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 是社会的产物,
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 在教育目的中, 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 因此 , 在教育目的中 , 主张应 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 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 ,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 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其核心思想是: 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 其核心思想是 : 教育 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个人一切发展 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 都有赖于社会。 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定 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总目标、 发展的总方向、 的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导思想和指 导原则。 导原则。 教育方针由三部分组成: 教育方针由三部分组成: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为谁培养人;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为谁培养人; (2)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3)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则与途径:如何培养人。 )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则与途径:如何培养人。
是指具有实践操作 意义的教育目的, 即现实要达到的、 教育工作努力争取 实现的某些具体目 标。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 从 其 要 求 的 特 点 来 看 性教育目的,也称实现的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 动在 的 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 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 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论及其分类 二、教育目的确立应注意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论及其分类
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论,简言之就是对教育 目的的看法,具体说即是对教育所要 目的的看法 具体说即是对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根本看法 及其形成的基本理论。 及其形成的基本理论。
1.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凯兴斯泰纳明确提 凯兴斯泰纳明确提 出:“我十分明确地 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 民当作国民学校的教 育目标, 育目标,并且是国民 学校的根本目标。 学校的根本目标。”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
文化来展开, 文化来展开,用“文化”来统整教育、社会、人三 文化”来统整教育、社会、 者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 者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 能够自动自觉地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能够自动自觉地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文化本位论”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 文化本位论”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
非正式 教育目的
从正式决策和 非正式决策来看
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 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 不是被社会权力机构正 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 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 社会根基存在的。 以思想 理论为 根基的 基于一定社 会功利观念 而存在
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 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 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 目的。 目的。
关于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育理论界对它的内涵的规定 是有分歧的。 是有分歧的。 一种观点认为,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一种行为目 标,它是学生通过教学后所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 来描述; 来描述;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 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表现为通常意义 上的“教学任务” 教学要求” 上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或“教学目的任 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 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 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 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 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 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孟子、斯宾塞等 代表人物:卢梭、孟子、
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 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 生来的“自然权利”,教育 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具 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 人”——爱弥儿。他反对把 儿童训练成为违背儿童自然 生长秩序的社会人——“公 民”。
3.协调好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 协调好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
功利价值涉及人类物质生活发展问题。在以“ 功利价值涉及人类物质生活发展问题。在以“物” 涉及人类物质生活发展问题 为本的现阶段,合理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 为本的现阶段,合理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满足人民群 众的教育利益,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根基。 众的教育利益,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根基。 人文价值涉及人类的精神生活发展问题。在承认和 人文价值涉及人类的精神生活发展问题。 涉及人类的精神生活发展问题 合理满足功利价值的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 合理满足功利价值的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倡 导和弘扬教育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导和弘扬教育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要。 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要。这种内在 需要决定了教育既具有功利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 需要决定了教育既具有功利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
基本主张: 基本主张: 1.崇尚精神 关注生命价值; 崇尚精神, 1.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2.强调文化 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强调文化, 2.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代表人物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超越,指教育对现 ,
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即教育基于现实当前 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 发展要求, 发展要求,满足现实 社会未来需要所具有 的努力状态。 的努力状态。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探索二者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使之变成可操作性。 探索二者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使之变成可操作性。 避免绝对化思维,适应是对现实的肯定,而超越是对现实 避免绝对化思维,适应是对现实的肯定, 的否定。 的否定。 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即 在适应中体现超越,在超越中体现适应。 在适应中体现超越,在超越中体现适应。
2.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适应与超越是讲教育对现实社会的两种功能。 适应与超越是讲教育对现实社会的两种功能。 是讲教育对现实社会的两种功能 适应,指教育对现 , 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 合性, 合性,是教育基于对 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 关系。 关系。它可以理解为 教育对实现社会当前 要求或需要的配合性 或支持性。 或支持性。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 有质的规定性,表现为: 有质的规定性,表现为: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即规定教育“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 培养人” 为谁服务” 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对象的社会倾向, 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对象的社会倾向,另一 方面规定了培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方面规定了培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教学难点】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 取向; 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阶段全 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研讨 讲授、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