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植酸应用技术论坛【33】:刺激作物生长功能

腐植酸应用技术论坛【33】:刺激作物生长功能

腐植酸应用技术论坛[34]:刺激作物生长功能成绍鑫 2011-03-17 09:31:07|刺激植物生长是腐植物质生理活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深层的原因,目前倾向于所有的含氧活性官能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的酚-醌的氧化-还原体系决定了HA既是氧的活化剂,又是氢的载体,故影响着植物的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和渗透压,以及多种酶的生物活性。

1 影响刺激作用的因素赫里斯切娃[69]曾经总结了影响腐植物质刺激作用的几个因素,简单列举如下,供研究中参考。

直接影响因素有:1)植物种类:最敏感的植物是蔬菜、土豆、甜菜;中等敏感的是谷类;不敏感的是豆科植物;几乎没有反映的是油料作物。

2)植物发育时期:发育初期及生化过程进行得最强的时期(繁殖器官形成阶段等)。

3)腐植酸的形态:应是水溶性的并有少量是解离状态的。

4)浓度和pH:十万分之一以下(<0.001%)作用才显著, 浓度过大反而抑制生长;pH值7左右为宜。

外界环境因素有:1)矿物质营养水平:尽可能满足植物初期发育时期对营养的需求。

HA可促使植物忍受和利用较多的矿物肥料,但也不应过量。

N是限制因素,但却一些P可加强HA的作用。

2)温度:低温下HA的刺激作用较弱,只有在环境温度不抑制光合作用的条件下HA才会起作用。

3)湿度:干旱时HA刺激效果最好;分蘖以后进行灌溉使湿度达到最大持水量的30%时,水溶HA效果较好,湿度再大,效果降低。

4)氧气供应:在环境缺养时HA的刺激作用最强。

Flaig[70]提出一个解读上述原则的图式,基本含义是,各种生育因子(光、水、空气、养分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并辅以一定数量的生物活性物质时,才能获得最高产量。

如果其中有一个因子不足或过剩,产量就降低。

在此情况下,HA等生物活性物质才能有效地起到弥补生育因子的作用。

生育因子不足或过剩得越多,HA的生理作用越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干旱、水涝、病虫害、缺营养时,HA的抗逆促长作用更加明显。

此图还表明,生物活性不能完全替代生育因子,只能起互补或增效(1+1>2)的作用。

2 生长刺激作用的基础研究结果1、促进根部生长,提高发芽率。

被誉为“呼吸肥料”的HA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加强根部呼吸、刺激根细胞的分裂、促进根的生长来实现[71]。

一般认为,HA刺激多糖酶的活化,使幼年细胞壁中的果胶质分解,从而是细胞壁软化,加快细胞的各向生长进度,其中对根细胞的生长影响最大。

日本麻生末雄[72]有3H标志的研究表明,桑树苗吸收NHA的数量, 在根部最多,达30.6 mg/g, 其次是叶部(10.4mg/g)和叶柄(9.2mg/g), 而木质部和皮部很少(只有1~2%),可见HA物质在根部的作用比重最大,包括对刺激根毛生长的作用最为突出,根毛中核糖核酸和合成细胞激动素都明显增加。

中国农大和西南农大通过浸种或蘸根试验都证明,低浓度的HA或FA几乎都使作物根长增加一倍左右,干根重增加2倍以上;发芽提早1~3d,出苗率提高10~20%[3]。

2、增强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

HA作为多酚的附加来源,在植物生长早期进入细胞内部起到呼吸催化剂的作用[73]。

磷氧比(P/O)表示植物呼吸链每消耗1个氧原子所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数的比例,是反映呼吸效率的一个指标。

武长宏[58]通过对水稻根系线粒体P/O 的观察发现,施用土壤HA、褐煤NHA的P/O分别为2.37和2.25, 明显高于对照(1.95), 显示出H A和NHA的促进呼吸功能。

云南腐肥协作组的研究表明,施用HA-Na后作物的叶面呼吸强度由对照的43.2mgO2/(100g.h)提高到61.3mgO2/(100g.h), 光合产量由0.079g/(m2.h)增加到0.114g/(m2.h)[3]。

湖南农科院土肥所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并发现叶绿素增加14.5%[3]。

施用生化技术生产的黄腐酸(BFA)制剂也使桃树的光合强度提高132%[111]。

3、提高生理代谢能力和酶活性。

Flaig[74]和Vaughan[1]认为,HA主要由于以氢受体的角色影响着植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促进氧的吸收,刺激酶的活性,提高渗透压和抗脱水性能,从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加快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Varanini等[75]认为,HA螯合金属离子影响着植物细胞膜透性和膜上载体的性质,增强ATP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植物对微量元素特别是Fe3+、Zn2+的吸收和运转。

正是由于HA的综合刺激活性,才促进了各种植物酶(包括蛋白分解酶、α-淀粉酶、多酚氧化酶(F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的合成及其生理活性。

