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现代舞台观念包装起来的古典文艺故事,在掺杂进去“戏中戏”的立体观念表达的实践因素后,则悄然变成了一个由三重文化与三重结构互动包围起来的现代文艺狂想。

《暗恋桃花源》第一次公演是在1986年3月3日,首演地是台北市国立艺术馆。

一经推出,马上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这几乎是自台湾舞台剧创立并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盛事。

这部戏的內容包含了三个被互相穿插起来的部份:通俗文艺悲剧式的《暗恋》部份、荒诞喜剧式的《桃花源》部份、以及后设性的剧场排演部份。

1986年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微妙的年头:在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生活在台湾的许多人都会暗暗感知一个变化即将到来,却也浑然不知这个变化的明确所指。

一方面是解严的声浪在澎湃,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突破某些禁忌,一方面戒严的压力也还存在,实在不可能如今天这样肆无忌惮,还要小心地寻找着表达的界限。

在这二者底下,涌动着的是台北都市复杂的社会群像,而它也准确地呼应着当时的社会氛围。

剧情简介:影片分为两个部分,是以戏中戏的形式构成。

《暗恋》部分讲述男主角江滨柳不能忘怀他大陆的旧情人,但碍于局势以及自己重病,自知已回不了老家,而万般无奈。

而《桃花源》的部份其实是与《暗恋》同时展开剧情发展的一个平行剧,将江滨柳的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做了诙谐而夸张的一翻评断。

其中为了逃避政治变迁而逃到台湾的江滨柳,被逃避绿帽子戴而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做了一个鲜明的反比。

一个是为了纯洁的感情而逃,一个是为了肮脏的家庭生活遭遇而逃,一个走进了政治强权与文化桎梏双重压抑的台湾岛,而另一个则走进了鸟语花香、“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芝凡相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

江到了台北,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的平安,但十几年心中一直无法忘记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芝凡的下落,他在报纸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芝凡,寻找他早已逝去的梦想……当戏正在排演的时候,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

他们说场地是他们预定来排演古装闹剧《桃花源》。

这出戏非常大胆地改编了陶渊明原来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能渔夫老陶的老婆春花在外面偷汉子,老陶一气之下划小舟往上游而去,竟来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绝境桃花源。

此地的老百姓是在古代避乱才住进来的,对历史一无所知。

在这仙境中,老陶惊讶地发现春花和奸夫袁老板也在这里。

后来他明白其实他们并不是春花和袁老板,他痛苦极了,后来在夫妻俩的帮助下,在桃花源定居下来,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可是他依然想家,决定要带春花到这人间仙境……两个剧团诶争夺剧场地引起纠纷,剧场又找不到管理员,只好商量同台演出,可是却发现戏总是有相似与冲突的密切联系。

一场是《暗恋》,一场是《桃花源》……而在这一切之中,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陌生女子徘徊在剧场,他到处寻找一位也许存在也许并不存在的男子……“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影评:悲剧《暗恋》——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

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秩序与混乱、悲伤与快乐,梦想与现实,纵横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独特的电影结构,却皆直指:希望……寻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划界同台飚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按说一定局面失控,事实却是某种“美丽的混乱”。

两个剧组的台词竟然能够相互自然的无缝对接,并且神奇的“潜台词”深意补充。

例如一段中,护士说:“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

”另一段中,袁老板说:“不要回去,你回去只会干扰他们的生活。

”护士插:“我是说云小姐如果真的的来的话,事情可能会更麻烦。

”老陶插:“这话怎么说?”护士插:“因为你可能会更难过。

”由于两剧在爱情母题上的冥冥暗合,电影的“缺席的在场”与戏剧的“现场感”、“间离性”不露痕迹的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爱情啊,到底是出喜剧还是悲剧?从戏剧中看人生,那是苍凉;把人生当作戏剧,那是荒唐。

到底还是戏剧归戏剧,人生归人生。

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却恍惚于二者间,走到底都不会明白自己所坚持的是对?是错?然而,最初却决绝得容不得自己回头张望……参考文献:电影语言与戏剧语言的区别与优劣对比《暗恋桃花源》的戏剧演出和电影演出两个演出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故事。

在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演出中电影演出的优点在于通过剪切和加工可以做到戏剧表演中所不能去呈现的画面,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在戏剧表演中所不能呈现的画面呈现给观者。

当然电影表演也有它缺点,它的缺点在于它不能呈现给观者现实的直接的正面的观感,而这恰恰是戏剧演出的优点所在,他能让观者在现场现实的直接正面去感受演员那中演绎,那种氛围,对故事的理解等等。

戏剧演出没有被电影演出所取代当然是尤其存在和应当存在的价值,是电影演出所不能逾越的。

之三:看了《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和话剧版之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电影语言和戏剧语言有着很多的不同,电影语言只要是大量的运用电影蒙太奇,及场景的调度,通过各种场景的远、近、特写等的转换,镜头的拼接产生一种符合人的视觉的一种观感,加之以特效来带来一些巨大的视觉冲击,在1个半小时之内进行视觉冲击,产生的观影感。

