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井延伸设计方案1

矿井延伸设计方案1

××××××煤矿有限公司×××矿井开拓、延伸设计方案二0一二年八月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交通一、交通位置××××××煤矿有限公司××井煤矿位于××城区东南155°方向,直距约32km,属××区××镇××村所辖。

矿井主平硐井口坐标:X=32682225.562,Y=36452766.393,Z=+822.942m。

矿山有7km简易公路至××镇与319国道相连,至××约20km,至××县43km,交通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北图 例河流主要公路次级公路省县界线区、镇所在地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及河流1.地形地貌矿区内地形地貌受构造控制,以溶蚀、构造剥蚀为主,为中低山地貌。

石灰岩分布较广泛,岩溶较发育,矿区内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最高点在矿井东部边界的陈家屋基,高程为+1251m,最低点在现主井平硐附近,高程为+351m,相对高差900m。

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现为乌江水位+150m,三峡大坝三期蓄水后,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乌江水位+185m,矿井位于侵基准面之上。

坡陡谷深,属以构造作用为主,遭受强烈侵蚀、剥蚀的岩溶中山地貌。

2.河流矿区有乌江从矿区南部流过,除洪水季节外,300~500t的货轮畅通无阻,顺流可至××、××等地,逆行可至××、××等地。

第二节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一、矿区地层该区大地构造总体位于四川盆地边缘褶皱——龙骨溪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弹子山背斜两翼,地层除缺失泥盆、石炭和第三系地层外,其它地层均有出露。

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矿区范围。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P1m):茅口灰岩总厚约450m,为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细晶灰岩、介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含燧石结核及泥质条带,分布不均,底部夹钙质泥岩,层理不清晰。

茅口灰岩与上覆吴家坪组呈假整合接触。

-------------------假整合-------------------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吴家坪组按岩性划分为上、下两段。

总厚约93.15m。

⑴吴家坪组第一段(P2w1),厚11.05~17.75m,平均厚度15.90m。

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2~3层厚0.15~0.60m的深灰色微晶灰岩,厚8.51~13.5m,一般厚12.55m.;下部含煤一层,即K1煤层,厚0.165~0.81m,平均厚0.46m,煤层之下为浅灰、灰白色水云母含铝质泥岩,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及星散状、球粒状硫铁矿,平均厚度2.89m。

⑵吴家坪组第二段(P2w2)厚53.60~103.40m,平均厚度77.25m。

上部为灰色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燧石石灰岩,其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变深,硅质含量由下至上逐渐增多,厚度40.48~54.61m;中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至中厚层状微晶至细晶含燧石石灰岩,厚4.88~6.92m,平均厚度5.9m;下部为棕灰色厚层状细晶含燧石灰岩,厚15.70~22.58m,平均厚度20.8m。

本层分布较稳定,岩性特征明显,可作为吴家坪组第二段对比的标志层。

———整合接触———上二叠统长兴组(P2c):长兴组灰岩俗称长兴灰岩,厚约120.5m,上部为灰色、深棕灰色中厚至厚层状含燧石结晶灰岩与棕灰色中厚至厚层状微至细晶灰岩互层;下部为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微至细晶灰瓦层,含较多燧石结核。

———整合接触———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总厚约200m。

飞仙关组(T1f)为紫色、灰绿色褐黄色薄层状至厚层状泥岩夹薄层泥质石。

———整合接触———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总厚约176.25m。

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泥岩、灰质泥岩组成。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残坡积层(Q4el+dl)第四纪残坡积层零星分布于缓坡地带,以次生红粘土为主,其次为粉质粘土,厚0~3m,松散、稍湿,含少量碎块石土,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岩土界面倾角15º左右。

二、构造1、褶皱该矿区位于龙滑溪背斜北西翼之次级褶皱弹子山背斜南东翼,弹子山背斜轴线走向为N30°E,轴面向西倾,倾角70°,为一不对称背斜,南东翼上陡下缓,煤岩层倾向115°,倾角7~58°;北西翼相对较陡,煤岩层倾向323°,倾角41-46°,平均44°,地层走向与轴线基本一致。

2、断层F1断层:为一走向逆断层。

发生在金子山向斜的嘉陵江石灰岩中,走向N30°E,由于距矿区范围较远,对矿井开采煤层无影响。

F2断层:为一走向逆断层。

起于牛角洞,重复于长兴组石灰岩和吴家坪组煤系地层,消失于李子湾附近,断层走向N30°E,断层倾角30°向东倾,地层倾角在70°左右,断层最大断距为180m,垂直断距170m,水平断距35m,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对矿井煤层开采及采区划分等有一定影响。

