污染物的数量 dj:生产部 门j产生的 固定资产折 vi旧 :生产部门j 的劳动报酬 mj:第j个部 门创造的社会 纯收入
环境管理πE =vEP+vEH-pEIP-qZE-wLH2
储蓄-投资恒等式
NS+pC+qHRH+qZH+vEH=
w(LH1+LH2)+pMM+∏P+ ∏ K+ ∏ E NS=pKGI-pKD-qZP-qZH-qZE =pK(GI-D)-qZ =pKNI-qZ
净储蓄NS等于净投资减去利用环境处理废弃物 的费用; 通过引入价格参数,实现了由物质平衡向价值 平衡的转变;
来的产品质量,加上生产和消费过程
中产生的污染物的质量,必然大致等
于最初从自然界获取的质量
如果污染物不直接排入环境,而是进行循
环利用,污染物就有可能重新返回生产过
程,成为原材料的一部分,再次被利用。
物质的使用过程,实质是一种能转化
为另一种能的过程,任何能的转化都
不可能是全效的,损耗是必然的;
新物质的投入可以随着能量转换、物
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Y0-Y=F(Z,E) Y0 ——初始环境质量; Z ——废弃物排放质量; E ——治理量。 假定废弃物排放会对环境产生负的影响,
而治理会对环境产生正的影响,则:
环境管理机构的费用效益
δ——环境服务的需求价格 v——环境管理框治理废弃物的价格 q——排污收费的价格 则环境服务的总价值为δY, 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损害的价值为δ(Y0-Y), 环境管理部门治理废弃物的费用vE。 排放废弃物的总机会成本为vE+δ(Y0-Y)。 利用环境处理废弃物的效益是qZ(排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