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
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江户城目录一、历史综述二、社会结构三、经济发展四、海外贸易发展五、教育发展六、文化发展七、艺术发展一、历史综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1/4,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 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
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
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
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 ~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二、社会结构综述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
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
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
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佩带长剑成了武士阶层的象征。
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武士就是战士阶层。
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
在他的下面,是大名(藩主),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
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
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
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职务——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
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
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
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
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高的大名。
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
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
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
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
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
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大名。
据Charles J. Dunn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藩能收到130万石。
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
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
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
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
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
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
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
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
当他们父亲的土地被长子继承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儿子也会去经商。
手工业者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
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
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所以,造剑者有很高的地位。
在德川日本,常见的技术包括木工、石工、酿造工和涂漆工。
商人商人,特别是在城市中的那些,变得很富裕,但是处于社会阶层的底部。
这是由于儒家的观点:商人不像农民和手工业者那样生产任何东西。
相反,他们赚那些生产劳动力的的钱。
但是,因为有钱赚,所以其他阶层的,甚至是低级的武士,有时候也愿意接受这个较低的地位。
此外,如同德川时期发展的那样,经济逐渐的从封建向商业转化,从整体上看,商人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在德川日本,贸易通常是一个缓慢而繁重的事业。
虽然道路系统规模巨大,而且受到了很好的维护,但将军为了军事防御,禁止用车辆进行贸易。
这样,大部分通过陆路的商品是放在马或人的背上。
其他群体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僧侣和屠夫。
在某些方面,既然它处于组成日本社会的严格的阶级体系之外,它的成员就有一定的自由度。
不过,这个体系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计,所以生活在体系之外也有不利之处。
屠夫是被驱逐者——强迫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团体中,并要避开日本社会的其他成员。
他们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与死有关:他们处理动物的尸体,鞣兽皮并制革。
屠夫面对着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东西。
日本人受到佛教徒的影响,一般都是食素者,禁止杀生。
在神道教中,与死相接触需要斋戒。
在现代日本,仍然坚持区别屠夫。
屠夫家庭的名单在社会中秘密的散播。
保守的日本家庭为了防止儿子或女儿与一个屠夫世家结婚,都会参考这样的名单。
三、经济发展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封建的小农经济。
16世纪末,日本人口的80%以上为农民。
基本的生产关系为各藩领主直接控制广大农民,农民为领主耕种一块世袭土地,并交纳一定量的实物地租和贡米。
这种被称为“本百姓”的自耕农,是德川幕府时代幕藩体制的主要经济基础。
幕府的收入主要依赖农民的年贡。
因此为保证大米等粮食的供应充足,幕府千方百计提高对土地产量的剥削,不断地变换租税收取制度,提高农民上税的份额,对农民的搜刮几乎到了使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
为防止农民从土地上流失,严禁土地的永世买卖。
同时为了防止农村生产、生活的商业化,1650(庆安三)年,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庆安告谕》,禁种经济作物,提倡节约。
并通过改革币制、强制捐献、垄断专卖等形式压抑商品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商品经济还是在农村出现了,农村的生产力程度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开始有了年贡之外的剩余产品。
这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富农、地主雇佣贫雇农进行土地的耕种,同时在农村开设手工作坊,进行商品的经营,牟取更大的利益。
乡村商人统包农民的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销往外地。
同时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农村,他们向农村收购产品,牟取利润。
封建领主出于生活与财政的需要,也不得不鼓励农民进行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农业特产区,如棉花生产集中在畿内和东海地区,养蚕集中于关东和东山地区,大豆盛产于本州东北地区。
这样的地区性特色农业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契机。
米、棉、油等农产品除了上交部分外,剩余部分都作为商品出售。
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冲击。
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从17世纪末开始,农村手工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农村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
上交给幕藩的租贡和农民的剩余品都向货币趋势发展。
17世纪后半期开始,为解决复杂的财政生活需要,各幕藩开始实行初期专卖制,并开始经营地方性特色手工业。
一部分农民在商业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新兴的阶层。
经过商人的活动与幕藩的经营,各地手工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自己的特色。
手工业的主要产地有:京都西阵、九州博多的丝织业,大阪附近的棉织业,越前、美浓的造纸业,滩、池田、伊丹的酿酒业等等。
由于各产业的发达与“参观交代”制度的影响,交通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形成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呈反射状的交通要道。
沿海岸到京都的东海道、经信浓到京都的中山道、通往甲州(今山梨县)的甲州街道、去往奥州(今东北地区)的奥州街道与通往日光的日光街道被称为当时的“五街道”。
由于运送大米与物质的商船的增加,航运事业也逐渐发达起来。
随着各产业的发达,城市的发展进一步繁荣。
为削弱各地大名的反抗力量,1615年幕府下令摧毁除藩主居住地以外所有地方的城堡,保持“一国一城”。
幕藩的领主将武士聚集到城堡周围,并召集手工业者、商人也聚集到这里,形成“城下町”,在“城下町”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城市的规模。
到17世纪末,全国上下已有城市300余座。
其中江户、大坂、京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以江户为例,不仅是幕府所在地,而且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1693年的调查,江户各阶层的人口总数有100余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
大坂为当时商业的中心,有“天下的厨房”的美誉,江户时代在这里形成了全国市场的中心,活跃在城市的町人与进出大坂的商人使大坂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也仅次于江户。
另一个繁华的城市就是京都,18世纪初城内外人口达到36万左右。
城市的兴盛使商业更加繁荣。
为保证商业的利益,批发商门组成同业公会,不断地积蓄起财富,出现了大坂鸿池、江户三井等大商人。
资本主义因素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国形成了以大坂、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
江户是最大的全国消费市场。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满载大米、酒类、盐、手工制品在江户港停泊。
这些产品除了一部分为上交给幕府与藩主的租赋外,一半以上为进入江户流通市场的商品。
以大米为例,送到江户的商品大米由米批发商卖给销售商,经“舂米屋”加工后直接送往市场销售,在嘉永(1848-1853)年间,仅江户城就有这样的“舂米屋”2700余间。
在大坂,于1697(元禄十)年,开设了堂岛大米市场,1730年,堂岛米会所成立,下设“正米商内”与“帐合米商内”。
“正米商内”负责米券的发放,“ 帐合米商内”则进行相当于期货交易的证券买卖活动。
每年有100万石以上来自畿内、九州、四国甚至东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称为“藏屋敷”的仓库中,米商用购买的“米切手”(米券)兑换大米运往大坂堂岛米市场进行销售。
除了大米之外,酒的市场也在形成。
幕府为稳定米价,曾于1754年下令解除对造酒业的限制,兵库县滩地方、摄津的伊丹、池田都成为著名的酒产地,兴盛的酒制造业还吸引周边百姓参加劳动。
另外,盐的产地主要是濑户内海沿岸诸国。
17世纪,这里出产的盐占全国盐市场的九成以上。
由于城乡分工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合作性日益加强。
例如秋田的棉纺织业,其原料就来自藩外的大坂。
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藩与藩的界限,使商品生产的市场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