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写作情感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写作情感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写作情感培养之我见【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往往还没有从小学生作文框框了摆脱出来,一篇作文里总有平淡地叙述,没有流露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感情。

这是我们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我们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也常常有此抱怨:”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作文的学生好无奈,苍白无力常平述,真情实感又何在?”我认为关键是我们教师,我们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文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感培养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

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复而变成一种本能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深入发掘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课本,乃上课的根本,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知识载体。

语文课本上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凭借。

1、分析人物形象,以人育情。

人物形象是作家塑造的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体现了社会上某一阶层或类别的人的共性的典型形象。

人物形象本身带有作家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载体。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领会文章意境,以境育情。

意境是抒情文学作品中情与景的有机构成,是作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抒情篇章,展现了一幅幅既具有高度典型性又蕴含普遍社会情感的意境,是孕育情感的不竭源泉。

3、剖析文章义理,以理育情。

义理指文章的内容和道理。

以介绍事物特征、构造、性质及道理为内容的说明文和以发表看法观点为内容的议论文,在课本中都占有大量篇幅。

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所介绍的事物特征或道理,理解作者所持观点和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当然也有利于培育学生对科学、对真理的热爱之情。

4、品味语言文字,以文育情。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外壳,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

课本所选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法之规范,词句之准确,表现力之强,均堪称典范。

读书要”披文入情”,这“披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文字,达到动情、生情,再抒情的地步。

品味语言文字,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褒贬色彩的词语。

这些词语饱含作者的爱憎之情。

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那些意蕴丰富的词句,它们常常是作者内心的告白,灵魂的呐喊,真情的流露。

读懂它,才能使学生领悟作品,领悟真情。

最后,要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这些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解读它,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还可以培育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品味语言文字要学以致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炼字炼句,不仅要做到词句通顺,而且要词句传情。

第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作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观察习惯和思维品质。

”观”是看,”察”是体察,即用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以及用手指进行触摸。

学生看到观察这个词,往往想到的就是用眼睛看,其实观察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才能把事物观察清楚。

经常训练眼睛的观察力,就能很快的把身边的或者比较远的事物看清楚、看仔细、看全面,这样写文章的时候,事物的”形状、色彩、状态”就会在你的眼前出现。

例如,我们面前有一只瓷茶杯,如果用眼睛观察就可以这样写:”这是一只白底蓝花的瓷杯,杯口有盖,杯子的旁边有一个耳朵状的手柄。

杯子上部印的是一圈蓝色的如意花纹,中部印的是两条戏珠的蛟龙。

”如果加上手的观察,我们还可以这样写了,”当我捧起杯子的时候,我才感到杯子的重量。

原来,杯子里还盛着水,而且,这杯水很烫,很烫,我必须左右手不断地交换着拿,才不致烫手。

”加上鼻子的观察就是:”掲开杯盖,立刻一股龙井茶的清香扑鼻而来。

”这时你如果自然的喝上一口清茶,就又可以填上几句:”我张开嘴,细细地喝了一口,让微微带些苦味的茶水先抿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咽下。

渐渐地,苦涩散去,一股甘甜涌上心头。

”你看,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文章就会写得这样生动而具体。

第三,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作文无素材,就等于愚妇无米,炊就更难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摘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深入生活、广开文源。

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做好记录,写下感受。

引导他们进入多彩的生活,这样不仅能开阔眼界,增加其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提笔表达的欲望,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

如:我校开展”预防甲流,珍视生命”活动,我就利用班会课进行预防甲流宣传讲解,让学生了解甲型h1ni流感的来源以及危害性,告知生命是脆弱的,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懂得珍视别人的生命。

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从身边的事观察了解,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改变了过去看到题目皱眉头、咬笔头,无话可写摇着头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四,改变我们的写作教学方式。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写法指津、佳作示范的教学模式。

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也都是紧紧围绕着中、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和评选出的考场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展开的,我们常常通过近几年的中、高考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的分析,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中、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得到评卷老师的认可获得高分。

我们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要追求形式的新颖,开头用题记,引格言,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或现象引入,采用日记体或书信体,开头结尾语言要有文采,用排比句段或比喻句段,行文中每段的开头有中心句概括,要注意不时地展现话题,以便让评卷老师知道你一直紧扣话题,等等。

学生作文的生命--真情实感也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教学的这种急功近利也就促使学生为了向这样的作文”看齐”,只得凑一些华丽的语句显示文采,发一些深刻的哲理提高立意,列几句名言,排几个典故,写几行诗词展示才识。

这样七拼八凑写出的作文,又怎么会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呢?因而,要改变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写作要诉诸实感,抒写真情,追求真善美,以平实质朴为文,坚决屏弃虚情假意、空话套话连篇的作文,学生只要在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要积极鼓励,予以充分肯定。

第五,自由表达,抒写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一直倡导学生进行”随笔化”写作,随时、随地、随形、随意地去写。

内容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

他们可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人间的至爱真情、生活的酸甜苦辣;可用说明的文字描摹美丽的校园、勾画温馨的居室;可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自然界的万千物象,抒发内心的独特情感;可用议论的形式发表他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人生真谛的严峻思索;可用诗歌讴歌人生最美好的最感人的一刻;可用日记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限章法,不限首尾,真正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作文花样倍出,内容丰富多彩。

这种随笔化的写作丰富了作文的选材,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生的点滴感受,是对真情的自然抒发,是对生命的热爱追求。

第六,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

其二,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

恰当的评语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门径,又能通过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其三,褒贬适度,注重鼓励性。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作文评语后都有成功感。

其四,评语要有亲切感。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

我想,他所指的”个人磋商”,大概不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作文评语”这一形式。

学生在接受知识或评语时,有情感参与,是有选择的。

如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

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读着仿佛觉得老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认真动手改。

在评改形式上,变”一人读一人评,优劣褒贬一人定”,为”个个读者觅佳篇,篇篇作者有知音”。

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进取心强的特点,学生在互相传阅过程,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肯定他人的好文采、好构思、好品行、好习惯,互赞互学,互促共进。

这样,教师与学生群体对习作中的闪光点,将会有睿智的发现、热情的赞许和精当的评点,能使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潜力,欣赏到自己智力活动的成果,在愉悦中激励追求,鼓起奋进的风帆,钟情于习作这片充满温情的舞台。

总而言之,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