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自然界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使用价值的、能够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诸要素总和。
资源的分类1按赋存条件极其特征分 (地下资源,地表资源,气候资源,太空资源)2按用途及其利用方式分 (生产性资源,生活性资源,科学资源)3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4按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专有资源,共享资源)5按可更新特征分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特性:时间性,资源环境不可分割性,物质性.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研究人类经济活动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中资源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及其实现问题规律的科学。
:资源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相应的交换、分配(配置)和消费(利用)环节。
主要研究内容:1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2资源的稀缺原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4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 5资源的价值核算和环境经济评价6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制度资源稀缺的本质: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劳动与资本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是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概念:是指原料(自然资源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利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计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
探明储量的概念;指地质上已经确定的,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费用水平下开采并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方法缓解资源稀缺的主要途径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缓解资源稀缺的根本途径2. 科学技术进步是缓解资源稀缺的关键因素3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安排是缓解资源稀缺的重要保证 4缓解资源稀缺的其他重要途径资源配置的定义:是指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在经济活动中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即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在时间、空间和部门上的合理使用而作出安排。
两层含义: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
其合理性反映在于是否使资源配置于最合适的使用方面;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宏观层次的配置条件既定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地区或生产部门如何组合利用这些资源。
其合理性反映资源配置的原则①经济效益原则②社会效益原则③生态效益原则④综合效益原则目标表述一: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表述二: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
帕累托最优的涵义:是指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除非是另外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形。
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实现条件:①交易的最优条件②生产的最优条件③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计划机制概念:计划机制是指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方式,即依据决策者主观判断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测而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来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优缺点:1优点:资源配置可与全社会发展目标变相一致,实现资源的目标配置高效率。
2缺点:a信息传播的缓慢或失真,计划决策滞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b 强制性的计划指令容易导致资源僵化配置。
c容易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资源大量浪费。
资源市场配置的概念:指市场经济体制中,通过价格信号的导向作用以及资源产权的转让实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利益的调整进而达到配置资源。
优缺点:1优点:第一,能客观、合理的调节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第三,有利于保护稀缺的或者独占性的资源.2缺点:第一,各产权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可能同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悖。
第二,市场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可能降低了公平性。
市场失灵的原因 :a独占或垄断企业存在时的市场失灵b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c外部效应时市场失灵d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切e共享资源的存在.纠正方法:①政府管制(政府依据有关法则,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
②税费手段(就是通过对资源利用者根据其资源使用情况收取一定数量的税金或费用,实现对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③产权重新分配外部效应概念:1正外部效应又叫外部经济(一项经济活动为他人(经济活动)带来好处,但属于无偿的)2负外部效应又叫外部不经济(一项经济活动对他人(经济活动)造成损害,但无需进行赔偿)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型: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资源的利用范围随产业的发展而拓展 2.资源利用的深度随产业发展而深3.不同的产业所依赖的资源的重要性亦不同4.资源赋存条件的差别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5.产业发展差别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影响资源优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某类资源赋存条件较好所呈现的优越性。
产业优势:是指将资源通过加工利用过程变成社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状态。
经济优势概念:是指一国或地区利用自己的资源及产业增加国民收入及其它国民经济福利的优势性。
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是条件,经济优势是目标,产业优势则是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转化的桥梁。
第一,资源开发适度、有序原则,第二,资源开发市场导向原则,第三,资源开发新型工业化原则,第四,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培育原则,第五,资源开发科技化原则,第六,资源开发制度创新原则,第七,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原则按资源条件分的产业结构布局类型:①资源型产业结构(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主要依靠当地资源发展工业、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②加工型产业结构(在资源稀少,并且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优越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形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③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结构(是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过渡的产业结构类型)资源产业政策的内涵: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值、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机制的政策总和。
作用:第一,发挥政府调节与引导的积极作用,有效弥补资源市场失灵;第二,扶持重点发展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促进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分工;第四,促进产业自我调整能力的形成;第五,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内容:资源产业结构政策、资源产业组织政策、资源产业发展政策资源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内容:主导资源产业选择政策;战略资源产业扶植政策;衰竭资源产业调整政策。
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内容:资源产业技术政策;资源产业布局政策;资源产业融资政策;资源产业贸易政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矿产资源分类:金属矿产:指能供工业上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能供工业上提取某种非金属元素,或直接利用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某种工艺性质的矿产资源。
燃料矿产:即可燃性有机岩。
包括两类:能源矿产、水气矿产。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主要内容:地质评价是应用地质技术的方法,从地质矿藏本身的形成、分布规律与工业技术的要求出发,研究与矿物原料资源远景开发有关的各种自然技术、经济要素,以便确定勘探方向和判断其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着重提出开发利用可能性的依据,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
1.矿床类型:(1)金属矿床类型;(2)非金属矿床类型2.矿石储量: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 3.矿石质量:①矿石的自然类型;②矿石品位;③矿石的加工技术特征和综合利用价值4.矿床开采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石顶底板围岩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等5.矿区条件:经济地理位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交通运输条件等;矿产资源经济评价主要内容:地质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环境影响估算方法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A.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B.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 土地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D.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资源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滋育功能③资源功能;土地资源的评价内容:也称为土地评价,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性能(即质量高低)所进行的综合评述和鉴定,考察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等自然条件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
1)土地自然特性评价(2)土地潜力评价(3)土地适宜性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综合利用原则第三,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1、按资源类型划分(1)实物型资源价值包括土地资源价值、水资源价值、生物资源价值、矿产资源价值、海洋资源价值等(2)环境型资源价值包括陆生生态系统价值、水生生态系统价值、海洋生态系统价值等。
2、从资源利用角度划分(1)实际使用价值:实际使用价值更直接地表现为自然资源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收益;(2)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则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投机价值,如自然资源储备等;(3)存在价值:存在价值则体现为自然资源系统保护或生物多样性等。
3、从自然资源服务的影响划分(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2),对生态系统的其他影响;(3)对非生命系统的影响4、按资源的经济价值划分(1)资源服务是通过市场体系,或者那些无法在市场中进行正常交易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变化来显现他们的影响的(A·迈里克·弗里曼著,曾贤刚译 2002)(2)自然资源价值的称为总经济价值( TEV),分为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两大部分。
TEV=UV+NUV= (DUV+IUV+OV) + (HV+EV)5、按自然资源的综合价值划分(1)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①自然资源的丰饶度和质量②自然资源的自然地理2)自然资源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①直接附加②间接附加:第一,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
第二,对自然资源的管理。
第三,开发条件的改善。
(3)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1. 市场法。
2. 收益法:影子价格 3. 生产成本法:分析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因素及其表现形式来推算求得自然资源的价格。
资源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4. 净价格法(逆算法):用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减去自然资源开发成本得到自然资源原位价格。
如矿产资源。
5.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实例;自然资源核算定义、三个层次和作用:定义:对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况的工作。
作用和意义:第一,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第二,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未来发展的潜力。
第三,有助于界定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关系。
第四,有助于确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第五,有助于资源的有效管理;自然资源核算的基本内容:①实物量、价值量和质量②个量和总量③存量和流量④纳人国民经济核算⑤自然资源估价。
程序:1,界定自然资源核算对象,如所包括的土地、矿产、水、森林、生物和能源等自然资源;2,统计自然资源实物量,包括资源数量、质量及利用状况;3,绘制自然资源利用流向及流程图;4,自然资源估价,包括单价和总价值量;5,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核算,包括实物和价值变化量的计算和分析;是综合核算的基础6,综合核算,即进行资源价值总量的比较和平衡分析7,进行自然资源质量指数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