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通识核心课:14国家自然资源安全
通识核心课:14国家自然资源安全
开放的资源安全观 动态的资源安全观 持续发展的安全观
系统的资源安全观
国家资源安全评价
资源丰度、质量、分布、资源 类型比例 资源进出口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源生产国内部问题
价格变动、外汇比例、购买能 力 运输距离、方式、线路 运输过程的保护
资源安全 评价指标
资源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运输因素 军事因素
第14周
国家 资 源 安全
张 丽 萍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讲授提纲
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知识 国家资源安全评价 国家资源安全态势 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和机制
基础知识
背 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提高,在人类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各类资源,逐渐出现了紧张或短 缺。在多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了 耗竭性利用资源所带来的严重的资源危机感。
主体性或利己性。 目的性和针对性 资源安全识别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国家及区域资源安全态势的评价 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资源安全机制
基 本 属 性
研 究 重 点
动态性
层次性 互动性或相关性
研 究 内 容
构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指标体系,确定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阈值 分析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描述资源安全的区域格局,并进行区域资源安全类型划分 揭示国家及区域资源安全态势的发展过程、规律与前景 提出保障国家与区域资源安全的基本对策和政策建议
问 题
客 观
战略性资源供应不仅缺口加大,而且峰 值相逼,相互叠加, 资源供应将处于最 困难、最严峻时期
21
资源丰度相对较差,经济快速增长,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资源、特别是水和能 源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 资源意识不强,稀缺和有价意识淡薄 资源贸易伙伴不理想,伙伴较少而稳 定差; 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严重,利用率低;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未真正建立并有效 运行; 资源安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原因
主 观
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和机制
加强资源系统保护,树立科学的资源安 全意识,建立资源安全的科技体系。 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 重视资源储备,合理实施资源流通战略 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倡 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
中国资源的优势 (1)中国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经度和 纬度差异大,资源总量大。 (2)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 (3)我国目前已发现矿产171种,已探 明储量的矿产153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 矿种较为配套齐全的国家之一,可为国 家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物质 基础。
中国资源的劣势 (1)资源相对量少,以及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我国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增加了利 用的难度。 (3)我国资源质量不够理想,优质资源所占 比重较小。 (4)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着几个主 要问题。 一方面我国资源相对不足,是人均 拥有资源的小国;而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回 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是资源浪费的 大国。
资源总量均居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是个资源小国。人均国土面积仅11.5 亩, 是世界人均量的 1/3;人均耕地1.58 亩, 为世界平均数的 1/3;人均草地 4.85 亩,为世界平均数的 1/2;人均森林面积1.86 亩,为世界平均数的 1/6;人均水资源量 2200m3,为世界平均数的1/4;各类矿产资源如果按 人口平均,绝大部分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利用加权和法、模糊综合评判、资 产负债法、矢量投影法、灰色统计 方法等,求出某种自然资源安全现 状的总体评价值。
该评价方法和过程是一般概述;在实际中应根据 具体资源特征,予以适当的取舍或有所侧重。
国家资源安全态势
目前,各国存在着对资源的掠夺及公有资源 开发技术的竞争,国家资源安全出现了新的 视角。 资源有国界,资源型产品则超越国界。资源 贸易是跨国界交换,就必然存在着国家资源 安全问题。 国际资源贸易是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除 了少数依靠出卖资源致富外,任何国家要跨 入富国行列,必须参与资源下游产品加工和 技术尖端领域的竞争,并取得优势。