如朱京涛等[76]马铃薯喷施含HA的叶面肥后FOD和CAD分别增加137.8%和109%。

赵庆春等[111]在桃树上喷施BFA,使淀粉酶活性提高220%。

陈玉玲等[77]在田间喷施FA制剂,也发现过氧化歧化酶(SOD )和CAD分别提高126~236%和27.4~30.7%。

说明HA和FA有激活细胞保护酶活性、延缓植物衰老的作用。

但植物生理学家认为,HA的生理活性和酶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一定浓度下对叶蛋白分解酶有抑制性,使叶绿素分解减缓,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但浓度过高又会抑制细胞的增长和分裂。

HA可抑制生长素酶(如吲哚乙酸氧化酶等[78,79])的活性,使植物体内生长素破坏减少,有利于生长发育,但浓度过高也会促进生长素酶的活动,导致生长缓慢。

如此看来,H A对生长的激活还是抑制,可能主要与HA对某些酶的作用有关。

4、HA组成结构与刺激活性。

腐植酸类物质活性高低的一般规律是:FA(BH)>HA。

氧化或氯化降解的HA>普通HA, 低分子量HA>高分子量HA。

活性越高的HA,使用浓度越要低。

比如FA或BH 的喷施浓度<0.005%, 而总HA则可以<0.01%。

用空气或O3氧化的泥炭HA活性更高, 最适宜的使用浓度为0.001~0.0001%, 在同等养分下可使西红柿增产20~25%[80]。

更有趣的是,麻生末雄[7 2]通过a-萘胺氧化法测定发现,分子量<700的NHA在浓度0.1ppm增加到2ppm时,水稻根系刺激活性就逐渐降低, 即出现抑制活性现象;但对大分子量段分(Mn=700~100000)来说,刺激活性始终与HA 浓度呈正相关。

这就是说,HA分子量越大,其浓度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越不敏感。

但大分子NHA使氧吸收量减少,即呼吸强度减弱,还原糖/蛋白质比例也减少。

他推测这可能原于刺激机理不同:低分子HA组分可能是以呼吸系统为中心的糖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分解途径产生变化引起的,而高分子组分可能是基于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大,同时水分吸收及原生质膨胀压增加而是根系伸长的。

如李善祥等[81]对褐煤HA或风化煤HA深度降解法制取的水溶性“煤基酸”比原生FA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刘波等[82]也证实NHA的活性大于HA,其中醌基起的作用更大。

白俄罗斯科学院泥炭研究所[83]也通过黄瓜、玉米和饲料酵母培育评价不同HA的作用,其活性次序为氧化HA>水解HA>原泥炭HA,认为前两者能最大限度地打开了HA的“活性中心”,降低了分子量。

3 综合评价及注意事项HA的生长刺激作用是其直接生物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进入植物体、穿透细胞膜后才能起到呼吸催化剂的作用。

HA的刺激活性一般用在育种、育苗时期,采用浸种、蘸根、浸根的方法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也常用于成年的作物和果树。

要想充分发挥HA类物质的生长刺激功能,专家们建议:1)对特定作物和环境来说,应通过试验来确定最合适的HA品种,较低的使用浓度,使其确实起到刺激生长的作用;2)尽可能用较低分子量的FA或HA,分子量最好不大于1000~1500[70] 3)尽可能用适当深度氧化降解方法取得高活性、高抗絮凝性的HA;4)与适当数量的营养元素和金属离子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HA的刺激活性;5)适当增加养分和水分供给,以满足新陈代谢更加旺盛的植物需求。

参考文献[1]Vaughan D and Malcolm R 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Biolgical Activity. The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Dordrecht, 1985:37.[3] 郑平主编. 煤炭腐植酸的生产和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1:217.[69] ХристеваЛА. ГуминовыеУбобрения,ТеорияиПрктикаихПрименения. ИздХарьковУнивер. частьⅠ.1957.[70] Flaig W.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Fertil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8:723.[71] Rauthan B S and Schnitzer M. Plant and Soil. 1981,63:491.[72] 麻生末雄. 土壤肥料の研究. 1972(3):50.[73] Khristeva L A, Fot L V, Gorovaia A L et al. Proc Int Peat Congr 4th. Vol 4. Finland,1972:1.[74] Flaig W. In: Hmimic Substances, Their Structure and Faction in Biolsphere (Povoledo D Ed). Wageningen, 1975:19;[75] Varanini Z et al. Plant and Soil. 1993,153:61.[76] 朱京涛, 卢彦琦, 张国辉等. 腐植酸. 2003(3):34.[77] 陈玉玲,尚忠林, 曹敏等. 腐植酸. 1997(4):13.[78] 梅慧生, 杨建军. 植物生理学报. 1980,6(2):133; 1983,9(2):143.[79] 郭玉兰,陈玉玲, 曹敏等.腐植酸. 1995(2):8.[80] Mayakoba E F and Gavrilshik E I. Recent Technol in the Use of Peat(Ed: Lttig G W).Stuttgart, 1983:55.[81] 李善祥, 窦琇云, 晁兵. 腐植酸. 2000(3):36;2003(3):19.[82] 刘波, 张辉, 姜文勇等. 腐植酸. 2000(2):20.[83] НаумоаГВ, РайцинаГИ, КосоногваЛВидр.ХимияТвертТопл.1991(1):95. [111] 赵庆春, 张志东, 刘国维. 腐植酸. 1997(3):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