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客体关系理论

1、客体关系理论

观察者只能从其行为或内在经验中所呈现 的来认识那可能的结构。
自体
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 验。
自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 理机能,是一个更高级别整合的一较宽广 的组织。
自我是作为心理功能的一个组织者而成其 概念的,它可以在下列诸如思考、判断、 整合等等功能的呈现中来加以观察。
精 神 分 析 发 展 详 树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客体关系学派: 克莱因、费尔贝恩、比昂、温尼科 特、包尔比、康伯格
客体关系学派是一群理论,包括经典客体关系学 派、中间学派、整体学派(或称TEP)、依恋理 论等。
客体关系,即“自体—客体关系”。假设这一关 系的形成来自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互动,良好关 系或不良互动被婴儿经验内射为人生固定关系经 验。这一经验成为今后人格相对稳定的基本。在 成人后,这一关系结构将投射在关系具有者的生 活人际关系中。
经典VS客体
不同的
是背离的,本能论推翻。
共同的---发展的。总的框架:即因果决定 论。另外,治疗方法都是精神分析的方法。
经典---症状后的心理状态的原因(理解\解释过 程)---WHY?
经典---本能论,精神活动是内驱力推动。
弗洛伊德最初观察客体关系是从本能需要以及满足这些 需要的人或事方面为出发点。
分裂
早期的分裂指的是不够成熟以致无能力把 不兼容的经验合成为一整体。
是某一部分客体的再现,该客体只能具备 一特别属性,诸如“令人挫败”
婴儿早期和他们所偏爱的客体建立的关系导致 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内在世界的发展,并影 响到他后来的人际关系。
用语与概念
客体(Object):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 应的概念。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力 和早期母子关系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认 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象,这个客体 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 在人格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
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 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者的密切 交往中逐渐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心 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 或行为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客体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
内在客体,心理表象。和他人[属于这些人物(地方、 东西)]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表象
当小孩和客体或其环境中重要人物建立关 系所经验到自体的心理表达 。
客体与自体的心理表象通常本身即依附着 情绪能量。
在孩童发展初期,该情绪能量或情感带能 (affective charge)是一种愉悦或不愉悦 感。造成婴儿不愉悦感的东西被纳入并内 化为内在坏客体 。
部分客体与完整客体
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
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 格林伯格(Greenberg)和米歇尔
(Mitchell)写到:“由于‘客体关系’这 一术语被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中,并且 有着众多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有关客体关 系理论的讨论变得越发复杂······”。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健康儿童、健康成 人以及病人的内在和外在关系。
内驱力紧张状态
客体
释放、消失
满足内驱力的事件或条件
客体关系---不是完全一样。
体现在:
客体关系---人与人相关联的关系。
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
---(费尔贝恩)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是自我, 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
---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否定了死本能(克莱因 例外),死本能(攻击性)是对挫折的反应(焦 虑、敌意)。经过这样的否定后,概括了客体关 系的总纲。
什么是自体
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体 可以被了解为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机能,是一 个更高级别整合的一较宽广的组织。
一束恒常流动的知觉,一个人和这个人所有的一切。 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
象。虽然客体有时是一个外在的人物、地方、东西, 有时是一个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内 在影像。 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一 个人。自体是私密的。
表象
“表象”这一词指的是人如何有(has)或占有 (possess)一个客体;也就是说,人在内心是 如何呈现某一客体。
先区分两个世界或两个参考架构:即可观察到客 体的外在世界以及有客体表象的那一个内在心理 世界。
外在世界指的是存在于社会环境即日常生活世界 中可观察客体的领域之谓。内在世界指的是主体 对该外在世界的心理意象及表象。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
何谓客体?客体关系是什么?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指的是人类。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这一术语更为恰当
地应该是指‘人类客体’,因为它反映的是对此 术语的传统用法······即与他人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可以是虚幻的 或真实的,它们本质上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 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 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是如何由此成长起来的一 种理论。
经验一个客体,不管是该客体满足或挫败了他,都只是具 备该客体的一个部分观点,此观点所指的是一种不是什么 /即是什么(eiher/or)的性质。
而看待一个客体,所用的是他同时满足及挫败(该主体) 的能力,那么就是把该客体视为一个完整客体。
结构
结构指的是种种组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过 程与心理功能;它们是些概念,不是东西。
心理世界的形像与表象并非总是完整客体,而有可能是部 分客体的描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某一部分诸如一只脚 或阳具或乳房,或甚至该主体本身身体部分作为其客体, 诸如婴儿所正在吸吮的一个大拇指 。
“部分客体”这个词比较常指的是某客体的表象,是该主 体本身主观经验不管是好的或坏的、愉悦或不愉悦的(一 个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