运输距离的安 全度(F1)
>20000
0.2
马六甲海峡沿岸三个国家是: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这三国享有海峡主权,负 责海峡的交通导航。 马六甲海峡长800多公里,是亚 洲联系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重要 海运通道,控制着全球四分之 一的海运贸易。按照统计,每 年都有5万艘商船经此到达新加 坡,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 途经马六甲海峡。
特征或说明 全球尺度、或跨越国界 国家尺度的资源安全问题 国家内部的资源安全 主要是石油安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水土资源的载体安全 特别包括基因安全
按资源本身的类别划 分
土地安全 生物资源安全 海洋资源安全 生态和环境安全 内生型资源安全
主要由国内因素造成 主要由外部因素造成 内外因素结合造成 指自然资源基础,尤其是可再生资源 经济发展的保障或支撑能力 把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联系起来
资源安全度 等级划分 分 等 步 骤
由公式计算相应的指标值 由表评分值,利用模糊数学的 隶属度公式,或者灰色理论中 的白化函数确定其指标值。 利用层次分析、专 家评价优先数法、 灰色关联度法、熵 系数法等,求各层 指标的权重。
总体评价值的取值范围为:0~1, 由此把自然资源安全度的等级分 为四级,即不安全、临界安全、 基本安全和安全。
年 2014 2013 生产(万吨标准煤) 360000.00 358783.76 消费(万吨标准煤) 426000.00 416913.02 赤字(万吨标准煤) 66000 58129.26
国家统计局数据
全国各地区2014 年1-7月节能目标 完成情况晴雨表
中 国 的 战 略 资 源 安 全 问 题
考建 虑立 的安 因全 素指 确标 认
此外: 技术和循环利用
评价指标 体系
1
资 源 因 素 指 标
资源保障度 (B1): 资源对外依存 度 (B2): 资源储备率 (B3): 资源进口集 中度 (B4): 资源进口份额 ( B 5)
资源剩余可采储量 B1 资源综合回收率 资源消费量
资源进口量- 资源出口量 B2 资源消费量
分类
按照现代安全的类型
传统 安全
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安全 问题作为传统安全问题
经济、信息、资源、跨国犯罪、恐 怖主义等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 安全
资源安全在大类上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根 据不同划分依据对资源安全的分类见下表
划分依据 按区域来划分
安全类型 全球资源安全 国家资源安全 地方资源安全 能源安全 水资源安全 矿产资源安全
中国资源在世界上的位置 (2014年数据)
就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上 144个国家进行排序,结 果如下: 资 源 类 型 排 位
土地面积 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
草地面积
126位以后
76位以后
森林面积
淡水资源量 45种矿产潜在价值
76位以后
55位以后 80位以后
中国重要能源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预测
类型 种类 2010年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2020年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原因
储自 量然 有资 限源 水开 平发 有的 限技 术
本开 有采 限条 件 和 成
的替 发代 现性 有资 限源
资源安全是短缺时 代的产物,资源短 缺是一个与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以及人 类对资源、环境等 客观世界的认识及 利用水平相关的经 济范畴。
结 果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就形成了有限的资源供给 能力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能源
煤(原煤亿t) 石油(原油亿t) 天然气(亿m3)
钾盐(kcl万t)
19.0/18.5 1.8/1.2 800/900
100/640
充分保证 难以保证 难以保证
难以保证
24/22 2.1/3.5 1500/2000
125/802
充分保证 难以保证 难以保证
难以保证
1997年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类别
指标(14个) 资源保障度 资源储备度 对外依存度 进口集中度 进口份额 对外相关友好度 内部政治稳定度 短期资源进口能力 长期资源进口能力 价格波动系数 运输距离的远近 运输线的安全度 对资源供应的的军事控制干预能力 对重要资源运输要到的控制能力
上 述 五 个 一 级 指 标 的 汇 总
资源 指标 政治 指标 经济 指标 运输 指标 军事 指标
B31= 资源储备量 资源日均消费量 或 B 32= 资源储备量 资源消费量
B4
B5
前3位或前5位国家的资源进口量的 和 总进口量
资源进口量 世界资源贸易总量
2
素政 指治 标因
稳定程度 非常稳定 稳定 较稳定 不太稳定 很不稳定
关系类型 盟国关系 对外关系 友好度 (D1)
评分值 1 0.8 0.6 0.4 0.2
按诱因划分
外生型资源安全 内外结合型资源安全 资源基础安全
按资源过程划分
资源供给安全 资源环境安全 长期资源安全 短期资源安全
按资源安全时间划分
资源安 全观
资源安全的最根本的 目的是:为社会经济 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 资源基础保障。效益 和安全要兼顾。
效益优先的资源安全观
经济全球化、环境国际化、科技传播加速等、 加入WTO、TPP等。着眼于世界保障国家资 源安全,切实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随价值、供需变化、科技进步和制度而变化。 资源安全的研究和决策要具有前瞻性。 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立足于可 持续发展理念。发展集约经济、建立资源节 约型社会。 资源安全问题涉及各方面的安全;其他方面 的安全等都影响到资源安全。一种资源的安 全会影响其它资源的安全状态。
国 家 资 源 安 全 总 体 趋 势