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银川市为例1赵健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大都是结合新区开发建设进行的相关规划研究,而针对全市域开展的生态战略研究在规划业界还较少。
本文以银川市为例,从最宏观的层面开展对银川的生态本底研究,创新性的提出生态战略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推进模式,进而提出银川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力求对于其他相关类型的规划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市域生态战略生态安全格局一、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规划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并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和城区的建设实践。
截至2012 年,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80 个,提出将生态建设作为重大目标的城市占到所有地级市的97.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主管部门,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审批了16个生态试点城市、示范城区的申报,为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标杆作用【1】。
从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国际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开始走向引领世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日本的新九州地区等。
但其实我国的生态城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理念与方法也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目前的生态1论文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典型类型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2)》支持城市试点、示范大都是结合新区开发建设进行的相关研究。
基于此背景,在我国城市开展市域层面的生态战略规划研究就更有示范意义。
二、全域生态要素识别2.1银川生态建设正当其时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
总面积949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26.38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202万,城镇人口150万。
银川市远离海洋,身居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蒸发强烈,风大沙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银川城市空气质量连续5年居西北五省首府城市之首。
人均绿地面积居首,单位GDP能耗位列第二位。
银川市地理区位独特,是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生态本底较脆弱,半沙漠化的地貌使得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2.2识别银川市域生态要素生态规划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以及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的识别是对环境基底的初步认知,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环境要素的本底特征,从而能够系统地分析环境特征的优势和制约条件。
从生态要素构成上,我们将银川的银川平原、贺兰山脉、九曲黄河、湖泊湿地、沟渠体系、城市环境、林场森林、草原草场和荒漠沙丘这些银川的自然资源禀赋归纳为“九大要素”。
这九个生态要素构成了银川全域的生态本底。
银川平原:由于高耸的贺兰山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和风沙,抬升了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蜿蜒的黄河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泥沙,才使得在亚欧大陆腹地、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之间出现了一片平畴千里、沟渠纵横、湖泽星布的富饶之区。
贺兰山脉: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30公里,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为主,主峰贺兰山,海拔3556米。
贺兰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众多自然和人文的分界线,包括内流区与外流区、荒漠区与半荒漠草原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业区和牧业区等。
九曲黄河:黄河在流经青铜峡以前,受地势地貌影响,流域为单一干流。
史前的黄河在银川平原上自由漫流,留下众多的古河道;自古以来,银川附近众多人工渠道多是以古河道线路为基底开凿而成,而银川市域内众多的湖泊湿地也多与黄河古河道遗迹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1)图1银川自然要素识别湖泊湿地、沟渠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银川市域现有自然湖泊近200处,其中面积大于8公顷的湖泊有159处,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可谓湖泽星布、沟渠纵横,素有“塞上江南”美誉。
城市环境:城市建成环境是银川生态基底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清代宁夏府城到今天银川市区,二百多年内城区面积增长了近26倍。
林场森林:贺兰山区是银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资源。
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
贺兰山东麓地区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
草原草场:林草地面积占全市50%左右,近三十多年来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降低,加重了土地沙化。
近年采用中干旱带禁牧措施后,初步遏制了草地退化势头,覆盖度普遍得到提高。
荒漠沙丘:沙质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是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面积7.4万公顷,属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台地区域,北距银川市不到10公里,西距黄河5—10公里,保护区集中分布于干旱沙地,荒漠草原和流动沙丘等,在我国荒漠地貌中具有独特的景观。
三、全域生态问题解析通过对环境本底的认知,明确全域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条件以及潜在风险。
由于银川地处西北,气候相对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半沙漠化的地貌等导致了生态本底较为脆弱。
由于银川地理区位独特,是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3.1 问题一、气候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均,湿地资源丰富但萎缩严重。
每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0mm。
贺兰山局地暴雨常引起洪水灾害,洪水资源量少且形成时间集中,较难利用。
银川有大小湖泊200 多处,湿地资源丰富,但面积严重萎缩,现有湖泊面积不足解放初的四分之一,水渠总长度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3.2问题二、虽地处黄河灌区,但被沙漠包围,周边区域生态修复难度大。
市域被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三面包围,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蚀严重。
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2.56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2%。
东部的荒漠草原区是典型的牧业区,1950-70年代三次大开荒使地区的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近20年超载放牧导致草原失去自我修复能力,草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沙化。
银川12.4 万hm2的草原中有99%为荒漠草原,覆盖率在30%以下,退化面积高达9.2 万hm2,占总面积的74%。
3.3问题三、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地震灾害风险大。
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等多种类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泛,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灵武东山,地形陡峭,堆积物多,易成灾。
崩塌主要分布在黄河、苦水河两岸,河流冲刷导致两岸崩塌。
3.4问题四、作为生态禀赋最高的森林覆盖率偏低,生物栖息地破碎化。
森林覆盖率较低,2010年底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4%。
有林地面积少,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树种单一。
除贺兰山的天然林及几个林场外,几乎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林地。
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种群、群落结构遭到破坏,许多物种日趋濒危或消亡。
四、全域生态战略制定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生态发展战略应对银川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
构建由西侧贺兰山、东侧黄河、中部城市建成区构成的“山、水、城”的全域银川主体生态结构大格局,此格局是银川市生态发展的本底。
1.全域生态保全。
银川西部着力保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生态子系统,东部着力推进沙漠综合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提升白芨滩和黄河东岸的生态复合度。
中部地区控制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梳理不同等级的水系水网和排水沟渠,全面实施全域的生态保全战略。
2.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改善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城市功能多样复合,实现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
在市域范围内保护林草耕地等非建设用地。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节流开源与优质优用并举,水系流通与生态修复同步,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加强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及水系治理工作。
4.生物生境保护与发展。
保护银川六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濒危物种保护档案,维护好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
图2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5.城区空间集约发展。
严控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保证组团间的绿带隔离,并在各组团内部实现土地存量挖潜。
城区推行建设用地的混合利用与开发,逐步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打造集约紧凑城市。
五、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
基于银川市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战略,以及对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子的梳理与分析,重点研究水生态安全格局、地质地灾防治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以及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并将其进行叠加形成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水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银川市地表径流模拟、大小流域划分、水源地、古渠道、防洪以及蓄滞洪区、河湖湿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确定银川市水生态安全格局。
(图2)地质地灾防治安全格局:通过分析银川市地形地貌敏感性、坡度敏感性、各类地质灾害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灾害易发区,将各类地区叠加后确定为银川市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银川市有丰富的生境和动植物资源,通过分析植被覆盖类型特征、生物栖息地分布等多种要素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过程和空间格局,划定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形成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银川沙漠化防治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蒙新高原荒漠治理区、黄河河漫滩沙地、西部贺兰山西麓。
按照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将银川市沙漠化治理防治分为生态保育修复区和沙漠化治理区。
通过对银川市水文、地质地灾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沙漠化防治等各类安全格局的系统分析,运用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中等水平安全格局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2】。
(图3)根据银川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的预留空间在北部地区,最终在外环路内形成多组团的城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