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刘扬徐泽【摘要】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城市文化战略、各类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包括文化资源调查与标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以及重点文化发展区规划指引等四个方面;最后,简要指出编制和实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引言实际上,与城市文化空间相关的规划并非新鲜事物,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空间规划也逐渐出现和成熟。
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这类规划通常仅针对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别,并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组织编制和实施,而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规划实践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概念、分类、及相关的规划内容和方法,以期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基础平台。
笔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主题,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建设是实施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形象的重要途经,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将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它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成员。
1.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1.1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较早提出“文化空间”概念[1]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
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提出的相对狭义的文化空间概念,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城市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
广义来看,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它承载着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城市文化类别。
王承旭(2006)将“城市文化空间”定义为“占据一定物质空间、得到居民普遍认可、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
姜建蓉(2012)进一步补充为“具有一定物质空间范围、为人们普遍认同、集聚文化生产和消费、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场所”,增加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概念,体现了文化空间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现实功能。
实际上,目前就“城市文化空间”进行的专门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
根据现有相关文献、以及有关文化空间规划的一些实践,本文提出的城市文化空间,指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受市民普遍认同的公共空间和场所。
根据这一概念,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物质性”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不涉及虚拟形式的文化空间(如数字城市、网络图书馆等)。
第二,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媒介和传播载体,它具有历史、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并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
第三,城市文化空间具有“公共性”,它是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财富、以及进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场所。
第四,从形成机制来看,“人、活动、场所”被认为是构成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三者密不可分、互动共生。
1.2 城市文化空间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城市文化空间分为多种类型,这里列举四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特点。
(1)按照空间层次或尺度进行分类(王承旭等),包括宏观层次的城市整体文化意象空间,中观尺度的文化分区和文化片区,以及微观尺度的文化设施或场点。
其中文化分区和文化片区有所区别,文化分区主要指在大中型城市内部,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聚居特征、功能发展特点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特性和差异的地域,如北京北城学术氛围浓厚的科教文化区和南城京味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区。
相比之下,文化片区的范围相对更小也更具体,通常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公共空间、或集聚了特定业态的文化功能区等。
(2)按照文化功能进行划分(王承旭等),可分为基础型、标志型、和提升型三种。
基础型文化空间主要指以建设宜居城市为导向、为市民提供的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其建设往往体现为惠民工程。
标志型文化空间,则主要指以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导向所建设的旗舰型空间场所(或称形象工程),包括大型文化设施(如奥体场馆)和特色文化片区(如北京798艺术区)等。
提升型文化空间介于前两者之间,例如一些市级文化设施,本身就兼具了文化旅游和服务市民文化生活的双重功能。
(3)按照城市文化空间的内容和形态(姜建蓉等),比较典型的有四种:一是城市节点或地标区,指以主题广场、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等为核心构成的,能够代表和突显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第二,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镇,它们保持了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式、街道肌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色,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例如北京大栅栏等历史街区、周庄等水乡古镇。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它是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空间,并且经常作为旧区(旧厂)改造的一种成功模式,例如北京的798。
第四,文化业态集聚区,指某种文化业态在一个地区逐渐集聚发展,使该地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例如伦敦西区(剧院区)。
(4)结合景观学方法,按照空间要素的基本特征(黄鹤等),则分为“斑点、廊道、斑块、基质”四种类型。
比较容易理解,“斑点”是指点状的文化空间要素,如文化设施、主题公园等;“廊道”指线性文化空间,包括城市水系文化廊道(如北京永定河文化带)、及历史或规划形成的城市轴线空间(如北京中轴线);“斑块”指面状文化空间,如上文提到的历史街区、创意园区等;“斑点、廊道、斑块”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文化空间要素。
而“基质”则指城市的空间景观基底,包括城市的山川形胜、肌理格局、建筑风格及绿化特色等,它是城市文化空间的“背景”,帮助人们感知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气质。
综合以上方法及其内容特点,本文拟将城市文化空间分为文化生态空间、文化产业空间和文化事业空间三大类,并针对各类空间的特点和保护利用需求进行分类引导。
2.城市文化战略与文化空间规划在讨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之前,有必要先认识和理清城市文化战略、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明确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2.1 城市文化战略的兴起及主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手段在欧洲城市中盛行开来,到90年代中期,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和繁荣,标志着文化开始直接与经济联姻,并逐渐被视为城市增长引擎及城市参与国际资本和人才竞争的核心要素。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希望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来促进其文化复兴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就城市文化战略的内容来看,刘合林(2010)在其研究中探讨了城市文化战略的阶段性特征,并从内部指向性和外部指向性两方面对城市文化战略进行了归纳。
根据其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不论从阶段性、内外部性、或是其他角度,城市文化战略的实质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导向的旧区更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众文化艺术的扶持、特色文化场所营造以及城市文化主题营销等。
通过文化战略的实施,不但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也会带来最直接的空间效应,即城市文化空间和景观的改变,例如历史文化空间的更新、创意园区的出现、文化设施的改善,等等。
这说明城市文化战略与文化空间始终存在着紧密联系,文化空间的建设和优化既是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直观的实施效果。
2.2 文化规划的主要类型及其空间内容城市文化战略需要通过一系列文化规划得到细化和落实。
黄鹤(2010)针对文化规划的概念范畴、主要类型、以及包含的空间内容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
指出文化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所进行的规划。
文化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文化的视角。
就文化规划的内容框架来看:首先,文化规划按空间层次可分为区域、城市、和社区等多个层面的文化规划,本文重点关注城市层面的文化规划。
其次,按规划内容分,文化规划包括专项型和综合型两大类。
其中专项型文化规划主要有: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如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文化设施规划(如厦门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文化地区规划(如伦敦“战略文化区”规划),文化活动规划和教育培训规划等。
综合型文化规划则通常是针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综合全面的文化发展规划,在我国,这类规划往往体现为文化部门制定的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如顺义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际上,无论是文化战略还是相应制定的文化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文化资源及空间的识别、梳理和优化。
文化规划所涉及的文化空间要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环境、创意产业空间、文化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等。
这些要素并非独立存在、互不联系,而是时常相互叠加、或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形成特色文化片区。
另外,上文也提到,除了这些以“点、线、面”形式存在、并且相对易于识别的文化空间要素之外,还有所谓“基质型”空间,共同构成城市文化空间体系。
图1标示了城市文化战略、文化规划、以及所涉及的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识别文化资源和空间要素、构建文化空间体系、对各类文化空间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区进行建设引导,将是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重点内容;而关于城市“基和街道景观等等,可结合以往的总体城市设计、城市风貌规划等进行研究落实。
3.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技术框架3.1 总体框架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发现,对于以“城市文化空间”为主要对象的规划类型,在充分结合文化空间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空间规划的一些常用方法,概括来讲主要包括资源调查、系统构建、分类引导、重点指引等四个方面。
结合工作步骤来看(参见图2):第一,资源调查——规划前期基础性工作,即全面调查了解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并在图纸上对各类文化要素进行标绘,分析这些要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城市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系统构建——规划主体和目标框架,基于文化资源特征,结合城市功能结构、公共空间、路网系统等多方面的空间条件和规划要求,对现有文化空间要素进行梳理和组织,挖掘潜力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提出总体发展策略;第三,分类引导——是指对文化空间体系中的各类要素进行分别指导,以突出它们各自的建设特点和需求,本文从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三方面进行讨论,在具体实践中也可采用其他分类方法,但应尽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第四,重点指引——指对体系中确定的重点地区和走廊进行规划指引,这类地区体现了文化要素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面状”或“线性”集聚特征,也是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核心地区,因此成为文化空间建设和优化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