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11.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权力还是权利?
•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 •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 由。”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 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 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 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公民权利与媒介权利 魏永征的看法: 但是从实践来看,长期以来, “喉舌论”和“工具论”构成了 中国新闻理论的核心。新闻媒介 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新闻媒介 的批评性报道也成为党指导工作 的一种方式,因此现实中的新闻 舆论监督常常更多体现了长官意 志和行政权力的延伸。 郑保卫归纳出舆论监督的两种实 践模式:一是以《焦点访谈》和 以山西长治为代表的党政主导模 式;二是以《南方周末》为代表 的跨区域监督模式。前者在本质 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具有 推广价值; 后者则存在“灯下 黑”的弊病,专门监督外乡人, 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媒介资源。
•
• •
从批评性报道到舆论监督
• 建党初期以媒介为武器,开展社会批判 • 1942年延安整风,《中宣部关于改进党报的通知》,通过适当 的正确的 表扬和批评,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 1950年建国后,《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 1954年《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开展正确 的批评,文革大批判 • 1981年《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批评要事 先听取党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被批评者本人的意见。 • 1987年十三大报告,“舆论监督”的提出 • 1988年《新闻改革座谈会纪要》,特别重要的稿件,┄受征询 的组织和个人应尽快在合理期限内做出明确答复”。 媒介功能的扩大和对公开性原则的强调
• •
•
我国的监督体系
• 代议机关监督:“议行合一”,重立法、轻监督 • 行政监督法纪监督:权力大但独立性不够,重服务,易受干扰 ♠审计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型审计监督 ♠行政金融监管:
• 司法监督:司法机关的广义狭义,行政司法审查,以刑事诉讼监督为主,民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
• • 法治与法制(of law or by law)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宪法》 ♠《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90《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各 地方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对媒体 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自由采访、自由传播、自由出版和自由表达;国内: 采访权、报道和批评权 1949年《政务院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重要新闻暂行办 法》 限制采访的若干规定:《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1993)&《关于严格执行 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 (1999) 采访权的公、私之分; 隐性采访
舆论监督
• • • • • 对舆论监督的界定(定义、地位和作用) 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监督体系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 舆论监督与媒介自律
对舆论监督的广义和狭义理解
• 1)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 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 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于前 者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 对后者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 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环节,实 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 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政措施。 • 2)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 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1993。
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
• 1987年十三大提出公开性原 则 • 1996年中纪委政府公开制度 • 2000年两办《关于在全国乡 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 开制度的通知》 • 2005年“政府上网工程” • 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网正式 开通 • 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 “政府信息公开”非“政务信 息公开”
90年代舆论监督逐步走向常规化和法制化
• • •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 “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 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明确将舆论监督纳入了体制中。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 作用。” 2004年,《党内监督条例》正式发布 2007年十七大报告更明确地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 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 合法权益。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 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990年《报纸管理暂行规定》,舆论监督载入法律
政务信息公开的国际原则 • 以信息自由为准则,保密为 例外。 • 民众对政府公开信息有申请 权。 • 政府若拒绝提供信息,应承 担举证责任。 • 对信息公开争议的司法救济。 • 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保守国家机密 :如何确定国家 秘密?
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 国际公认,表达自由是一种可以限制的权利。 • 从法律上来说,对表达自由的限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如国家安全、 社会公共秩序等;二是言论自由与人格权保护。 • 1980年《刑法》正式实施以后,曾发生过几起公民以 刑事自诉诽谤来保护自己名誉权的诉讼案, • 1987年正式实施的《民法通则》,第一次将“名誉权” 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规定在法律中。 • “公众人物” • 1993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 答》确立了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
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为辅
• 政党监督: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 的政治领导性监督(坚持党的领导、政治监督、组织监督、思 想监督),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的监督,党内监督和与民主党 派互相监督; • 公民与社团监督: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和第四十一条第一、 二款 • 舆论监督:非强制性,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