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及影响2016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203614090 徐应运指导老师:史宏伟摘要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革新和实践的诗人,从初唐到盛唐的诗风发展转变中是一个不可避过的存在。
他在《修竹篇》中标举风骨,力倡兴寄,批评了齐梁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开风气之先,为唐代诗歌繁荣开辟了道路。
《感遇诗》是充分实践陈子昂的“风骨”“兴寄”,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许多弊政,表现对人民所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激情和深深的感慨。
这组诗歌“风骨”“兴寄”兼备,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陈子昂,兴寄,风骨,《感遇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陈子昂是在初唐四杰之后更加鲜明坚决的反对初唐盛行的齐梁诗风,并且在理论的革新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朝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1]这是对陈子昂对唐代诗歌由初唐向盛唐转变做出的贡献表现了极高的赞誉。
在当时陈子昂不是一个闻名天下的著名诗人,他的光芒被沈宋、杜审言等人掩盖住了。
但是陈子昂彻底否定宫廷诗,反对齐梁诗风的靡靡之音,提出了一套改变唐诗诗风的诗歌理论——“兴寄”、“风骨”。
使唐诗风气为之一变。
一、“兴寄”说的内涵与其在《感遇》诗中的表现陈之昂的诗歌理论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五[M].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1]这篇序文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纲领,他对五百年以来文风“彩丽竞繁”风雅不做的痛心疾首,标举“风骨”“兴寄”,希望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达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风。
“兴寄”不是一般的要求诗歌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而是充分展现诗歌的艺术的本身的特点,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审美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且从中感受到充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兴”,就是指抒发自己的感情,即通过自身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感悟来兴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寄”就是寄寓,即通过诗歌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寄寓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
“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寄托。
陈子昂认为五百年来诗风颓靡的原因都在创作中“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他反对诗人创作中只讲究华丽浮夸的辞藻,而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寄托。
陈子昂是“兴寄”的提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我们可以通过陈子昂的诗歌作品来看“兴寄”的实践。
例如《感遇诗》是陈子昂慨叹自身遭遇和关心时政的诗歌系列,是“兴寄”最好的实践作品。
如《感遇》之三直接描写了军队在边塞的遭遇: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
[2]这首诗作于陈子昂第一次从军征讨叛乱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诗人来到西北边塞看到的景象:远看西北边陲,道路破败不堪连古时的道路也已经荒废了,边关的堡垒巍峨险峻,但是士兵奋战而死却暴骨荒野。
漠南的狂风卷起滚滚沙浪,遮住了黄昏的太阳。
只看见士兵为国奋战而死,而塞上留下大量孤苦的人却得不到抚恤。
首句指出西北边塞道路荒废不堪,连原有的古道都已破败讽刺了当政者不重边防,不修边备。
第二句虽然赞叹了边关堡垒的巍峨坚固,但是随后又指出了士兵战死沙场,暴尸荒漠,死无全尸的悲怆景象,暗示了边疆虽然拥有巍峨坚固的堡垒但是武后朝廷用人不明、将帅无能、军备不良、士卒不精,致使大量大唐士兵“暴骨无全尸”。
第三、四句,描写了西北大漠凄凉荒芜的景象加上诗人[1]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31.[2]前面所见,不由联想到了汉时西北大军在此地与匈奴交战失败后的景象是不是与眼前景象一样。
表现了诗人对由古及今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士卒的无限悲伤。
最后一句的目光由战死沙场的士卒转移到了因为战乱而孤苦无依的人的身上。
这些孤苦的人可能都是因为战乱而孤苦,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国家的体恤,直接谴责了当政者的无情冷酷。
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战争后的景象,抨击了武则天不修边备,不任贤人,不能阻挡突厥的侵扰致使士卒牺牲,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表现了对广大遭受战乱的人们的同情。
再如《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1]这首诗中诗人列举了两个鲜明对比的历史典故:乐羊和秦巴西。
乐羊是一个为了军工,忍心吃掉自己儿子肉羹的人。
骨肉之间的感情到可以薄离到如此,这种人怎么可能忠于别人的?秦巴西因为怜悯孤兽私自放掉了国君的猎物,被重用为国相。
一个对孤兽都有怜悯之心的人,必然会忠君到底。
这看起来是一首平淡的咏史诗,其实是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陈子昂有感而发的:当时武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杀害大量宗室子弟。
在大规模屠杀中,许多无辜的人被杀害如太子弘、太子贤和李孝逸等。
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抨击武后滥用酷吏淫刑杀害宗室。
《感遇》诗的创作时间纵跨武后一朝,诗歌的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和广泛的反映。
《感遇》的每首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深居观群动”讽刺了世人为了名利,极尽诬陷欺诈、蝇营狗苟的丑态和诗人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
