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发表时间:2014-05-19T16:55:02.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7期供稿作者:陈红梅李小军徐海东[导读] 由于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克隆病也可以造成肠腔狭窄、粘膜粗乱、肠壁毛糙或龛影。
陈红梅李小军徐海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010030)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CT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1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全部做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并有4例做低张十二指肠插管造影;11例做CT检查。
结果胃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及低张十二指肠插管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癌9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
1例。
诊断总符合率为75.8%(12/17)。
误诊率17.9%(3/17),漏诊率11.7%(2/17)。
CT检查11例,确诊十二指肠癌3例,平滑肌肉瘤2例,淋巴瘤1例;误诊为腹腔脓肿1例,平滑肌瘤2例,腹腔恶性肿瘤2例。
诊断符合率为54.5%(6/11)误诊率29.4%(5/11)。
结论胃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发现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和胃镜配合能得到病理学诊断。
低张十二指肠插管造影对重度肠狭窄或阻塞患者显示病变范围起补充作用。
CT能显示管外型恶性肿瘤的软组织块影及管壁破坏和有无淋巴结肿大。
【关键词】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气钡双对比造影十二指肠插管造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15-02 原发性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各段的恶性肿瘤,包括十二指肠腺癌、恶性类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
不包括Vater氏壶腹癌及胰头癌。
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及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特点,使该部位肿瘤的诊断有一定难度,临床工作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55%,我们通过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场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加以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本组17例病例中,男9例、女18例,以40岁以上多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年龄范围39-76岁,平均年龄57岁。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8例,恶心、呕吐2例;腹胀、黄疸伴发热3例;黑便、贫血1例;上腹部包块2例;消化道出血1例。
17例全部作了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并有4例作低张小肠造影。
CT检查11例。
其中腺癌7例,粘液腺癌2例,鳞癌1例,类癌1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
发病部位壶腹上区3例、壶腹区9例、壶腹下区5例。
使用Toshiba 800mA胃肠机,常规口服产气剂和钡剂进行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及十二指肠插管造影。
CT检查采用Siemen GR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剑突上5mm开始至剑突下65mm,层厚5mm。
2.结果
2.1 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
17例全部经此方法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不同程度狭窄7例,腔内单发或多发充盈缺损4例;肠腔狭窄伴龛影1例,肠腔狭窄伴肠壁僵硬3例;肠圈扩大或变形1例;管腔及粘膜无改变2例。
确诊十二指肠癌9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
3例误诊为良性病变,漏诊2例为平滑肌肉瘤。
诊断准确率75.8%(12/17),误、漏诊17.6%(3/17)、11.7%(2/17)。
2.2 CT表现
11例作CT检查均发现上腹部软组织肿块,CT值为40-90Hu。
肿块内有不规则含气肠腔2例,肠壁与肿块无分界3例;另外2例为腹腔软组织块影,与十二指肠关系不明确。
显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2例;肿块伴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肿块与胰头、下腔静脉前缘分界不清1例。
诊断十二指肠癌4例,平滑肌肉瘤2例。
其余误诊为腹腔脓肿1例,平滑肌瘤2例,腹腔恶性肿瘤2例。
诊断符合率54.5%(6/11),误诊率29.4%(5/11)。
3.讨论
3.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少见,仅占胃肠道恶心肿瘤的0.35%[2],文献报道多为十二指肠腺癌。
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对本病的诊断率为73.7%[3],本组统计仍以十二指肠腺癌最多,占41.2%,其次为平滑肌肉瘤,且本组双对比造影诊断符合率与文献相近。
和内镜相比(本组17例,9例经内镜检查确诊,4例误诊为炎症,3例误诊为溃疡,漏诊1例)误诊低,确诊率高。
因此双对比造影是发现病变、诊断本病最有价值的方法。
胃镜误诊率高的原因在于本病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和升部,而内镜常规不插入水平部和升部;或者仅满足与十二指肠球部的炎症、溃疡而漏诊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
3.2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步骤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本组病例均首选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包括插管造影,但仍有5例误、漏诊,其原因与肿瘤多为管外型平滑肌肉瘤,同时双对比造影检查十二指肠肠腔无改变有关。
此种情况宜行CT扫描,CT可以发现肠腔外软组织肿块,多数能显示肿块与肠管、肠壁关系。
若CT像上软组织肿块与十二指肠关系不明确,且临床有呕吐、黑便症状,可行血管造影,从而明确肿块来源,并可对出血动脉栓塞治疗。
因此血管造影应用于钡餐无阳性发现、CT显示腹腔肿块、临床上有便血或呕血者。
由于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克隆病也可以造成肠腔狭窄、粘膜粗乱、肠壁毛糙或龛影[4];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嗜酸性肉芽肿、Brunner 腺增生也可以造成腔内单发或多发充盈缺损[5];壶腹、胰头癌侵犯十二指肠造成腔内侧壁僵硬、破坏及肠圈扩大。
因此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须与上述疾病鉴别。
根据下列征象可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做出定性诊断:(1)十二指肠狭窄局限,内外侧壁均僵硬,尤其是见狭窄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
(2)肠壁龛影大,可见裂隙征或指压迹征。
(3)肠蠕动消失。
(4)CT显示外生性或壁内肿块中性坏死、溃疡,尤其是肠外生长。
3.3 不同病理类型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十二指肠癌包括腺癌、鳞癌、类癌,其影像学的共同特点:(1)管腔狭窄呈向心性环状或偏心不对称狭窄,同时伴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2)单发息肉样或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同时伴管腔狭窄、蠕动消失。
(3)管腔内不规则龛影伴指压迹、粘膜中断。
(4)CT显示包绕肠腔的不规则肿块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腔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受浸润。
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特点:(1)局限于一侧肠壁的类圆形或分叶状充盈缺损伴或不伴扁平龛影,对侧肠壁尚保持完整,粘膜有推移征象。
(2)单侧肠壁僵硬,与正常组织分界清,局部肠蠕动消失。
(3)十二指肠圈“C”形肠曲变形,降部拉长或肠圈扩大,或见肠外气-液平面。
(4)肠腔外见憩室样或长条状、小片状钡斑影。
(5)CT见软组织肿块附于一侧肠壁伴肿块内气-液平面或厚壁空洞。
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1)多发小结节样或单发息肉样充盈缺损,肠腔多无狭窄,肠蠕动存在。
(2)肠壁增厚、僵硬或有肠腔局限性狭窄,并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瘤。
(3)肠管呈瘤样扩张,蠕动消失。
(4)CT见肠壁不规则增厚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参考文献
[1] 宋家琨原发十二指肠癌临床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9,22:23
[2] Yidirim S,Culhaoglu N.Carcinoma of the fourth part of the duodenu:report of a case .Surg Today,1995,25:1024
[3] 徐荣天.冯博,张晓鹏,等.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19例报告).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24
[4] Lillemoe K ,Imbembo AL.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duodenum.Surg Genecol Obstet,1980,150:825
[5] 田建明,卢仁华,孔庆德.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附32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