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2、病机特点:阳气虚弱,累及阴液生化不足。“孤阴不 生”
3、临床表现:阳虚症状为主,日久又见阴虚症状。
精品课件
7.阴盛格阳
(1)含义: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
浮越于时, 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
格拒,而见真寒假热的病 理状态。又称
“格阳”。
(2)病理特点:阴寒壅盛于内,阳气格拒
于外。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B、病理特点: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损—邪气积聚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含义:疾病或病证本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由
方面的病理变化,后转化为以正气虚 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
实
转 特点:邪气由亢盛
已衰或已去
虚
正气由不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亏虚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
成因: 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虽
腑之气逆乱不顺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成因 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
特点 气机逆乱不顺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表现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 赤、甚至咯血吐血、昏厥。
精品课件
含义 气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降的一类
病理状态。
成因
5.气陷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脾气
特点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
疲惫乏力、少腹坠胀、便意频 表现 频、脱肛、内脏下垂、语声低
真寒之象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真寒假热证 (寒极似热)
身虽热却覆被向火, 面虽红却色如妆色;
假热
口虽渴却不喜饮或
喜热饮且饮水不多;
脉虽大却按之无根。
精品课件
8.阳盛格阴
(1)含义: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格阴于
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寒的病证,
又称“格阴”。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真 含义:实邪结聚壅滞于里,外反见
虚弱的假象。“大实之病,反
实
见羸状”,即“大实有羸状”。
病
变本质为实
假 特点:
但有虚证的假象
虚 精品课件
真 含义:正气不足的虚弱证,发
展到严重阶段,反见
虚
盛实的假象“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即“至虚有
假
盛候”。
病变本质为虚 实 特点:
但有实证的假象
▪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正虚无力 驱邪外出。
▪ 正气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 等病理产物阻滞于内。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又兼有
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又兼有
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反应
精品课件
(2)虚实转化: A、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
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 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程中,正邪斗争所表现的虚与实 还可表现多种复杂的变化,有虚 实错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等。
精品课件
(1)虚实错杂:
❖概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 和邪盛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 一方为主要矛盾。
精品课件
❖病因:
▪ 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盛正伤,因 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正 气耗伤。
“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疾 病的性质由寒转化为热。
精品课件
精、气、血失常
1. 精虚: (1)概念:指肾精(先天之精)和
水谷之精不足。以脾肾二脏亏损为 主,尤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
精品课件
(2)病机特点:肾精及水谷之精 匱乏,全身失养。
(3)病因: 先天稟赋不足 后天失养 劳伤脾肾 脏腑之精不足
(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 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 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或留下
后遗症。
精品课件
阴阳失调
1.阳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 (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
属实热证。
劳倦内伤 耗损太过 久病、重病不复
年老体弱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病证虽复杂,但具有共同的临 床表现,常以肺、脾、肾三脏气虚 证多见。
精神疲惫、倦怠 四肢乏力、少气懒言
面色无华、眩晕 自汗易感冒 舌淡,脉弱无力。
精品课件
3.气滞:多见肝、肺、脾胃
A、含义:气的运行不畅或郁结阻滞,形成局部或全 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的病理状态。
精品课件
5.阴损及阳
1、含义: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阳气无 所依附而耗散,出现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 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则阳气无以化生,即“独阳不 长”。
3、临床表现:虚热与虚寒之象并见,但以虚热为主。
精品课件
6.阳损及阴
1、含义:阳气虚损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化 生不足,从而在阳虚基础出现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实寒性征象:寒、静、湿 (润)、白为特点的阴寒之象。
口淡不渴、泄泻水肿 恶寒、肢冷、脘腹冷痛 舌淡苔白、脉迟、倦卧少动
精品课件
(4)形成原因:
外感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阻滞中焦
精品课件
3.阳偏衰: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 气亏虚,功能减退, 热量不足,阳 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病机
精品课件
概说
精品课件
病机的基本概念
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内经》,篇中多次言及,如“谨守病 机”、“审察病机”、“无失病机”。
精品课件
病机,又称“病变机理”。它 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与转归全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 基本规律。是临床上诊断治疗 疾病的内在根据。
10.亡阳: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突然大量 丢失,功能严重衰竭,以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 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气暴脱,导致全身机能衰竭。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肌肤、四肢逆冷 畏寒踡卧,精神萎靡 甚至昏迷,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精品课件
11.由阳转阴:
(1)含义:疾病原来的病理性 质为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 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
微,脉弱无力。
精品课件
6.血虚:多见心肝血虚
(1)含义: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 形体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2)病因: ❖ 脾胃虚弱,生血乏源 ❖ 失血过多,新生不能及时补充 ❖ 久病不愈,暗耗营血。 ❖ 肾精不足,肝血亏虚。
精品课件
(3)特点: 血液亏虚,功能减退
精品课件
病机理论的层次: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系统病机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 络、形体官窍病机
症状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精品课件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立足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一)概念: 指在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 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 变化。
精品课件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邪气盛则实(实证): ❖概念:在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
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 映。所表现的证候为“实征”
精品课件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 明显。
B、病因: 情志抑郁 痰浊、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共同症状:胀、闷、痛,并可形成痰饮、 瘀血、水肿等病变。
❖常见病证: 肺气壅滞 — 胸闷、咳嗽、喘息 肝气郁滞 — 胁肋、小腹胀痛 脾胃气滞 — 脘腹胀满而痛,嗳气则舒
精品课件
4.气逆
含义: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或脏
精品课件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主要形式: (1)正胜邪退: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日益强盛, 奋起抗邪,而邪气日益衰減,疾病 向好转痊愈方向发展的病理过程。
精品课件
(2)邪盛正衰: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 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 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 过程。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 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 病理状态。
已退或不明显,邪正斗争不剧烈, 反应低下。
精品课件
❖病因: ▪ 素体虚弱 ▪ 久病正气耗伤 ▪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正气脱失 ❖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虚弱和衰
退的表现。如: ▪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 ▪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 二便失禁,脉虚细弱。
精品课件
2、虚实变化: 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
(2)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 阴,阴气相对亢盛。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以虚象、寒象为 特点,属虚寒证。以脾肾阳虚, 尤以肾阳虚多见。 面色恍白,畏寒肢冷 喜静踡卧,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脉淡脉迟
精品课件
(4)形成原因: 先天稟赋不足 后天失养 饮食、劳倦内伤 久病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
阳气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临床表现:虚弱症状
• 生长发育不良。 • 生殖机能下降。 • 面黄肌瘦,倦怠乏力。 • 体弱多病。
精品课件
2. 气虚: (1)概念:人体之气亏损,导致脏腑功
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功能减退,功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