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如何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如何

1.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如何?答:移情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一自己我决制和自我敏感这一水平开始的。

处于个体水平的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能去分子我与他人不同的需要和情感,能感到他人的情绪状况并唤起自己的想关经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社会水平的儿童,能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逐渐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什么?答:人类个体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的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

发展的速度、方向、成都等方面都表现多样化。

就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破浪型向前推进。

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衡的发展。

到了老年期则表现出各方面的下降趋势。

就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个体内部不同的组织系统、不同的技能特征的发展也各不相同,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3.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答:刺激丰富化原则;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区配原则;形式立体化原则;空间渗透式原则。

4.试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识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5.简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答:记忆策略在幼儿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学前儿童开始使用复述策略,但是他们表现的复述过程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他们的复述行为要到6岁以后才会对他们的记忆产生影响。

复述策略的使用同样可以在很小的儿童身上发现,不过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语义组织,这是因为他们还没建立高度概括的、逻辑意义的概念网络。

精细加工策略出现较晚,一般出现在11岁以后。

6.如何理解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与评价间的关系?答:自我意识情绪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情绪,包括对自己的肯定和对自己的否定。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都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受成人评价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断给孩子价值和表现上的反馈,幼儿倾向于失败时感到惭愧。

如果父母关注如何改进儿童的表现,幼儿则更多地体验到一种适度的,更具有适应性的羞愧和内疚。

7.简述遗忘的干扰说。

答;遗忘的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

8.幼儿口语发展的特征是什么?答: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掌握全部本民族的语言;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初步掌握语法。

我国幼儿能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9.简要说明幼儿有意运动的特点。

答: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肌肉运动,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的主动的运动。

10.什么是气质发展中的“掩蔽现象”?答;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

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11.学期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三个阶段: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从知觉概括向思维概括过渡阶段;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能力发展阶段。

12.简述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答:幼儿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幼儿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1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答: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关系。

1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答:奥苏泊尔认为,在新学习的材料正式呈现之前,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引导性材料比新学习的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能使新的学习清晰明了。

这些引导性材料被奥苏贝尔称为“组织者”,它充当了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

由于这些材料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

15.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诶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分别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11、12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1.12~17.18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案,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6.简述3~7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答: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

无意想象为主的表现有: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主题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内容零散无系统;想象过程易受到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另外,这时期的儿童有时混淆现实和想象。

17.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A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特别是知觉恒常性和空间知觉,更和经验密切相关,而经验的积累主要靠记忆。

B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初的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区分。

C儿童学习语言靠记忆,记住声音的语义,焦急时对句子的理解和连贯性的保持也需要记忆。

D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忆影响,记忆使儿童积累一些情感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情感丰富起来。

意志行动离不开记忆。

18.简要说明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答:A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B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

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19.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可望获得哪些收获?答: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里方式;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20.简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到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21.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如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

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惑条件,才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到达一定目的。

22.学前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再不愉快的时候也不哭;孩子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行为有所不同,在父母之前较少克制,而他人面前时就有所克制;委婉的表达。

23.简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

4~5岁幼儿的心理较3~4岁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如下: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能够遵守规则、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24.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幼期,观察持续性时间段,其与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关系、对象总体。

25.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A稳定性。

根源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到经验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过程。

B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C稳定性和可变形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6.简述儿童听力保护和培养的方法。

答:A避免噪音污染。

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儿童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利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B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C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儿听觉。

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27.简述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占优势;幼儿的记忆、情绪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味、触与平衡觉等。

28.简述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1)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与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即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且用意志努力去保持注意。

必须对儿童有一定的注意的要求。

(2)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成人提出问题,往往能够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使幼儿有意地去注意某些事物。

(3)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29.简述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

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