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大肠埃希氏菌通常被称为大肠杆菌,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 大肠埃希菌也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感染,以尿路感染为主(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其比例可达90 % ) 。
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胆囊炎、手术后腹腔感染及灼伤创面感染等疾病。
致病物质1、定居因子:也称粘附素,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2、黏附素3、外毒素4、肠毒素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传播途径:1.通过食物传播2通过水传播3.密切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引起O157H7大肠杆
菌的传播。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凡是
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杆菌,粗短,大小为(1.1~1.5)μm X(2. 0 ~ 6.0)μm,多数有周鞭毛。
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 ,呈圆形、直径为2~3mm 、稍凸、边缘整齐、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少数菌株产生R 溶血环。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形成不透明、粉红色菌落,部分不发酵乳糖的菌株呈无色菌落,少数呈黠稠状菌落。
在伊红亚甲蓝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紫黑色,并有金属光泽。
在中国蓝琼脂平板上菌落呈蓝色。
在XLD 琼脂平板上菌落呈不透明黄色。
在H -E 琼脂平板上菌落呈黄色。
在大肠埃希菌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菌落。
在尿道菌定位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如粪便、血液、尿液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
3.分离培养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
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板和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37℃孵育18~
24小时后,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
泌尿系统除确定大肠杆菌外,还应计数,每毫升尿含菌量≥100,000时,才有诊断价值
4.生化鉴定 1.氧化酶试验阴性、三糖铁(TSD 琼脂为
A/ A ) ,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不发酵卫矛醇、肌醇,动力、赖氨酸脱竣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腮酶、丙二酸盐、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均为阴
性, IMViC++ 一一(占94.6 %)
2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 ETE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EP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IEC)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HEC) 和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EAggEC) 5 群。
经生化反应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进行血清学试验(0 、H 和K 抗原)、毒性试验(ST 和LT 肠毒素)和临床症状,分别鉴定5 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四、细菌的防治
大肠埃希菌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肠道正常菌群,也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感染,以尿路感染为主(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其比例可达90 % ) 。
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胆囊炎、手术后腹腔感染及灼伤创面感染等疾病。
产生超广谱R 一内
l酷胶酶(ESBLs) 是大肠埃希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之一。
ESBLs 大部分由质粒介导,常见为TEM 型及SHV 型广谱
酶衍生的超广谱ß - 内酷肢酶,还包括PER 型酶及CTX 型酶等,中国ESBLs基因型的CTX-M 型为主。
如果检出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即使体外药敏试验对青霉素类、头子包菌素类或氨由南敏感,也应报告该菌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子包菌素类或氨曲南耐药。
临床上危重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该菌属于三类,BSL-2。
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
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
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