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陈慧玲编号:GMSZYUWEN20181225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
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如何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1.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作家作品“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擅写歌行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高常侍集》传世。
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传世。
诗风豪放明快的边塞诗人——李益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
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第一课时从军行(其一)[背景介绍]《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文本深读]1. 诗的前两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诗在表现士卒思亲之情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句鉴赏]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地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无可奈何地等待。
《蓟中作》[背景介绍]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于公元751年(天宝十载)以封丘尉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在回程的蓟中看到边境状况而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文本深读]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绘了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云日黯淡无光的景象。
2.诗的首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句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3.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答案】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名句鉴赏]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鉴赏】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
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第二课时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背景介绍]这首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
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
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文本深读]1.诗人为什么写“阴山胡儿语”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渲染了热海水热和奇异的特点。
虽是借“胡儿语”间接介绍,但奇特的笔法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为后面描写热海情景作了铺垫。
2.“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诗交代吟诗的环境和缘由。
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3.如何理解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后两句诗,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
意思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4.诗题为“送崔侍御”,为何作者要花如此多的篇幅写景?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极力描写“热海炎气”的特点,其目的是以阔大的热海来比喻衬托崔侍御的高风亮节,层层铺垫,卒章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