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居民行为特征与住宅近宅空间环境设计
摘要: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近宅空间,是居民离开住宅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由家庭内部向户外过渡的亲切的小空间。
本文从分析居民居住行为特征入手,从现实住宅近宅空间的归属感、创造可识别性、近宅空间场地、设施配置和避免底层住宅外部视线、噪音干扰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不同居住者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创造本栋住宅和相邻住宅楼居民碰面、停留、交往的机会,为居民离开家门之后开始进行公共的社交行为提供方便的场所。
1 引言
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近宅空间,是指由居民所居住的住宅建筑向由多栋住宅围合包绕所形成的庭院空间进行过度的、既临近住宅建筑又毗邻庭院的那部分空间环境。
近宅空间对住户来说是离开住宅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由家庭内部向户外空间过渡的小空间,是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
居住在同一栋住宅和相邻住宅楼的居民常在此处进行各种居住交往活动。
近宅空间的构成要素一般有单元标识、单元入口、入口场地铺面、休息设施、灯具、信报箱、奶箱、告示牌、景观小品、垃圾箱、绿化配置等,它们以住宅楼为背景,相互组织,并与住宅楼有机结合,形成住宅向庭院过渡的空间环境。
本调研小组通过对青岛浮山后住宅小区和湖光山色小区俩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几星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本文。
2 居住小区居民近宅生活行为特征
2.1 主要户外生活行为主体
在居住小区中,居民的户外生活行为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些可在户外进行的家务行为、健身活动、日常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以及儿童的游戏等。
经过对小区居民户外生活行为的观察,在各种类型居民中,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老人,他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要求最多,因此在进行相应的户外空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他们的需求。
2.2 近宅生活行为特征
儿童在3周岁以前不能独立活动,他们需
要有家长的陪护和监督,出于安全方面的考
虑,一般的户外活动都是由家长带领或与相邻
住宅的儿童在家门口玩耍,以便于家长监控。
老年人一般体力有限,在日常户外活动时不会
走较远的距离,他们的户外生活行为主要包括
买菜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更多的则是与邻里
间互相访问和聊天、帮助子女照顾小孩等。
这些活动中有很多都是在住宅近宅空间范围内进行的。
我们常常可以在住宅前看到
这样的场景,俩三个刚入托的幼儿在一起嬉戏玩耍,照看他们的几位老人就在一旁,一边聊天一边照顾小孩。
如图青岛浮山后六小区的公共空间。
除此之外,居民们在这里可以取信件、那牛奶、等候、纳凉、逗留;还可以临时停放自行车、婴儿车、轮椅等,像一些既需要一定占地面积、又比较脏乱、不便于在整洁的家里展开的家务行为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如对家电、自行车、摩托车等的检修、擦拭、拆洗等;同时这些行为的展开创造地增添了与邻居碰面和聊天的机会,是又一种促进邻里交往的方式。
本文以多层和小高层住宅的近宅空间环境设计为主,从创造居住单元归属感、可识别性,宅前场地、设施配置,底层住宅避免外界干扰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3 居住小区住宅近宅空间环境设计
3.1 实现归属感,创造可识别性
在居住环境的一系列室外公共空间序列中,近宅空间是从离开住宅建筑开始、归属于本单元的居民共有的第一序列公共空间,从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来说,是领域性、归属性最强的住宅外部空间。
为了营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单元入口、单元标识等建筑构成要素的设计来突出体现住宅不同的识别性,让居住在本单元的居民感受到强烈的
归属感。
首先应当采用突出的单元入口造
型,这可以通过造型设计、采用肌理变化
的装饰材料和强烈的色彩来实现。
或选用
形式、色彩突出的建筑小品、告示牌、信
报箱、灯具小品作为各单元的入口标志。
同时在近宅的宅前场地选用与宅前小路
不同的铺面,强调道路空间与单元入口空
间的变化。
通过个性突出的各种标志性的
点缀来强调单元入口,在宅前道路的引导
下可以使人明确地意识到进入到单元入口处,并通过色彩、材料、形态、标识等来判别不同的居住单元,对于加强近宅空间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性非常有利。
青岛湖光山色居住小区的单元入口就是采用了颜色、体量变化非常大的手法来突出住宅的入口,强调家到了(如图)。
3.2 近宅空间场地、设施配置
