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指导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区分度高,能有效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考生答题时要谨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所谓“三大纪律”是指: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三大纪律”涉及阅读的思维流程及答题的规范,它应贯穿于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始终,本文主要谈谈这一题型命题的“八项注意”,那么,针对不同的文本,命题人可能的命题视角有哪些呢?一、探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
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创新示例】(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章望之字序欧阳修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日:“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
”予为之字日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
……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
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
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
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
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
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
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
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笔者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文本有删节,下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
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
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联系课内外相关知识点。
[参考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
二、概括主要情节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创新示例】(江苏省无锡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韩愈君讳适,姓王氏。
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
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
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
一见,辄戒门以绝。
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
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
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
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
”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
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
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
君日:“狂子不足以共事。
”立谢客。
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
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
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日:“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
”君日:“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
”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
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
”诺许,白翁。
翁日:“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日:“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
”行其谋。
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日:“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
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三、概括形象(性格)特征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
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
(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
(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
(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
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
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创新示例】(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曾巩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
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
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
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
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
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
”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
家故寒也。
学为士,自君始。
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
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
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
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
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
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璃无罪释之,类如此。
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
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
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
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
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
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弄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
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
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
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
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
[参考答案]①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②为政灵活,便宜行事;③多谋善断,秉公断案。
四、提炼作者观点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对于议论类文章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
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创新示例】(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答刘正夫书韩愈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
”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日:“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加以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
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才远。
[参考答案]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创新示例】(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出身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②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③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下苍生。
六、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创新示例】(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期中调研测试)送方希则序欧阳修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