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分析
——以新天地、南京路为例
【摘要】通过在上海的毕业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对城市有了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整体认识,对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针对此次毕业设计选题的要求对上海新天地和南京路步行街进行有目的调研、实地考察和实例分析,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关键词】新天地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五年的城市规划理论学习,我们对城市规划专业有了一个零碎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城市还没有一个连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此次在上海的毕业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对城市有了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整体认识,对城市各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针对此次毕业设计选题的要求对上海新天地和南京路进行有目的调研、实地考察和实例分析。
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并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
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而这种文化特点又深刻的反映在其建筑形式、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新天地和南京路步行街。
1新天地
即使没来过上海,但相信也听说过上海新天地。
这片曾几何时险些就要淹没在摩天大楼丛里的矮小建筑群,在重新修建后,几乎成为与外滩、豫园和南京路齐名的上海特色的象征。
与外滩相比,它更摩登;与豫园相比,他更海派;与南京路相比,它又充满了传统气息。
一度破败的旧城区是如何成为优雅时尚都市生
活的象征?其在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哪些成功地经验,传统里弄如何与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就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创造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其位于上海
图1-1新天地太仓路入口
图1-2现代的玻璃窗
图1-4广场中的茶座
图1-5保留的建筑外墙面 市中心,北起太仓路(图1-1),南至自忠路,
东靠马当路,西临黄陂南路,以东西向的兴业
路为界分为北里和南里。
面对城市更新,新天
地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并行的道路,北里以老
建筑为主,新建筑为辅;南里则相反。
一条步
行街贯穿南北,在时光、场景、文化的剪切、
重塑、变异中感受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新天地建筑的形式和环境设计比“假古董”要
高明的多,大到建筑的整片玻璃窗(图1-2),
小至街头的路灯都可以感受到现代的设计手
法,而非简单的恢复或者延续旧的环境。
新天地具有多样化的场景,步行街和广场
是其最引人注目的外部开放空间(图1-3)。
在北里的步行广场周边保留着旧得城市肌理,
包括狭小的宅间路和过街楼等元素,在此布置
了一些较内向的活动如酒吧、画廊、工艺品商
店和高级餐厅等。
在太仓路入口处,有一现代
感流溢的水景,似乎预告着精彩的空间序列。
行至主弄中部,空间拓宽为一个小型广场,该
广场设置了绿化、彩旗、路灯、遮阳伞等精美
小品,并充分运用建筑语汇,或紧邻建筑主体
设立玻璃顶棚,或利用骑楼和遮阳伞布置茶座
(图1-4)。
这样袋装的活动场所和相关公共
设施,为人在广场中央布逗留提供了可能。
南
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之后新建了一栋现代
化购物、娱乐、休闲中心。
新天地不仅把紧贴着一大会址的建筑风貌保护下来,并且把广场把北里道路的大片石库门里弄的旧时风貌也保存下来,不仅使人走在黄陂南路和兴业路上时可以领略到70年前一大会址的环境风貌,并且艺术的再现了旧时石库门里弄建图1-3外部开放空间
图2-1南京路的街道
图2-2原殖民地建筑 筑的文化底蕴。
改造以仅留原有建筑外墙面(图1-5)、对内部结构重新建造、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的方法进行。
但在改造过程中、均尊重原有建筑的空间关系与布局。
在不破坏现有人文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拆除与保留、最终完成整个商业空间的设计。
作为一个成功地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发项目,新天地的设计成功运用了地区原有的特征符号,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间秩序,从而塑造了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新环境。
可以说用新设计观念的“瓶”装了旧城环境元素的“酒”,从而再次焕发出浓郁的醇香。
2南京路
上海南京路包括了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
以西藏中路为界,东起外滩,西至延安中路,横跨静安、黄埔两区,全长5.5公里,其发展与上海的兴衰密切相关,被称为国内最繁华的商业街。
南京路步行街应属于一个较成功的城市
设计实例。
其两侧商业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
高度与步行街道宽度比例的控制(图2-1),使
整个街道具有亲切感,符合卢原信义关于街道
比例的控制要求。
此外在许多细节方面,如绿
化、雕塑、桌椅、花坛、报亭乃至小吃店、儿
童游戏场都有许多人性化的考虑。
南京东路步
行街的大部分建筑是保留原殖民地建筑,新建
筑也是控制在原建筑风格以内,所以它的建筑
风格是整体和谐的(图2-2)。
建筑风格大概分
为4个不同的部分。
第1部分是从西藏路至浙
江路,以“四大公司”为主体建筑,强调风格
上的整体统一。
第2部分是从浙江路至河南路,这个路段后期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新建的建筑尺度比较适宜,强调沿街立面的竖向分割。
第3部分是从河南中路以东至中山东一路的外滩部分,新建的建筑以原有建筑的尺度为依据,建筑材料、色彩与外滩建筑相协调,但是目前的建筑立
图2-3广场上跳舞的老人
图2-4世纪广场
图2-5植物配置 面和城市景观不是很和谐。
在游览整个南京路的过程中感觉节点即
广场是营造整条商业步行街环境魅力中最关
键和决定其成败的地方。
一系列的广场不仅为
游客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图2-3),而且
也调节了整个步行街的气氛。
南京东路步行街
由河南中路开始,至西藏中路终止,两个出入
口分别设置广场,对于进入步行街的人流起到
缓冲和集散作用。
其中世纪广场位于整条步行街的中断,其
效果对于整段商业街氛围的控制起到举足轻
重的作用,是人流的集散中心,主要为商家提
供一个展示商品、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图
2-4)。
世纪广场的宽度约 45m ,长度约60m ,南面是约9m 高的建筑,北面是约20m 高的商业建筑,所以世纪广场的宽度和周围建筑高度比值D/H ≥2,所以整体给人以宽阔之感。
从步行街直线型空间到世纪广场的半开放椭圆空间,空间是从“收”到“放”的过程,有利于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缓解,同时减轻商业街人流大的压力。
世纪广场拥有8000平米的地下车库和多功能的露天舞台。
既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给人们营造了很好的社会交流的场所。
露天舞台上有巨大的LED 大屏幕、音乐旱喷泉、线条流动的铺装和灯带、多媒体柱等,增强人们视听的感受。
广场上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图2-5),为人们提供了半私密空间、遮阳空间和良好的
微气候环境。
但世纪广场也存在一些问,由于四周都是
交通路线,所以噪声是一个不利因素,广场上
的休息设施还不够,不能为驻留的休息人群提
供长期休息的地方,所以,建议在没有活动举
行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可移动的活动式的花
坛、树池和休息茶座等。
南京路步行街的城市设计强化了南京路“中华第一街”的形象与地位,是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都青睐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其经验对今后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3总结
虽然新天地当之无愧是一次成功的旧城更新的商业操作,但新天地广场北里全区的建筑绝大多数也被拆除仅仅利用院墙保留下来的石库门材料及老砖作为重建的元素,区域原有的城市道路肌理及生活模式已完全消失只能说其运用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及符号赋予太平桥地区全新的功能及秩序。
南京路步行街的人行化规划使其具有生活气息和吸引力,不同时代建筑、不同时代商铺在统一的城市设计要求下和谐共处。
特别是广场的设置是一条步行街繁荣的关键,就像一部音乐剧有开场、序曲、发展、高潮和落幕一样,广场就像其中的关键节点,调节着整场气氛。
通过这次毕业实习,对城市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对其复杂性和矛盾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胡茸.“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J].新建筑,2003(1)
(2)叶季如.走进上海新天地[J].建筑知识,2005(1)
(3)张耀,许兰.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景观设计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4)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