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产业的内涵优势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研究范畴涉及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多个学科。
优势产业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理论框架,以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理论中提出的各类新兴理论学派,以松要的雁型形态理论、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成本论等为代表的实践应用学派。
本文认为,所谓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 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尽管学术界对优势产业内涵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目前仍缺乏对优势产业内涵的统一界定。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类视角完善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1) 产业视角: 其特征是学者们受到当时流行的主导产业理论的影响, 在研究区域优势产业时, 仍然套用主导产业的研究模式, 从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以及产业贡献等几个因素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冯江华等认为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 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学者在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时又将市场因素加入其中,如:李金叶等指出优势产业是指市场前景好, 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较大的牵引力,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的产业或产品, 这些产业可以由前后关联较强的产业以链条形式形成的产业链, 也可以由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产业以网络形式形成的产业群。
从这类视角所认识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与主导产业内涵过于相似,容易造成两者间的概念混淆,而且很难突出区域性的特征。
(2) 贸易视角: 学者们受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启发,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些学者支持比较优势理论所定义得优势产业。
如: 蒋智华提出从实质上看,优势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还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王文成等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产业部门高度集中于拥有相应竞争优势的地区, 在该地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它是形成区际分工的基础, 同时它也具有比较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除了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 还能供应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 从区外市场获取利益; 宋德勇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发展同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 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徐仕政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
该类视角是对区域优势产业认识的升华,但是受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争议的影响,从而导致概念细节上的不确定, 主要体现在我国不发达区域在具体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时,是优先考虑比较优势,还是优先考虑竞争优势,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担心陷入各自的陷阱中。
(3) 综合视角: 其主要特征是借鉴主导产业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 韩庆鹏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 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等,资源配置基本合理, 资本运行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 并能体现地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谢南斌认为优势产业或称主导产业, 是承担主要产品的生产,并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中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产业( 行业) 的组合。
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取得优势: 一是比较优势, 二是竞争优势, 三是网络优势。
虽然该视角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却也使得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概念更加难以区分。
(4) 核心视角: 是以核心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魏益华提出在区域经济层面上的有效核心优势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开发的中心环节,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
因此, 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 范松海等在/ 提升云南优势产业竞争力研究0课题中利用综合竞争力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某产业在发展基础、辅助发展条件以及市场盈利能力等方面较同类产业所具有的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包括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三个部分。
这类视角给我们对优势产业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处于萌芽期。
(二)优势产业的特点1、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独特优越的地位,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
其一,优势产业是产业链中明显突出的一环。
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所不同。
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存在着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产业或部门,是总量支撑的行业或具有最大需求弹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部门。
优势产业则是指对提高和改善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特殊作用的产业:它排斥广泛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更多的是一个地区的拳头产业、重点产业、经济特色产业,甚至是大部门产业的子产业。
其二,优势产业的优势,表明该产业既有“优”又有“势”。
“优”中见“势”,“势”中见“优”。
意味着该产业既有自身优越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前瞻性特征。
因此,它无疑应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能对其他产业产生一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优势是关键点,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诸多优势。
第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配置市场化。
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交通信息业的发展,产品的复杂多样化,同业间贸易的拓展资源构成、配置、利用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特征及其资源的相互替代性越来越突出,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与市场层面的质量和成本上的市场优势。
日本等许多国家资源稀少而经济很发达,国内中西部一些地区自然资源丰裕,但并未形成经济优势或优势产业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第二,市场交易比较利益的竞争性产生产业区域指向性,促使区域按比较优进行分工,从而形成产业的区位优势。
同时,市场也能消除区位优势。
市场运行是开放式的,市场交易比较利益的竞争性,使商品的流通具有内在的动力,不断地向更大范围扩散产业。
优势随之失去,区位的垄断,区位优势也无从谈起。
第三,市场效率的标志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金的增殖本性使其成为最无垄断性的价值资源,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其职能体现在它的实际应用和革故创新上。
因而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它们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自身与市场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
因此优势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优势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发展了市场,提高市场规模效益,无异于培育优势产业的“造血”功能。
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优势产业、开发重点产品,都应把市场放在核心的位置,视为重中之重。
3、优势产业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优势。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实现具有多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各类型、各层次的市场之间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瞬息万变,优势产业的优势总是处于相生相灭,演替变化之中。
比如,我国老工业基地上海,过去曾具有纺织业的强大优势,但随着产棉区的西移和西部纺织业的发展,这种优势正在被中西部地区所取代,但它却在汽车、电子方面创造着新的优势;在我国沿海一些经济特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变化,其过去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技术方面的新优势。
很显然,优势产业的“优势”归根结底是在市场中创造、考验、改造、存灭,离开市场谈其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优,但绝无势可言。
(三)优势产业的选择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 所以,认真识别与合理选择区域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
基于这一认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优势产业识别和选择的方法。
1、单指标评定法由于获取数据容易、运算简单,通常采用区位商( 也称区域规模化指数、区域专门化指数或地区专业化指数,通常认为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业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当某行业区位商大于 1时,表示具有行业优势)来判断一个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李丽萍、石庆焱、孙畅、王文成、杨树旺、易明、宗刚、段文彬、闫颖慧等学者用区位商来进行优势产业的识别和选择。
但区位商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各个地区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与全国相同,没有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中间需求的影响。
由于其局限性,区位商方法只能对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做一个粗略的判断。
为了避免区位商判断优势产业的局限性,贺灿飞用产业的净流出对区域优势产业做出了更为精确的判断。
其方法是采取地区投入/ 产出表计算两个关键的产业指标: 净流出额= (全部调出+ 总出口)- (全部调入+净流出额= (全部调出+ 总出口)- (全部调入+总进口)净流出额占总产出的比重= 净流出额* 100/总产出净流出为正的产业通常具有比较优势2、多指标评定法(1)专家评定方法专家评定法是根据各项指标在评判优势产业中的作用及特定功能分别确定各自的权重,然后通过加权求和等方式对各产业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确定优势产业。
王强选用了10个指标( 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构成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指标体系,来考察某个城市经济结构的总体状态、优势和不足。
汤陈联等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结合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原理,通过生产效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和劳动力成本三个指标) 、市场竞争力( 包括内向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市场竞争力两个指标)、专业化程度(用区位商指标表示)和产业集中度( 用销售收入指标表示)等四个方面来选择区域优势产业。
王立国、吴春雅、高静用产业规模优势(包括比较生产规模、比较市场占有规模、比较劳动力占用规模、比较固定资产占用规模等指标, 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与经济效益优势(包括比较工业增加值率、比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较资金利税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两大系数体系,通过计算优势系数来反映优势产业的强弱,即系数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