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概况
GDP的意义:潜在GDP—充分就业时、机器设备得到充 分利用时的GDP,它与实际GDP的差额可反应失业情况, 或资源的配置状况;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就是经 济周期。前者大于后者,衰退或萧条;前者小于后者, 繁荣或过热;二者一致,经济正常。
4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2.宏观经济学流派及其争论
7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三个市场与宏观经济分析:
原理:各个家庭与厂商决策的总和就是宏观经济总量, 因此,可以通过三个市场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基于这 一认识,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就是这三个市场上作为总 和的厂商与家庭的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政府的 作用。
创新:以微观为基础分析宏观问题,把宏观与微观联结 为一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分割开来,这是当前宏观经 济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斯蒂格利茨教材的最大特点。
1.1 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economic growth & economic
cycle—两个相关的问题:都用GDP来衡量,实际GDP 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实际GDP的波动即是经济周期。
二者都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有关:经济增长包括产量达
到或产量扩张而超出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周期则是产 量围绕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上下波动。
2.1 共识与分歧 经济学家的共识: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业水
平高;物价稳定;增长迅速。 经济学家的分歧:两大问题——一是对失业、通
胀、增长与周期原因的解释。深层原因是对市场 机制认识的差异;二是对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认 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5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2.2 流派与纷争
3.4 结 论
三个市场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宏观经济学借此 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12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4. 劳动市场分析:工资粘性的原因
4.1 劳动市场的中心 工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工资如何决定与变动 4.2 是否有自愿失业的存在 4.3 对工资粘性的解释 制度原因:工会力量、隐含合同、政府法规 效率工资理论: 价格水平变化:
0. 宏观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croeconomics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
经济学博士 范王榜
Email:
1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0 定义:宏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 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字的变化,如总的失业率、通货 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斯蒂格利兹,约 瑟夫
《21世纪经济报道》连载(经济评论版) 3,Milton,弗里德曼;Rose,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
印书馆1982年版,2000年重印。 4,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古典经济学—斯密至凯恩斯之前所有经济学说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本人及其分支学说
凯恩斯本人学说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增长理 论 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产权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米塞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8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3.1 劳动市场
劳动的需求:所有厂商愿意雇佣的劳动 劳动的供给:所有家庭愿意提供的劳动 目的:研究劳动市场以说明就业的决定,即失业
的原因。 劳动市场的关键:工资的决定机制,这是新凯恩
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重大分歧,由此决定了对 失业的解释不同。
9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1.1 主要问题:
失业 unemployment—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 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国际劳工局定义)。三个条件: 有劳动能力、愿意而且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工作。
通货膨胀 inflation—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物价派定义 与货币主义经济学的货币派定义,前者据上风。
2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13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4.4 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证明了工资的调 节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增加工资的可变性: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 失业保险: 增加总需求:
14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供课外阅读书目
1,张五常:《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张五常:《经济解释》网上下载(使用搜索引擎);;
3.2 产品市场
分析工具: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目的:假定工资不变时,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如
何决定均衡的GDP与价格水平 3.2.1 总供给曲线 3.2.2 总需求曲线 3.2.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3.3 资本市场
资本供给:由家庭储蓄决策决定 资本需求:由厂商投资决策决定 前者偏重于总 供给分析,后者偏重于总需求分析。
3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1.2 基本指标:GDP及其计算
GDP与GNP
GDP的计算方法:最终产品法;增加价值法;收入法。
其它国民收入核算指标:国内生产净值(=GDP-折 旧);人均GDP;生产率(=GDP÷工作小时之和); 名义GDP(=实际GDP×价格水平)
6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IS-LM模型:70年代之前,宏观经济学一总需求 分析为中心。
三个市场框架:70年代之后,重视了对总供给 的分析,形成了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为中心的 分析框架。
在经济学家眼中,人们带着不同的帽子:他 们通常是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劳动市场上的工 人,以及资本市场上的债务人或债权人。P.16
3.1 劳动市场
微观与宏观的分析差异:前者分析个别厂商与个 别家庭如何决定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后者以前 者分析为出发点,分析的中心是总量平衡问题, 当劳动的供求总量平衡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能否均衡的关键:工资决定机制,新凯恩斯主义 与新古典学派的分歧。粘性还是伸缩性?是否有 失业
10
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