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第一篇:分析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中应用及护理效果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普遍化,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
肿瘤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由于疾病和治疗所带来的痛苦,身心饱受折磨。
本文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为(65.5±9.5)岁,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活检确诊。
恶性肿瘤基本情况如下:肺癌患者15例,胃癌患者20例,结肠癌患者10例,肝癌患者5例,乳腺癌患者2例,卵巢癌患者3例,宫颈癌患者10例,前列腺癌患者5例。
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检查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疼痛护理首先应当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通常评估的重要依据来自于患者自身的主诉和感受。
参照三阶梯肿瘤止痛方法,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给药,对不同级别的疼痛程度患者给予不同的止痛药物,在给药的同时,还应当对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进行止痛治疗。
1.2.2心理支持首先积极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来了解患者的文化素质以及对死亡的想法,并且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
在化疗的过程中,肿瘤化疗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脱发,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女性而言,这种情况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告知化疗所带来的症状和副作用,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阻滞局部的血流运动,减少脱发。
1.2.3生活护理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应当重视饮食为治疗与康复所带来的作用。
帮助患者制定多样性的健康饮食方案,通过科学的饮食安排,帮助患者增加食欲,缓解恶心厌食的症状。
在肿瘤患者进行化疗的期间,容易引起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情况,可以安排病患者多食用,例如动物的内脏、蛋黄、瘦肉等,同时还可以配合药膳进行治疗。
由于在患者接受放化疗的过程中,癌症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毒性、口腔粘膜溃疡、肠胃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因此应当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采用KP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身体状况越理想,对于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具有越强的承受能力,越能够坚持彻底的治疗。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2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n表示病例数,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KPS平均分值更高,说明了观察组患者的身体状况更为良好,具有更高的身体承受能力,同时该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更低。
可见,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疗法、放化疗、药物治疗等。
化疗属于一种专门针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其利用化学药物在分子水平上来对各种致癌因素所致的正常细胞异常增殖细胞遗传变异进行纠正以及阻断,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广泛而且具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
但是,由于化疗药物在选择性抑制肿瘤方面并没有理想的作用,同时化疗药物的大量长期使用会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毒副作用,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
本文研究结果可见,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可以满足肿瘤患者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精神、心理与生理的需求,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关怀,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耐受能力,促进患者对化疗的配合。
综上,人性化护理在肿瘤放疗科中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1]曾莉芳.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与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09(3):46-47.[2]李旭英.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病房的应用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3558-3559.[3]葛琳.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668-669.[4]隗伟.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肿瘤内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273-6274.[5]梁继梅.肿瘤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071-4072.医学信息 2016年29期第二篇:品管圈对提高肿瘤内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性的研究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同和互补的人组成的小圈团体,它的组成原则是人为本原则,是在大家都自愿的情况下自发组建起来的具有目的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团体。
而品圈活动则是指使用科学管理办法和工具,并通过一定程序对品圈人员进行管理,以达到激发人员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的目的,使医院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团队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医院医护人员是与患者与医院医疗的传播体,护理人员的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媒介,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因医护人员的手导致的医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2%,已经成为肿瘤内科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
因此,该院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肿瘤内科护理人员18名,作为研究解决医护人员手感染问题的实验体,证实了手卫生是解决手感染问题的重要措施,做好手卫生不但有利于预防病原菌传播,还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岗的肿瘤内科护理人员18名,年龄22~55岁,肿瘤内科护师主管4人,肿瘤内科护师6人,肿瘤内科护士8人;期学历要求本科6人,大专12人;护龄2~10年10人,11~20 年 7人,>20年1人。
1.2 方法1.2.1 成立品管圈首先将自愿报名参加品管圈活动的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一共有14名组员,选出1名圈长、1名指导员和1名秘书,并运用头脑风暴法为拍品管圈小组命名,名字以积极乐观型为主,如微笑圈、呵护圈和护理圈等等。
其次为品管圈小组提出品管圈主题,以小组人数为主收集14个主题,选出最符合该院的品管圈主题。
最后,针对选出的主题制定合理的品管圈活动评价标准,其标准提出的目的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1.2.2 手卫生现状调查利用实地观察法了解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
实地观察中,观察人员应采用隐藏方式观察医院现场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待观察结果出来后选取3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连续3 周的手卫生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上[2]。
然后对护理接触患者前、护理接触患者后、护理接触体液后、护理接触患者的手及物品进行无菌清洁操,并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五大手卫生观察指征,计算出手卫生依从性。
1.2.3 因素分析要求品管圈小组成员使用头脑风暴法寻找致使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并对相关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其分析出来的原因有18个,这些原因按影响主体不可以划分为人员因素、管理因素、设施因素和环境因素。
根据该院护理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情况,可以将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为:①用水洗手麻烦、耗时;②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③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不清楚;④手卫生执行过程无人监管;⑤手卫生执行力度不够;⑥手卫生奖罚制度不够完善;⑦医护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4]。
1.2.4 对策与实施①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及体系:加强监督小组的执行力,任命护士长为监督小组组长,所有圈员都担任监督员并实行轮流监督制,相关品圈活动管理者要进行不定时随机检查,查看手卫生执行情况;②规范规章制度和制定培训计划:医院相关科室手卫生管理机制及体制都需要重新制定和完善,医院必须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与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家对手卫生规定的相关标准,建设和完善监管机制及体系,实现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监管。
培训计划是指通过相关资料,如《手卫生的概念》《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洗手的指征》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常识,并通过相关视屏为护理人员展示七步洗手法[5];③改善手卫生设施:手卫生设施配备原则应坚持实用、方便和有效原则。
实际手卫生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手刺激小,有护肤成分的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剂;④做好宣传工作:在医院所有的宣传栏、所有的洗手池旁等能够宣传的地方,都悬挂七步洗手法、六部洗手法和五步洗手法流程图,同时加强快速手消毒剂使用方法的宣传和教授。
1.2.5 效果评价①有形效果评价:有形评价是医院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力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形效果评价是指医院根据相关手卫生指南、手卫生规范及手卫生标准等,制定符合医院护理人员实际情况的手卫生评价机制,重要是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的评价;②无形效果评价:是通过圈员自填评分表,以此作为依据比较品管圈前后护理人员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变化。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采用 t检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对18名参加品管圈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长达72 h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观察,得出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后、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及护理人员无菌清洁前的各项能力变化,分析并计算出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所需要的参数有医院实际规模、及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前手卫生执行人数、及实际手卫生执行人数,其中活动前手卫生执行次数1682人次,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328人次,依从性为 19.50%,品管圈活动后,对 1366 人次进行手卫生执行情况观察,发现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为910人次,依从性为66.11%。
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3.1 品管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活中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度不高,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手卫生标准,最终导致肿瘤患者被病菌感染。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减低医院感染率46.61%。
结果显示,该院肿瘤科在品管圈活动前的相关依从性分别为12.55%、18.86%、18.30%、10.16%、85.71%,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19.50%。
而通过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有效调动,使圈员通过多种措施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高了五大洗手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其依从性分别提高到64.44%、42.86%、64.66%、90.83%、97.76%,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 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