矿区地质构造类型属中等复杂型。

三、含煤地层该矿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吴家坪组,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93.15米。

⑴第一段(P2w1),该段厚11.05~17.75m,平均厚度15.90m。

以K1煤层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本区井巷,勘查揭露,对煤层结构、构造、厚度、煤质、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均已基本查明。

煤岩层倾向115°,倾角36~67°。

详见地层综合柱状图1-2。

四、煤层及煤质情况矿井开采K1煤层(2)煤层K1煤层位于吴家坪组底部(第一段),下距茅口组顶部2.89m,上距吴家坪组第二段底部12.55m,含黄铁矿结核,偶见夹石,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为单一煤层。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根据钻孔和生产巷道揭露资料情况,北西翼煤层厚度在0.165~0.704m之间变化,呈现出时厚时薄的藕节状形态,无规律可循,平均煤厚0.46m ;南东翼钻孔少,巷道资料也不多,控制程度更低,从已有的少量钻孔、坑道和部分槽探揭露煤层资料看,北东翼煤层厚度在0.3~0.81m 之间变化,同样呈现出时厚时薄的藕节状形态,无规律可循,平均煤厚0.39m 。

矿区范围煤层最大埋深950m ,最小埋深50m 总体上看,本矿区范围内煤层厚度属较稳定型。

m1P P 2w 12w P c2213.65210.76210.302.892.20-3.570.36-0.680.468.50-13.5012.55灰白色铝土质泥岩。

12第一段第二段663.65煤(K ),偶含夹石,煤层较稳定。

上部为灰~深灰色燧石石灰岩,中部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燧石灰岩,下部为棕灰色厚层状细晶含燧石灰岩。

黑色泥岩,夹薄层灰岩2层,砂质泥岩。

岩 性 描 述柱状图1:2000厚度(m)平均最小-最大代号累计统系地层时代组120.50P 118.00-132.00120.50长兴组197.7553.60-103.4077.25上统吴家坪组450.00茅口组下统二叠系灰至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结晶灰岩、介壳灰岩、泥质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泥质条带,分布不均。

与下覆吴家坪组假整合接触。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煤矿有限公司煤系地层柱状图灰色、深棕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含燧石结晶灰岩,下部为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薄层灰岩互层。

图1-2 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3、煤质矿井K1煤层为深黑色半暗型~半亮型煤,以半暗型煤为主,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参差状断口,内外生裂隙发育,硬度较低。

K1煤层的化验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 煤质化验成果表指标煤层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固定碳FCd(%)全硫St,d(%)发热量Qgr.d(MJ/kg)K1 1.85 32.65 14.0 52.53 3.67 21.0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国家标准(GB/T15224-2004),从上述化验结果表明,煤层为属高灰、高硫、中热值烟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工业用煤及民用煤。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一.煤层顶底板K1煤层顶板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和灰岩,其中伪顶为厚0.05~0.10m的黑色炭质泥岩。

直接顶为1.5~3.2m的砂质泥岩,老顶为灰岩,稳定属较稳定顶板;煤层底板为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厚0.2~5m,遇水易膨胀、软化。

因此在采掘生产时,要加强顶底板管理。

二、矿井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性1、瓦斯根据《××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区煤矿201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渝煤监管 [2012]56号),××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4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68m3/t,属高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与自燃倾向性根据煤炭科学总院重庆研究院2010年10月作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和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K1煤层自燃倾向等级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K1煤层有煤尘爆炸性。

3、地温井田内未发现地温异常现象,属地温正常地区。

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含水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石灰岩、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上段(P2w2)石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石灰岩,均为岩溶裂隙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下段(P2w1)含煤段为隔水层。

矿井充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区域地下水沿岩溶漏斗、节理、裂隙侧向补给充水为辅。

雨季大气降雨大部分沿冲沟排出矿井,部分沿节理、裂隙、岩溶、漏斗渗入地下,在采掘过程中,当煤层底板揭穿后,茅口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漏斗水侧向补给,沿裂隙、岩溶管道渗入矿井,但水量不大,对开采无大的影响。

其次,老窑和采空区积水也是矿井充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该矿是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源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正常涌水量50m3/h,最大涌水量150 m3/h,防治水工作易于进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5、冲击地压地质资料及矿方提供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本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

第四节矿井开拓开采现状一、井田境界、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井田边界矿区范围共由15个拐点圈定,矿区东西走向长 2.79km,面积3.074km2,开采标高+1200~+400m的K1煤层。

2.矿井资源/储量计算截止到2011年矿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62.8万吨,可采储量为83.3万吨。

3.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万t/a,服务年限为14年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