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科学

眼科学

【名词解释】白内障(cataract):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

房水闪辉:炎性渗出物进入房水,在裂隙灯窄光带斜照下,可见闪光及渗出颗粒在浮动,这种现象称为房水闪辉。

巩膜炎(scleritis):为巩膜基质层的炎症,其病情和预后远比表层巩膜炎严重,对眼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破坏性。

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颚侧0.35cm 处并稍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线。

Herbet 小凹: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临床上称为Herbet 小凹。

近反射(near reflex):为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并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作用的现象,系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往称为霰粒肿。

睑缘炎(blepharitis):是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主要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ophthalmia):是指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则被称为交感眼。

集合发射:是指瞳孔缩小、焦点移近的调节和眼球内聚的集合作用。

近视(myopia):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睑腺炎(hordeolum):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

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Zeis 腺)或变态汗腺(Moll 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以往称为麦粒肿。

睫状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缘周围的表层巩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一个常见体征,但角膜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也可引起此种充血。

角膜云翳:角膜炎时,若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虹膜纹理,称为角膜云翳。

角膜白斑:角膜溃疡区上皮愈合,前弹力层和基质层的缺损处由瘢痕组织填充,如瘢痕厚而呈瓷白色的混浊,不能透见虹膜者称为角膜白斑。

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 precipitates,KP):炎症细胞或色素沉积于角膜后表面,被称为KP。

眶蜂窝组织炎(orbital cellulitis):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属于眼眶特异性炎症的范畴,发病急剧,严重者可波及海绵窦而危及生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泪膜(tear film):是覆盖于眼球前表面的一层液体,为眼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眼球前泪膜(结膜表面)和角膜前泪膜(角膜表面)。

慢性泪腺炎(chronic dacryoadenitis)为病程进展缓慢的一种增殖性炎症,病变多为双侧性。

棉絮斑(cotton- wool spots):视网膜渗出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的棉絮状灰白色斑片,故称之为棉絮斑。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沙眼(tro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泛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

视路(visual pathway):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上睑下垂:由于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遮挡部分或全部瞳孔者称上睑下垂。

散光(astigmatism):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weiss 环:玻璃体与视网膜完全脱离开后,在视网膜前出现一个絮状的半透明环形物,标weiss 环。

血硬性渗出(hard exudate):浆内的脂质或脂蛋白从视网膜血管渗出,沉积在视网膜内,呈黄色颗粒或斑块状,称为硬性渗出。

翼状胬肉:一种慢性结角膜病变,因其形似昆虫的翅膀故名。

眼压:IOP(Intraocular pressure)简称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

正常人眼压值是10-21mmHg。

远视(hypermetropia):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填空题】1、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

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2、屈光系统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3、沙眼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

4、慢性泪囊炎是鼻泪管阻塞所致,彻底治疗慢性泪囊炎必须依靠手术治疗。

5、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发展过程经过: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四期。

6、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单纯近视用负球镜矫正,单纯远视用正球镜矫正,散光用柱镜或球柱镜矫正。

7、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有沙眼、角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

8、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临床上分进行活动期、退行期、完全瘢痕期三期。

9、睑缘炎临床上分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三型。

10、眼球壁共分为3 层,外层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11、老年性白内障下列哪期易引起急性青光眼发作:膨胀期。

12、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

13、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

14、眼外肌共有6 条,分别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15、眼部含血管最丰富的是葡萄膜。

16、眼部视力最敏锐处是黄斑中心凹。

17、司闭眼的神经是面神经。

18、引起角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和感染。

19、常见与白内障发生有关的全身病是糖尿病。

20、患者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是由于玻璃体混浊。

21、原发性急性闭角青光眼好发于远视、小眼球、浅前房者。

22、急性闭角青光眼与急性虹膜炎的重要鉴别点是瞳孔散大或缩小。

2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特征是视网膜灰白色,黄斑区呈樱桃红。

24、二岁小儿瞳孔区有金黄色反光,似猫眼,最可能眼病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25、近视眼用凹透镜,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26、近视矫正原则是以达到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

27、泪膜是通过瞬目运动涂布在眼表的一超薄层泪液,从外向内分别由脂质层、水样层和粘蛋白构成。

28、眼底病临床上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黑朦性猫眼常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和coats 病可能性大,进行性夜盲多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物模糊、变形、变小、变远,常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变性。

29、眼压升高、视盘损害、视野缺损为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三大诊断指标。

30、屈光间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1、角膜分为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五层。

32、老年性白内障根据白内障开始形成的部位不同,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类,其中以皮质性白内障最常见,可分为四期,分别是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3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应缩小瞳孔,用药名称是毛果芸香碱;虹睫炎应扩大瞳孔,用药名称是后马托品眼膏。

31、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易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过熟期引起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32、切开排脓时,内麦粒肿应垂直于睑缘,外麦粒肿应平行于睑缘。

33、眼附属器指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组织结构,包括眼睑,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34、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为无血管无神经的透明体,具有屈光作用,与角膜共同构成屈光系统。

3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包括树枝状、地图状、盘状三种类型。

36、虹膜睫状体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包括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低眼压及眼球萎缩。

37、真菌性角膜炎常见的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和曲霉菌其他还有念珠菌和酵母菌等。

38、原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二种。

39、正常视网膜动、静脉比例约及2:3,无动脉博动及交叉压迫征。

40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疤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

41、眼球依靠眼外肌的收缩和松弛产生协调运动,双眼各有四条直肌二条斜肌。

42、眼眶常见的感染性炎症多为邻近组织的病变扩展引起,鼻腔和鼻窦以牙齿为常见。

43、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全身转移期四个阶段44、视交叉是:来自双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

45、眼睑局部红、肿、痛,成熟后脓点出现在睑结膜面为内麦粒肿。

46、治疗慢性泪囊炎最理想的方法是:泪囊鼻腔吻合术。

47、急性结膜炎严禁:眼垫遮盖患眼。

【简答题】【关于临床表现的简答题归类】简述结膜炎临床表现?症状:流泪、畏光、烧灼感、异物感、痒;体征:结膜充血、结膜渗出物、滤泡形成、乳头增生、真膜和伪膜、结膜肉芽肿、结膜下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假性上睑下垂、球结膜水肿、结膜瘢痕。

简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表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表现: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体征有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裂隙下上皮呈小水珠状,患者可有“虹视”的主诉。

简述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症状:畏光流泪眼痛视物模糊。

体征:睫状充血、KP、前房闪辉、虹膜水肿、瞳孔缩小、晶状体环形色素斑。

治疗原则:原则为立即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组织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

简述皮质性白内障的分期?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

膨胀期:又称未熟期,为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时,其渗透压改变,短期内有较多水分积聚于晶状体内,使其急剧肿胀,体积变大,将虹膜向前推移,前房变浅,易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成熟期:膨胀期之后,晶状体内水分和分解产物从囊膜内溢出,晶状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

过熟期: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

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悬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发生晶状体脱位。

简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临床前期:为双侧性眼病,当一眼急性发作被确诊后,另一眼即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可以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

先兆期: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

急性发作期: 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间歇期:①有明确的小发作史;②房角开放或大部分开放;③不用药或单用少量缩瞳剂,眼压能稳定在正常水平。

慢性期: 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小梁功能已遭受严重损害,眼压中度升高。

绝对期:指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神经已遭严重破坏,视力已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