“圣人不利己”篇痛斥武后搜刮挥霍民资民膏大量建造宏伟浩大的庙宇,崇尚佛教愚弄民众。
“圣人秘元名”揭露谶纬之学的欺诈,讽刺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
“呦呦南山鹿、“蜻蛉游天地”篇抨击了武后朝廷任用小人,大兴冤狱,残害无辜,实行恐怖统治;“兰若生春夏”篇诗人托物言志,饱含诗人壮志不酬,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惆怅。
二、“风骨”说内涵与《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风骨”最早是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秀、刚毅等个性特征。
后来刘勰和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将[1]之用于表现文学作品的某些特质。
“风”就是情志,指文学作品中拥有流贯其中,刚直强劲的感情力量。
再来看”骨“就是指文学作品词采精练、条理明晰、内容充实,就是文学作品的骨骼。
所以“风骨”是指诗文学作品通过文辞精炼的语言,条理明晰的结果使作品达到内容充实和充分激越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种劲健清俊,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陈子昂为了反对唐初诗坛“彩丽竞繁”绮艳华靡诗风的需要,特地提出并高举“汉魏风骨”的主张和旗帜。
“汉魏风骨”应该是指“三曹”、“七子”诗文作品的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社会内容与精神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慷慨激昂、气势深沉奔放、语言劲健豪迈、风格悲壮苍凉的艺术特质。
[1]陈子昂的“风骨”就是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骨气端翔”,是说作品应该具有充实的内容和飞动的气势。
“音情顿挫”,则指诗歌作品音韵和感情都要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美。
“光英朗练”,是要求诗歌作品语言光彩鲜明,文辞精炼朗畅,“有金石声”是指诗歌诵读起来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已不只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实际上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陈子昂标举和坚持“风骨”是为了消除唐初诗坛沿袭齐梁诗风而形成的艳丽绮靡,华而不实的弊病。
所以他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诗歌作品应该拥有充足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有力的感情力量。
陈子昂所处的时代,是宫廷诗走向衰落前的最后繁荣的时期,在陈子昂之前,因为“初唐四杰”等诗人的努力革新,唐朝的诗歌风格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新的唐诗风格已经开始萌芽,统治诗坛数百年的齐梁诗风需要革新和改变,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唐朝诗歌风格的发展准备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的范例,不仅抵制了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还为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很好的实践,如其《感遇》第三十五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蓬莱”的诗句就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舍身为民、抱才用世、捐躯报国的壮烈思乡情怀,风格遒劲,气势豪迈,骨气端详。
再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36.[2]彭庆生.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08.这是陈子昂诗歌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这首诗气势雄浑阔大,语言铮铮作响,掷地有声,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
在《登幽州台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这样的诗人形象:一个独自前行,步履维艰,孤独徘徊,环视四野,不遇贤主,难觅知音,报国无门,功业未建而慨然泪下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写于公元697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后攻陷重镇营州。
武后派遣武攸宜率军讨伐,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跟随军队征讨叛军。
武攸宜领军不当,致使大军惨败,在前锋覆灭,国家危难的危险关头,陈子昂请求派遣万人作为前锋击退敌人,但是武攸宜却畏敌如虎,不但没有采纳,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登上古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建的黄金台上,极目远望,想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的君主已经逝去,而现在并没有贤明君主的出现,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在幽州台上俯瞰天地万物,自己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时空之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禁感到孤寂和落寞,悲愤涌上心头,情不自禁流下泪水。
这首诗寥寥22个字,没有浮夸艳丽的词藻,没有雅致的风景描写,只有简简单单的朴素诗句,但是诗人将自己置身于时空之中,站在时间的长河中慨叹古今,感叹“古人”的不在即那些招贤纳士的贤明君主都已逝去和今日没有“后人”的出现后诗人又迅速的回到了永恒无垠的天地时空之间,这使诗人情不自禁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短暂、微不足道,以至于怆然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因为反映的是古往今来都有的怀才不遇,落寞无依的思想感情,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获得时空上的永久生命力。
三、诗歌理论的局限和影响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理论也不是尽善尽美,他的理论也存在这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