然而戏剧语言与之有很多不同,戏剧通常都是搭建舞台,观众坐在台下主要是以固定视角观看的,舞台的搭建需要很高的艺术感,很强的视觉美感,及其要符合舞台剧的内容表达,演员用声音、色彩气息、语调、语气、语速、节奏等方面,创造出塑造舞台形象的主人公,当然因为缺少了场景的调度,所以需要演员用夸张的表演,来刺激观众的视觉,引起舞台演出的好的效果!!之三: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就是有点混乱,两个故事同时进行,相互交错,到最后却无意的凑成了一处完美交错的舞台剧。

这一古一今,一喜一悲两个故事的偶尔交织,引出了许多的令人大笑不止又誉为无穷的纷争,而中间有一个女人一直在找一个叫“刘子冀”的,让人莫名其妙,却又无意的将两个故事链接在一起。

其实看这部电影,无论是电影版的还是话剧版的都是很值得一看的,虽然是同一故事,但二者的表现却不同。

首先是话剧版的它能更好的表现氛围,是演员传达给观众更为直观,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也是比较好的,其次是,话剧版表现一致,更容易让观众陷入戏中戏情节之中,还有话剧的表演更为生动,肢体上也是比较的夸奖,话剧的在表达上更容易带动气氛。

在看话剧版的是我发现因演员的精彩的表演而爆发出的阵阵掌声,那是感情的互鸣,这种情感的交流互动恰恰是电影无法做到的。

而且他对演员的表演技能也是更高的。

电影版的镜头语言是是十分的丰富的,表现手法也是很多样的,表演上的不足可以拿此来弥补,但电影的表演不仅仅限于舞台,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利用各种电影语言来表达,话剧主要是固定在无太上,很容易形成视觉的疲劳的,而电影在通过各种镜头的变换很具有多样性的,电影在暗恋故事里,上海公园和台北的两个不同时间空间的的场景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电影在时空的转换上更自由,而这恰恰又是话剧所打不到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空间更加的开放,但很思维很容易受到镜头的限制。

电影在电影方面这是做的很好的。

其实在比电影话剧更具有艺术性,电影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吧。

之四:暗恋桃花源》采用了一种“戏中戏”的电影结构方式,讲两场话剧的舞台形式融合进了电影的镜头模式中。

这部电影的的主要结构元素就是两部舞台剧的进行和冲突,电影中没有很强烈的剧情过程,它的构图就是舞台,结构就是“戏中戏”里的两幕舞台剧,它的冲突就是舞台剧的冲突。

两部戏剧以进行时的形式,先是以线性的形式来结构,可以说是戏剧式结构的传统形式。

但电影中又时不时的打断这种结构,让观众觉得还是在看电影而不是话剧。

这部电影拉近了电影和话剧两种艺术形式的距离,实现了电影和戏剧的真正融合。

之四《暗恋桃花源》作为一部可以作为专业品评的片子,可见它有自己的可看性与专业性。

这个话剧可以拍成电影,说明作为戏剧一种的话剧具有与电影的相同之处。

电影语言和戏剧语言是有联系的,都可以给人切实的体验,二者都表现的是戏里戏外、台上台下的故事,都将故事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都可以达到表意的目的。

但是电影语言和戏剧语言的侧重点不同,突出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同。

电影的优势是:可以将回忆的内容在现实中的东西很好的结合,增强代入感。

而这是戏剧所做不到的,两个时期的人物难以同台出现,代入感弱。

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蒙太奇使得故事更为丰满。

而戏剧则是利用布景的变换来完成场的转换,故事很难变得丰富。

话剧的优势:每一遍的演出总有不同之处,适合多次进行赏析,但是电影却无法让人产生一遍遍看下去的欲望。

戏剧的临场性(在现场观看)容易让人放松,可以开怀大笑,没有太多顾忌,但是拍成电影后,则缺少了些活力。

当然,被录下来的话剧与电影相比则不占优势。

电影语言重要是靠镜头的有序组接来完成,可以一遍遍的拍,直到满意为止。

但是戏剧不同,场上的戏剧表演往往都是不断彩排,观看时都是看最终的一遍,可能会很好,但是一旦演员发挥不好,会影响到整台戏的效果。

演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话剧语言与电影语言。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

话剧有较明显的台上台下之分。

台上有人表演的同时台下的观众也会发出声音,与话剧的声音交互在一起。

台下人因台上人而笑。

电影是纯属台上人的演出,他们在舞台上卖力,在舞台上争论,没有台下观众的态度,只有在屏幕前每个人看时不同的表情神态。

话剧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话剧语言一般也都充满寓意,比如剧中那颗桃花树的地方留白了,桃花树到台前来了,这个情节也有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情节的一种询问,陶与“逃”。

电影的语言也有这一面,但是没有那么深沉的含义,电影一般简单易懂,随着情节的发展,演员的表达,能看懂了解。

话剧对台词的要求也很高,电影台词和话剧台词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