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商贸物流日益成为影响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发挥外向型经济,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成为西安发展的重要措施。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立项标志着内陆城市成为“沿海地区”,改变了西安的对外贸易环境,使港口服务功能进行延伸,促进了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让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市场进行大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历程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沿海城市依靠国际航线和海岸可以建海港、开拓国际市场,古代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也开拓了亚欧国际市场,海洋和陆地都可以开拓国际市场;西安虽然不能“搬”到沿海地区,但是国际性港口可以建设到西安。

西安拥有良好地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依托亚欧大陆桥中通道可以建设“国际陆港”,沿海建海港、内陆建陆港,同样可以开拓国际市场。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是2008年4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以现代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

2009年10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

园区规划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园区分为八大功能区: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居住配套区、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

作为以现代商贸物流为突出产业特色的省级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将沿海的港口口岸服务功能内移至西安,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基础设施平台。

实现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式联运的功能叠加,便捷、高效运转,从而有效发挥西安的交通枢纽优势,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大物流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聚集和提升,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城。

西安国际港务区从联系立项到省市支持、重点发展,共经历了三个发展时间阶段:雏形发展期、基础发展期、战略机遇期。

1. 雏形发展期(2004年4月5日—2005 年8月10日)2004年4月5日,在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清云,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带领下,西安市政府与上海市政府在西安就双方合作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事项举行会谈,形成会议纪要,同意双方联合组建“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调研协调小组。

2004年6月7日,西安市政府成立“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领导小组,西安市副市长李雪梅任组长,市商贸委主任蒿芒喜、灞桥区长何元任副组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陆港项目——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文立项。

2005年6月30日,陕西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袁纯清亲自带团前往上海协商“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问题,并与上海市取得共识,举行了上海西安共建“西安国际港务区”协议正式签字仪式。

2. 基础发展期(2005年8月10日—2008年6月5 日)2005年8月10日,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选利、常务副主任张双阳,带领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全体员工接受开发“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任务。

2005年12月13日,西安市政府批复同意“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由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享受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2006年1月,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总体规划咨询报告》《西安国际港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西安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组论证。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一期控制性规划。

2006年3月14日,西安市灞桥区委办公室正式成立“灞桥区‘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何元任组长,于小鹿、贺登峰、赵志金、刘军才、阮波、陈选利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由陈选利同志兼任。

2006年8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将“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原则同意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内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 型)。

2007年12月13日,西安市灞桥区政府颁发了《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关于成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正处级)的通知》,西安市灞桥区政府成立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该管委会接替了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的全部工作。

西安市政府成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后该“管委会”更名为“西安市灞桥区北部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工作,服务“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

3. 战略机遇期(2008年6月5日—至今)2008年6月5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副市级机构,韩松副市长管委会主任;在韩松、强晓安的领导下“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控制规划面积调整到120平方千米,开启新的发展历程,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为陕西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1年6月17日,在西安欧亚学院成功召开了由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陆港研讨会”,为我国陆港学术研究和陆港的建设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013年11月28日,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首趟开往中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运行。

2014年5月16日,在西安“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成立,推选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为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第一届会长单位,充分体现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内陆港行业的影响力。

2014年底,“西安港”的国家代码(61900100) 和国际代码(CNXAG)获得认可并启用,使国际陆港正式走进了国际运输机制,开创了陆港获得两个代码的先例。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支持西安建设国际陆港”。

西安国际港务区被写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首部纲领性文件中。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西安国际港务区是大型中转海港在内陆地区的支线港口,是国际海洋运输向内陆地区的延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欧大陆桥中通道国际运输的中心站点;是陕西省铁路、公路运输的中心枢纽,辐射西北地区;是陕西省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货运中心,它承东启西,是中国陆路通往中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的重要节点。

1. 发展定位和产业方面(1)建设理念和发展定位不清晰。

2011年9月24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启航国际内陆港复兴丝路大物流——2011•欧亚经济论坛——新筑欧亚大陆桥”主题活动。

通过与新亚欧大陆桥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陕西、西安的区位优势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交通枢纽节点作用,推动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合作发展。

新筑欧亚大陆桥这个名称就此叫开,但是这个称谓中“新筑”一词的含义有不妥之处。

其一,“新筑”是西安市灞桥区的新筑镇,西安国际港务区是省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为灞桥区新筑镇打广告,无号召力、无国际地位,对口体制混乱无人才建设、无资金支持。

其二,“新筑”也有重新铸造,重新建设的意思,陇海线、兰新线、北疆铁路已经开通,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已经开关,不存在重新建设的问题。

体现出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建设中理念不清晰。

(2)产业结构不完全合理。

建立西安国际港务区,不仅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运进、运出西安的外贸货物,而是要将其作为发展陕西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动机。

西安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个开发区是强劲支持未来西安快速前行的动力板块。

西安国际港务区依靠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技术创新力,成为西安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载体的先行者。

自2011年西安华南城建成运营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园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使得其不是物流园区只是开发区、商贸区,其产业功能与西北轻工批发市场相似。

换一个角度讲,西安国际港务区就是西北轻工批发市场的“升级版”,其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进行物流集散,距市区中心较远,与市商贸业、工业、外向型服务业不配套,未能有效的依托西安市场。

西安国际港务区对于开发西安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不明确,不清楚要挣谁的钱。

西安国际港务区与西北轻工批发市场相比,西安国际港务区距市区中心较远,与市商贸、工业、外向型服务不配套,只能依靠铁路线面向国际市场。

而西北轻工批发市场地处市区二环,依托西安东站进行商贸物流,交通便利,经312国道辐射区内经济,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表1 西安国际港务区与西北轻工批发市场对比我国开发区始于1984年5月。

第一代开发区以优惠政策为主、吸引各种投资的开发区;第二代开发区以某些产业或某类企业为主的开发区;第三代开发区以产业价值链或产业集团原理构建的产业园区;第四代开发区是开发区加物流园的园区,如上海临港新城。

现阶段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属于包含商贸区和住宅区的第三代开发区,其并不是以物流园与商贸区为一体的第四代开发区。

而开发区和物流园一体化符合企业投资和贸易发展的经济规律,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被誉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从目前对西安经济的现实拉动作用看,“五区一港两基地”各具特色。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靠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型服务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依靠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大型仓储、运输、商品流通,建设中国现代物流业示范园区,陕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全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是以轻工业为支柱产业,从功能上讲仅仅相当于西安西北轻工批发市场的“升级版”,未能发展成为现代商贸物流业为特色的产业形象。

五区一港两基地中其他开发区均以找到与其发展配套的支柱产业,形成利于发展的模式。

例如,西安曲江新区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为支柱,整合西安城市文化资源,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的现代城市新区。

表2 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基本情况表西安陆港应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平台发展国际贸易,依托陆港大进大出的国际物流资源优势,在港口周边地区形成临港产业区临港工业企业集群的大产出和大运量为海港提供充足的货物资源,临港服务区的优质现代服务集群为海港聚集经济腹地的货物资源,形成“依港设区、以区养港、区港联动、建港兴市”的良性发展模式。

只有商贸区,没有陆港临港产业区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的现状。

(3)区域物流水平未普及。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面向辐射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区内进出口贸易只有西安一极,有些县级单位进出口贸易额至今为零。

201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为147.99亿美元,其中西安市为130.1亿美元,占其总量的87.9%,说明其他陕西九市进出口总额只有约18亿美元,更不说距离更远的天水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