住宅的近宅空间还是居民的邻里交往和家务活动的常用场所,比如对简单的家庭用具如抽油烟机、自行车等的修理、擦洗,照看小孩子玩耍,下班放学时临时停放自行车,取信、取奶、买菜回来短暂休息,夏季乘凉,聊天下棋等。
因此在宅前单元入口通常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场地,即保证进出单元的人出入顺畅,又可以让在此空间范围内活动的邻里能够享有舒适的空间场所。
一般在单
元入口的一侧,在宅前道路与住宅楼之间留出一块铺面场地,场地与住宅之间应通过绿化来界定清晰的界限范围,可以用灌木、花墙来进行界定和隔离,也可以将场地周边直接做成花坛,花坛护栏做成居民休息座椅。
在场地中也可以种植花卉或放置一些环境小品来活跃气氛,场地与宅前小路相连,可以通过铺面变化或高差变化来区分道路与场地的不同区域。
在近宅空间场地的具体设计中,首先应保证一定面积可以放置一组桌椅,并可以临时停放俩三辆自行车,还应设置一些服务设施,如休息座椅设施、照明灯具、信箱、奶箱、告示牌、
景观小品、垃圾箱等(如图)。
这些设施体量宜小,并且造
型风格、材质、色彩等应与
住宅入口标识、住宅建筑本
身和宅前绿化的布置相协
调,体现一定的单元建筑风
格特点。
灯具宜选用地灯,
既可以保证夏日晚上居民户
外纳凉休息的照明,又可因地灯照射范围小的特点不会影像到住宅底层住户的休息。
如青岛湖光山色住宅小区的近宅空间设计中,在宅前通道俩侧设铺面和居民休息的座椅,在高低错落的地形之下,后面的住宅底层与场地被分割开来,住宅建筑成为宅前场地的衬托背景,所有场地上的设施从尺度、材质、色彩方面都与身后的住宅相得益彰。
这样在许多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都可以见到这样的画面:三俩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手中或织毛线或忙着其他家务活,身边几个刚学步的幼儿在一起嬉戏玩耍,大人们则边干活边絮叨家常,不时照看一下身边的幼儿,碰到有进出住宅的邻居,也会停下脚步聊上几句,邻里关系便在这不经意间的交流中日渐密切。
因此通过宅前场地和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可以为居民提供宅前各种生活的便利,也是促进达成良好邻里关系的催化剂。
3.3 底层住宅避免外部视线、噪音干扰
住宅近宅空间是供同一栋住宅居民共享的亲切的公共空间。
作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人们活动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同时这部分空间与住宅底层毗邻,因此又会对住户产生视线的干扰,在设计时应当注意尽量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种干扰。
一般可将住宅底层地平抬高过外部人员视平线,使外界的视线不能随意望进室内,可以将视线干扰的问题减少到最小。
有时甚至将底层抬高半层,在北方可以利用这部分空间做出半地下室用于自行车库或住户储藏用房。
在南方,为了避免户内潮湿底层架空的做法更多见,这都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外部视线对户内的干扰。
同时在南向给底层住户留出宅前小院,通过将公共用地与住宅室内居室保持一定空间距离来减少视线、噪音干扰。
宅前小院由住户自己进行一定的处理,如设置矮墙、镂空栅栏、篱笆等,或在宅前庭院中种植一定的绿化,进行视线阻隔。
也可以在底层住户的南向阳台和直接入户通道的建筑设计方面做文章,如采取俩侧入口台阶而非直接对着住户室内居室的直接入户通道,或在底层阳台设计做扩大面积的处理,既给底层住户提供较宽阔的室外活动灰空间,又可以在阳台栏板
的设计上采用较亲切的设计手法;既做为
底层住户的内外分界线,又可以作为近宅
空间活动场地的背景依托,成为一条清晰
地界定私人领域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背
景矮墙界限。
而在北向则一般将宅前小路
或宅前场地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并在俩
者之间进行绿化来减少视线和噪音对底层
住户的干扰。
我们调研的湖光山色居住区
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实例(如图)。
这部分绿化采用高、中、低相结合的方式。
在住宅建筑实体墙面至道路或场地铺面之间的范围内一般通过铺设草坪来提高绿化率,沿宅前道路或场地边界种植一定高度的灌木,高度一般相当或略低于外界活动人群的视线。
灌木和草坪的高度都不影响底层住户的光照,而且灌木可以界定空间,并在视线穿越上形成一定障碍,对于减少住宅底层视线、噪音干扰很有利。
如果是南向住宅入口,还可以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夏季成荫、冬季又不遮挡阳光,与草地、灌木相得益彰,在视觉感受中形成丰富的绿化层次。
4 小结
住宅近宅空间是本单元和邻单元居民使用的单元领域空间,在设计中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可以促进设计满足不同的居民的需要,达到设计真正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在这小小的空间内为同单元或同住宅楼居民碰面、停留、交往创造机会,使之具有适用性并且具有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是创造和谐居住环境的有利因素。
居住区调研报告
调研人;张洋袁明倪千里
周恒王涛
20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