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 病 机【目的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一、病机二、病机学说病机学 说基本病机。

本教材介绍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的病机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邪气盛则实)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津、液、阴阳耗伤;虚的病机病后亏虚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多种慢性病损耗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邪气损害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虚 成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实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错 表 (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杂 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真虚假实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虚 (至虚有盛候)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

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实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真 真实假虚 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假 (大实有赢状) 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

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含义: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趋强盛,邪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正胜邪退 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的转归。

2. 邪胜正衰邪胜 正、“亡阳”。

衰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的病理状态。

邪正相持 形成:多见于病之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稽留于一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慢性病证。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正虚邪恋 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病趋好转或痊愈。

转归 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邪粘滞缠绵、难以速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或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运动失常的概括。

表现:主要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和阴阳亡失。

(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阴胜则寒(实寒阴胜则阳病 “邪气盛则实” 的病机和病证。

阳胜则热(实热阳胜则阴病1.阳偏胜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多因感受温热阳邪阳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机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偏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理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胜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热——壮热、面红、目赤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转归燥——口渴、便干、苔黄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2.阴偏胜(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阴阴寒邪盛 阳不制阴, 偏寒湿内聚 阴寒内盛。

胜 阴胜则寒 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转归以寒为主 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

(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含义:即阳虚。

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先天禀赋不足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阳 原因 劳倦内伤 (肾阳为诸阳之本)偏 久病伤阳衰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 白,舌淡脉迟等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 阳虚则寒表现 神疲、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以虚为主(注:阳虚必定以气虚为基础,而气虚则并不都表现为阳虚。

阴盛则寒, 阳虚则阴盛以寒为主,虚象不甚明显;阳虚则寒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2.阴偏衰含义: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阳邪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形成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阴气不足,阴液亏耗 为主,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

阴 久病伤阴 (肾阴为诸阴之本)偏 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火旺(多局部热象)。

衰 表现 颧红升火、消瘦、咽干口燥 阴虚则热(全身热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阳亢(上部或全身症状)。

(注:津液不足是阴虚最主要病机之一。

血虚可出现阴虚的某些表现,但血虚并不都表现为阴虚;阴虚虽源于精亏,但精亏并不都表现为阴虚。

) (三)阴阳互损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由于肾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本,均以肾中精气阴 为基础,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及肾阴或肾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时,才易发生阴阳互损。

阳 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足,继而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互 表 (如肝阳上亢,病机为阴虚不能制阳,继而损及肾阳,现畏寒肢冷、面白而灰黯、脉沉细等阴阳两虚证。

)损 现 阳损及阴——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之水肿,继而发展为烦躁升火,抽搐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格拒概念: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为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形 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 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成 或阴和阳中一方极端虚弱 间不相维系,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之病机。

阴盛(严重的虚寒证)。

阴 格 阳 阳格 表拒 阳现 盛格(很重的实热证)。

阴外感热病,实热炽盛: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有力。

假寒:突然四肢厥冷,脉象沉伏。

(五)阴阳亡失概念:指机体由于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致属阴或阳的功能突然衰竭,现生命垂危 的病理状态。

含义:指机体阳气发生大量脱失,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 大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剂邪气太盛,阳损太多 补素体阳虚,疲劳过度 阳气亏损殆尽 气亡阳 形成 汗吐下甚,气随津脱 ↓ 固 转大量失血,气随血脱 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摄 危慢性病长期大量耗阳 剂 为阴 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 转 及 安阳 致 表现: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 归 时亡 表现 含义:机体阴气发生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失 邪热炽盛伤阴 阴气耗竭 之形成 邪热久留,严重伤阴 ↓长期慢性消耗 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失 阴亡阴 特点:全身属阴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宁静、滋润与内守功能衰竭最明显 治 阳表现: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脉数疾等 误 离(注:亡阴亡阳都是功能衰竭,故亡阳用温阳药,亡阴用养阴药;但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密切 治 决相关,故都必用大剂补气药,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大汗不止使阴阳亡失愈恶化,故必重用固摄药,以杜绝气津继耗。

由阴阳互根互用,亡阳的同时很快亡阴;亡阴的同时很快亡阳。

三、精气血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含义: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后天失养 形 过劳伤肾 成 脏腑之精不足,肾精为最。

精虚 脾失健运 饮食不当 肾精亏虚: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精神萎顿、耳鸣、表现 健忘、体弱多病、未老先衰。

脾运之水谷之精不足: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

含义: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

房劳过度 久旷不交形成 惊恐伤肾 若精泄不畅而瘀。

精瘀 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手术所伤表现: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如串珠、腰痛、头晕。

治疗:补气或补肾,或疏肝,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利湿等,临床随症审因论治。

(二)气的失常1.气虚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气短;肺卫气虚则怕冷、自汗、易感冒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等表现:气虚则功能减退 心气虚则行血无力而心悸、血瘀。

肝气虚则出血、疲乏无力肾元之气虚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生理功能减弱白光 白宗气虚则见动而心悸、呼吸气短2.气机失调概念: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气机失调 表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气机升降失常病变中,脾胃和肝肺升降失常较重要,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1)气滞含义:即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 情志抑郁不舒形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滞 成 脏腑功能失调 表现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 得矢气则舒 胀气虚运行无力 脾胃气滞——脘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嗳气则舒 痛 气郁宜散。

(2)气逆含义: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气 饮食冷热不适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形 外邪侵犯 表 肝气逆上——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常见肺、胃、肝气逆。

逆 成 痰浊壅滞 现 (肝气暴张,血随气逆则咯血、吐血、因虚而气上逆 昏厥;肝肾之气或寒水之气循冲脉逆(肺、胃、肝虚) 上,则发为气逆“奔豚”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