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及其现代解读
——《国学名著导读》论文
摘要“可欲之谓善”,善是以“仁义礼智”四德所表征的“人性”,即“可欲”的内容;国学文本中对为善之道的论述劝人向善,以至善为最终追求;性善论在当今社会有了更新的解读,在道德方面,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易造成片面价值观的形成,在法治方面,性善论易于造成政治监督机制的缺失,且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善为善之道现代解读道德法治
一.何谓“善”——儒学中的“可欲之谓善”
《孟子·尽心下》中提到:“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而深入研究“可欲”一词,发现其并非解释为人的各种功利性“欲求”,观其在宋儒张的《癸巳孟子说》卷七中被论述为:“可欲者, 动之端也。
盖人具天地之性, 仁义礼智之所存, 其发见, 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 所谓可欲也。
以其渊源纯粹, 故谓之善。
”我们可知,“可欲”即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端”所表征的“仁义礼智”,所指即“人性”。
孟轲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善是本心,“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即孟子相信人性本善。
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仁”作为古代主流文化中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
以仁为首的“仁义礼智”是人唯一直接“可欲”的内容,成为中华古代人文的主流价值方向。
孟子继而将“可欲”谓为“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者皆为“善端”,认为人与禽兽的主要区别是对善永恒的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圣人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的性善论将向善之心理解为本能的“良知”、“良能”,言之:“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为孔子“为仁”找到了人性基础,确立了孔子开辟的方向的形上学基础。
儒家善将“善”与天道本性相结合,以仁礼释善,而此后,宋明理学家以天道阴阳为善,明清启蒙思想家将善解释为“中”,着重人欲,虽然对善的解释存在差异,但终究以人我和谐作为目标与追求。
二.国学文本中的为善之道
1.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何谓“至善”?即至高的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两种功业的完美结合。
何谓“止”?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大意是有了前进的目标,就可以心定修身,学得圣人之道。
2.“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北大校训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兼天下之德也。
”以水喻善,“天下莫柔弱于水”,但其泽被万物且不争名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厚实广博,容载万物。
这里的“善”与“德”同义,是道家中“道”的具体评价,也属于儒家中“可欲”的范畴,北京大学以此作为校训,必定也是希望其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性,如水之淡然,如地之宽厚。
3.行善、劝善
荀子的《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小的善行便拥有良好的德行,最终具备圣人之心。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
”(《东岳大帝宝训》)也都希望能劝人积善。
古代哲学中也认为“善养浩然之气”,对善的漫长追求也是修身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亦即“闻道”。
修身以齐家,尔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言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崇其政治理想——实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论述。
三.“善”的现代解读与追问
1.“善”的思想运用于当代道德研究而产生的问题。
第一、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方面,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会让人走入误区,过度自信,对自己错误定位,不注重后天修身的过程,以致误入歧途。
孟子提倡的善的论述,在性善和善的养成方式上都是臻于完美的,但同时,他所思考的不仅仅有自我修养,还有道德推行,外界的传统政治等诸多阻力也不利于道德的推行,不能过于理想化的理解性善。
另一方面,有些学者也认为,儒家以伦理观念非“劝善”,而“诱善”,在民众内心形成一套伦理标准,在此标准下,人们不断实践伦理,以此作为自己的向善。
但现实中,这种拘束式的文化影响了个性的塑造,而重复了共性,被家族人格吸附,造成人格的非独立性。
第二、片面化的善恶观点
现实社会中,有“善”必有相对的“恶”,如何辨别善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曾经出现的以“喜乐”为评判的标准明显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有人将善至恶划分为六个层次:无私利他(最高的善)、为己利他(基本的善)、单纯利己(最低的善)、纯粹害己(最低的恶)、损人利己(基本的恶)、纯粹害他(至恶)。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舍己利人是“善”,善有明显的利他性。
无机心的“乐善好施”但如果对象不对,也会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这样究竟是纯善还是无意的恶?利他并非义务,尽了非义务也并不是都成就了善行。
同时,舍己与牺牲本身不是善的,只是在利他的大前提下才是善的,舍己利他只是对利他主义的一种夸大。
所以,将善恶纯粹视为客观品质的观点是简单、片面、形而上的。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公意为善,是架构在社会体制、道德、法律、大众认同上的价值观。
2.性善论对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一、性善论与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
儒家的观点表达了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态度, 相信人都是可以为善的。
但某些情况下,这些观念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吧社会主要调控机制视作仁心自觉与道德自律,忽视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所以需要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古代文化中人性善占据主流地位,以致中国社会长期具有德治、人治主义,缺乏社会防恶的社会监督机制。
脱离制度力量与法律约束,“善性”导致民众对权力制约的“惰性”,易发生诸如官员腐败、以权谋私、
贪污受贿等问题,可见,对于人性善的盲目乐观是不可取的。
第二、法治和德治的选择性问题。
先秦法家强调法治的权威地位。
商鞅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依法治国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儒家推崇“仁政”,构建了“善”的价值体系,将到个观念归于“善”的统治,“为政以德”,“德主刑辅”,虽然孟子也提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但仍旧突出表现道德越位成为法学领域主人,侵犯了法律的个性。
以德治国并不是对法治的否定,在当今社会,应该提倡德与法治相结合,强调在加强法治的前提下实行德治。
道德的本质是劝善,优秀的法律惩恶扬善,依靠法律打击罪恶能强化公民正确的道德评断,提高扬善自觉。
失去德治,完全诉诸法律,绝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样,只依赖道德评判,将政治完全建立在对人性善的假设与期待上,也不可能实现。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道德起预防作用,法律做约束,德治法治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